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4月10日以來,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頂層設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在各行各界都掀起了頭腦風暴,激發了思想的碰撞。面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這道“多元方程”,我們從自然資源的視角該如何求解?土地、礦產資源如何市場化配置?如何爲大市場做好空間支撐?測繪地理信息如何服務大市場建設?請聽本期“觀察家”來論——

建設全國礦業大市場

必須打破“玻璃門”


楊伯軒


建設全國統一的能源市場,是我國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點任務之一。作爲經濟發展“工業糧食”的礦產資源,是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依賴,其市場化配置對於構建大市場、暢通大循環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建設全國統一的礦產資源大市場,還需要及時清理一些地方“土政策”、拆除一些“玻璃門”。


首先,要強化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意識。長期以來,一些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形成了“靠山喫山、有礦喫礦”的本位思維,抑或是擔心外來企業擠佔本地市場,影響當地產業培育和 GDP的增長,影響本地的財政收入和人員就業,從而通過設限市場準入等方式把外來企業擋在“門外”,客觀上造成了“地區封鎖”和粗放式的資源開發利用,加速了礦產資源消耗。強化礦產資源國家所有,要跳出本地區本部門的“小九九”,服務國家資源安全大局,服從國家對礦產資源的宏觀調控和節約集約利用,將有限資源向資源利用水平高的企業集中,向放大資源價值的產業集中。同時,也要倒逼資源地本土企業跳出低水平的“內循環”發展模式,加快技術改造,高效集約利用低品位礦、共伴生礦,進一步減污降碳,實現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要加快推進統一礦業市場的基礎制度建設。長期以來,造成國內礦產資源市場各自爲戰、相對分散的原因之一,是基礎制度建設滯後,礦產資源開發收益分配不盡合理。可以說,立破並舉地完善制度,極具現實性和緊迫性。譬如,目前我國礦產資源價格僅反映礦產資源開發的生產性成本與部分外部成本,未包括資源耗竭與社會發展等外部成本,而礦業開發容易帶來資源產地資源耗損、生態環境破壞、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現實的社會經濟問題。因此,應從完善礦產資源完全成本入手,健全“資源-生態-社會發展”三位一體的補償機制,對已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及時進行修復治理;對已損耗的資源進行經濟補償,用於資源勘查與技術創新等,以促進礦業轉型發展;加強資源產地的教育、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對礦業開發帶來的社會發展問題進行經濟與政策補償,助力擺脫“資源詛咒”。


與此同時,還要優先佈局區域性礦產資源市場建設。在全國性的統一制度規則、基礎設施聯通尚未建設到位的現階段,按照國家區域發展功能定位和產業佈局規劃,立足大宗礦產產區特點和已有的市場基礎,推動建立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爲全國統一礦產資源大市場建設先行先試,積累經驗。譬如,在晉陝蒙冀煤炭資源主產區建立區域性的統一能源市場,在晉冀魯鋁土礦主產省建立區域性的統一鋁土礦市場,加快區域物流網絡建設,以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推動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在資源保供穩價中發揮“壓艙石”的作用。


建設超大規模礦產資源市場,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也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有機組成。完善激勵約束措施,協調解決各方利益,減少大市場建設的羈絆,增進“我要建”的思想共識和行動力,促進資源要素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是“看得見、夠得着”的建設目標,更是推動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的可行路徑。


(作者單位: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文字編輯:李卓聰

新媒體編輯:趙志坤
初審:杜瀟詣
審覈:程秀娟
審籤:趙曉濤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