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劉備與諸葛亮的故事,便不得不提三顧茅廬的故事。作爲一個從歷史書上活躍到中學課本上的故事,在我們心中也是留下了最爲深刻的印象。當時的諸葛亮有着一身的才華,身邊的文人才智高的人自然是不在少數。但是在三顧茅廬的故事中,卻有着另一番不同。

諸葛亮有着一身的才華,他自然也是希望能夠遇見一位明主,這樣纔能有着最大的可能施展才華。而文人自古就有一種傲氣,良禽擇木而棲。

選擇一位明主自然需要一番考察。而一位明主,禮賢下士自然是對於一位文臣最大的肯定,於是當諸葛亮意料到劉備即將來尋找他,請他出山相助完成自己的千古霸業。諸葛亮自然想到的就是考驗你的禮賢下士的程度有多大,誠意如何。於是他在劉備即將拜訪之前,就出去遊雲四海。

但是在劉備前來拜訪時,要是並沒有人進行招待,對於這位漢室成員也不是一種文人該有的做法。在歷史的記敘中,我們知道的是:諸葛亮派出自己身邊的書童對劉備三兄弟進行招待,並告訴他們家師出門雲遊,得過一段時間才能回來。

這樣的話語顯然會令三人有一種受挫的感覺。但劉備清楚地知道“臥龍先生”諸葛亮的才智,也知道這也是諸葛先生的一番考驗。於是,他便只好多次拜訪。

但是,爲何諸葛亮會派出這位書童進行招待?正如前文所說:諸葛亮身邊的能人,擁有着才華的人自然不會少。爲什麼不派這些人去招待?

這也就涉及到諸葛亮的一點小私心。這要是被劉備看中了他身邊的人,很有可能就不會這樣繼續的禮賢下士的,丟掉自己的王室傲氣去求他出山。他久做學問,自然也是無法清楚地瞭解劉皇叔是怎樣的一個人,他不敢這樣去把自己的未來搏在這一點上。

當然也不是僅僅因爲這一點,這位書童自小就跟在諸葛亮身邊,在耳濡目染之中,自然他的才智都得到了最好的培養。

諸葛亮在此時將他派出來接待劉備,也是希望讓他看見真正的皇室後裔的樣子,讓他了解到漢朝的命運沒有滅亡。將來的某一天,還會是流着皇室血脈的人重新匡扶漢室。

諸葛亮的此舉同樣可以看出他的內心還是對於漢王朝的忠心與嚮往。一方面他選擇劉備是因爲:劉備確實有着一種禮賢下士的氣度,能夠給予他很大的舞臺施展自己的才華;另一個方面,劉備是中山靖王的後裔,正統地流着皇家的血脈,幫助他也就是在幫助漢室,爲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能夠奮鬥。

在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圖謀大業後,這個書童卻未跟隨着諸葛亮的步伐。書童年紀尚小,既是有着聰明才智但是也得學習。

於是諸葛亮將他留在隆中,這樣他能夠好好讀書,在書中學習。僅僅練習文化是不夠的,便也開始學習武藝。就是在這樣的一日日苦練之下,才爲後來的一朝出名打下基礎。

在諸葛亮北伐中因病去世,蜀漢也在後世的艱難中走向滅亡。司馬家竊取了漢室天下,但是他們沒有能力守住着漢朝江山。

在五胡亂華中,漢人的人口銳減,這時已經到了漢人最危險的時刻。宛如早早安排好的結局,這位書童出仕,他在漢民族最危險的時候站了出來,那道殺胡令,拯救了危險中的漢民族,而他的名字便是“武悼天王冉閔”。

故事總是這樣的出其意料,但又好像在情理之中。諸葛亮的遠見讓這個小書童在危亡之時,又一次拯救了整個漢民族。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