郭德綱幾乎每次演出結束時都要唱一首《大實話》,捧的人說這是經典,百聽不厭。不捧的人說他懶,不愛換。

《大實話》被外界稱爲德雲社社歌,據說是張文順原創的歌曲,其內容聽起來有點像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十三不親》:朋友們那要聽真,聽我唱段十三親,句句說的是大實話,我的朋友啊,聽在耳裏記在心那哎嗨呦。

東北二人轉名家鄭桂雲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唱過《大實話》:說天親,天也不算親,天有日月照乾坤......從歌詞和曲調上看,德雲社的《大實話》很可能就是改編自二人轉。

德雲社《大實話》分爲好幾個版本,長版和短版,帶捧哏版和不帶捧哏版都有,不管怎麼改,在每一個版本里都保留了相同一段話:曾記得早年間有那麼句古話,沒有君子不養藝人。

有不少觀衆對這個“沒有君子不養藝人”印象很深,但總會覺得這話有些費解,不懂什麼意思。

不懂也正常,因爲“沒有君子不養藝人”是舊社會江湖藝人撂地畫鍋時常說的話,解放後江湖藝人都進了曲藝團沒有人用了,後來被郭德綱翻了出來。

“沒有君子不養藝人”這句話也不是江湖藝人們的原創,而是改編自古籍,還經歷了多次改編。

“沒有君子不養藝人”最早可上溯到《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裏有一段話:“夫滕壤地偏小,將爲君子焉,將爲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這裏的君子指的是士大夫,野人指的是百姓,意思是沒有士大夫就沒有人能領導百姓,沒有百姓就沒有人能供養士大夫,這段話闡述的是一種辯證的階層關係。

後人對《孟子》這段話進行了一些改編,如《魏子》裏有一段話:““天生君子所以治小人,天生小人所以奉君子。無君子則無以畜小人,無小人則無以養君子。”

意思相似,但將“野人”改成了“小人”,這裏的“小人”並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貶義詞,而是中性詞,一般代指普通人或百姓。

雖然舊社會江湖藝人多數都是文盲,但中間也不乏有一些秀才下海的,比如相聲祖師爺朱紹文就是秀才出身,這些有文化的藝人會從古文典籍裏摘出一些名言警句來改編,賣藝時使用這些名言一方面顯得自己不是那麼目不識丁,另一方面也能起到說服作用,爲自己賣藝後的“杵門子”也就是要錢做鋪墊。

在江湖藝人的改編下,“無君子不養小人”就變成了“無君子不養藝人”。

這裏的“君子”不再指士大夫,而是泛指那些觀看江湖表演的人羣,這裏的“小人”當然也不再是指百姓,而是代指藝人自己。

“無君子不養藝人”用大白話詳細闡述,大概是這樣的:列位看官,您幾位都是大富大貴大仁大善的君子,我就是一個討口飯喫的小人,我給您伺候一段雜耍玩意兒,讓您一樂。您一高興,就賞我一點喫飯的錢。沒有我們,您上哪兒找這個樂去,沒有您的賞錢,我們指什麼填飽肚子。您看是這個理兒吧。

德雲社《大實話》裏的“沒有君子不養藝人”其實就是“無君子不養藝人”,如果用郭德綱的話詳細說就是:如果沒有觀衆買票,我們這些說相聲的就得餓死,所以我得說玩兒命說相聲。正好對應這句話前面的歌詞:要說親,觀衆們親,觀衆演員心連着心。

當然了,作爲觀衆其實也不用爲了這句話感動,因爲“無君子不養藝人”其實就是江湖賣藝人“杵門子”的客套話,就是爲了讓觀衆高高興興掏錢的生意口,從古至今都是一個玩兒法。

不信你看那些直播帶貨的網紅,他們所說的“不圖掙錢,就是爲你們這些家人送福利”和“家人們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我不爲掙錢”等等,其實都是“無君子不養藝人”的變種說法。

當然,你還可以通俗一點說:觀衆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當然還可以文藝一點:觀衆就是我們的上帝。

說到底,這都是生意口的各種變化模式,作爲消費者和觀衆,權且一聽,別當真,更不需要爲之感動涕零。

在生意口方面,相聲演員堪稱江湖行當裏最擅長此道的人之一,可能僅次於江湖上那些賣藥的和相面的,比如郭德綱曾在節目上說,他在澳洲舉辦商演時,演出都結束了,臺下還有幾千人站在那裏失聲痛哭。

顯然,這也是郭德綱先生半開玩笑的生意口,誇張本身就是相聲演員的逗樂方式之一,你當笑話一聽就完了,沒必要當真更沒必要也跟着感動。

總結起來就是,買東西的總是不如賣東西的精明。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