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訂單明顯下滑了。”5月20日,東莞某製鞋廠負責人李翔有些發愁。4、5月正是往年海外訂單最密集的時刻,然而,旺季不旺,訂單不足,成了這個二季度外貿企業的“關鍵詞”。

“月初時候,有個美國老客戶聯繫我們詢價,但當時正好是匯率變化的時候,客戶比較謹慎,經過好幾次報價和溝通以後,最後客戶還是選擇了東南亞那邊的工廠。”李翔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不僅是匯率變化影響。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王孝松發現,今年3月,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增速超過10%,但4月增長率爲-1.9%,外需下行拖累了工業生產及出口。

據瞭解,近期,受海外需求不振、海運運價高企、疫情多點散發導致供應鏈不暢等多因素影響,在外貿大省廣東,不少紡織、製鞋企業的訂單均有所流失。儘管今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7.9%,但新訂單下滑已經成爲外貿企業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不過,王孝松在CMF論壇上也表示,經濟運行仍存在亮點,部分行業正穩步恢復。面對下行壓力,目前中國外資利用情況向好,網上商品零售保持健康發展態勢。4月下旬運輸業發展狀況有所恢復,快遞攬收投遞、重點港口的貨物吞吐等高頻數據處於持續增長。他預測,貨運流量指數正有所回暖,一旦物流疏通,經濟活力恢復,下行狀況將逐步停止持續。

出口壓力仍存

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用工成本以及物流成本都在上漲,這對出口訂單形成一定擠壓。

在王孝松看來,出口下行主要是幾個原因綜合導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上海封控措施升級。

“這次疫情衝擊和反彈跟之前不同,在於它威脅到了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威脅到整個經濟的循環。這次上海疫情反彈不僅僅影響到上海佔全國4%左右的地區生產總值,而且他的供應鏈的核心位置影響到了長三角。”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表示。

上海港是我國第一大港口,上海封控升級對出口運輸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全國範圍內疫情管控影響到很多企業的開工,降低供應鏈穩定性。而外部東盟國家復工復產進程推進,海外訂單轉移也是重要原因。

從出口來看,對歐盟、美國、東盟、日本等幾個主要的夥伴,4月份同比增長分別爲7.91%、9.42%、7.58%和-9.39%。除了疫情原因外,出口下滑和海外需求回落有關。數據顯示,4月份歐元區製造業PMI指數爲55.5%,日本是53.5%,環比均有所下降。

不僅是出口。近日發佈的宏觀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經濟整體維持向好趨勢,但國民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比如,工業增加值由正轉負,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緩慢,民間投資動力不足。消費、房地產投資開發增速持續下降,行業內生動力亟待加強,社會融資需求偏弱。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增長較快,在製造業整體下滑情況下,高技術製造業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

經濟回暖跡象明顯

一個亮點是,從5月份的一些高頻數據來看,經濟呈現出恢復趨勢。

“4月下旬運輸業發展狀況有所恢復,從快遞攬收、投遞的情況,到重點港口的貨物吞吐情況,高頻數據都在持續增長;鐵路、高速公路都是比較平穩的狀況,上海貨運流量指數也有恢復。截至5月16號,都是一直在向上的情況。”王孝松表示。

此外,前四個月,實際利用外資4700多億,同比增長20%,而且大項目比較多,有185個,相當於平均每天有1.5個外資大項目落地。

王孝松建議,當前,要優化佈局,維護供應鏈穩定;加大基礎研發投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另外是鞏固產業鏈的完備性,比如卡脖子的技術需要基礎研發,有一些還需要不斷的鞏固;維護同主要貿易伙伴的經貿聯繫,內循環或雙循環,都不能拋棄外循環,要國內國外互促,加強經貿聯繫。

“各地協同會促成產業的國內轉移,當前,一些產業轉移到越南,因爲越南的勞動力更便宜,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工資很高,那麼能不能往中西部轉移呢?這需要各地進行協同,也許能夠起到比較好的效果。”王孝松表示。

花旗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餘向榮預測,樂觀的看,二季度GDP增速大概能夠實現1.7%左右的同比增速。下半年經濟走勢,主要取決於疫情的發展和穩增長的力度。中國既有穩增長的意願,也有政策上回旋的餘地,現在最需要的是及時足量的政策行動,預計全年增長4.2%左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