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以來,華南等地出現今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根據廣州市氣象臺監測數據,10日13時至12日19時,19個測站(4.87%)雨量超過250毫米,過程最大累積雨量369.4毫米(從化區鰲頭鎮)。其中,廣州市增城區正果鎮錄得全市24小時累積雨量230.2毫米!


但這個過程中,廣州等地部分市民感到雨勢並不強烈,甚至在網絡平臺上對當地應對措施進行投訴,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來複盤一下這輪暴雨下廣州的應對: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5月10日起,廣東將有一輪大範圍的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降水過程,可能是今年以來廣東強度最強、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強降水過程。

5月9日,廣州地鐵已經增派人員在關鍵設備房和防洪重點區域進行24小時值守。

5月10日,廣州市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發布通知:即日起至12日24時,廣州市中小學校、幼兒園停課;建議市民居家辦公非必要不外出。


廣州多景區臨時關閉,全市客運站停運,街道上放上了救生艇、救生圈,人流量大的地鐵站點口擺上了一分錢雨衣售貨機......全市上下不可不謂“嚴陣以待”。


但10日至11日上午,市區並未見雨,甚至還出了點太陽。於是——


1

第一次輿論風波:雨呢?是不是反應過度了?


科普迅速跟上,“刷屏式傳播”,內容簡明扼要:


第一,雨下了且不容小覷——強降水已襲擾從化北部、南沙南部逾百個鎮街;


第二,目前降水不明顯但絕不可掉以輕心——廣州只是當下正好處在兩條強雨帶之間。


11日後半夜至12日晚,雨來了,且來得又快又猛:部分街道積水甚至可以淹過摩托車的大半個輪子。尤其是12日16時至19時,全市普降中到大雨,地鐵口的雨衣、拖鞋結結實實派上了用場。

5月12日,廣州市區某街道 攝/王天巍


2

第二次輿論風波:13日還要不要停課?


廣州市教育局迅速發佈通知,明確各暴雨預警信號對應的停課或延遲上學標準,請家長及時留意預警信號,並貼心提示13日預計仍有降水,家長可視情況自行把握學生上學時間,學校不會對學生作曠課或遲到記錄。



廣州的應對,讓人想到那個“填滿廣口瓶”的試驗:“如果說城市防災減災是一個“廣口瓶”,要做到完滿就必須有各方參與。”


而這,也是今天我們想跟大家聊的話題——


防災減災,每個人都是參與者

如果說城市防災減災是一個“廣口瓶”,要做到完滿就必須有各方參與:


氣象是第一道“關”——用算法、模型、主觀訂正儘可能鎖定災害性天氣發生的概率和落區。但對全世界來說,定點、點時、定量精準“捕捉”天氣還是一道難題。氣象部門通過加強監測、滾動預報等方式,儘可能彌合預報與實況之間因概率和變率帶來的縫隙。


就像投完石塊,又不斷投下碎石子後,廣口瓶中還有縫隙。怎麼辦?以預警爲先導擰起來的應急聯動力量,就是又一層細沙。氣象預警發出後,廣州全市地鐵加強值守,中小學停課,多景區臨時關閉,客運站停運,街道放上了救生艇、救生圈,人流量大的地鐵站口罩售貨機增加一分錢領雨衣功能。指引它們行動的是機制:廣東早已在法律條文中確立了以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爲先導的停課停工機制,並在一次次災害性天氣應急過程中反覆強化。


即便如此,在極端性天氣多發頻發的當下,仍然隨時可能有顛覆歷史經驗、超出預期的災害性天氣發生,當技術與機制都無法周全時,彌合一切只有水一樣的“信任”


當然,來自每一個人的“信任”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萌生於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度關注、對防災減災救災高度重視的社會輿論環境中,在日積月累的技術積累和科普宣傳中,在一次又一次並肩作戰應對天災的過程中建立,又在反覆溝通中強化。


信任也是相互的。出現了新問題,權威聲音第一時間予以解答——當雨沒下時,針對是否反應過激的質疑,科普和服務需立即跟進。當雨下了,後續的安排和措施也應該明確。


我們希望更多的人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態接納對待防災減災的每一次“謹小慎微”,因爲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


5月13日16時30分,廣州仍飄灑着雨。但從當地雷達回波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雨勢雖有反覆但確實正在減弱。


圖片來源:廣州天氣


這場兩次攪動輿論的雨在走遠的同時,也給公衆上了一課:在災害性天氣面前保護一座城不出“意外”,每個人都需要成爲“參與者”,而把人們擰在一起的,是明確、清晰、可執行的機制和積累起來的習慣和信任


最後,放一張小編看了很感動的截圖——

來自微博

中國氣象局宣科中心(中國氣象報社)出品

作者:葉奕宏

編輯:狸如

視頻來源:廣州廣播電視臺

審覈:段昊書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