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希望堪培拉早日找回“對華理性”]

被美國彭博社稱爲“世界上最高調反華領導人之一”的澳大利亞第30任總理莫里森,輸掉了21日的大選,工黨領袖阿爾巴內塞將於23日宣誓就任總理。這在客觀上爲處於谷底的中澳關係提供了一個轉圜的契機,我們也歡迎澳大利亞新政府推動中澳關係重返正軌。

澳大利亞突然激進反華,堪稱近年來最莫名其妙的國際現象。中澳相隔萬里之遙,既沒有領土爭端,也沒有歷史恩怨。在中澳建交50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兩國都沒有因意識形態差異或地緣政治紛爭而影響互利共贏的正常交往。但這個穩定互惠局面在幾年時間裏就遭到澳方嚴重破壞,令人慨嘆。

在這次大選中,對華政策成爲兩黨相互攻訐的重點議題。尤其是莫里森,更是把對中國的強硬立場“置於競選活動的最前沿”。不過,大選的結果再次表明,與莫須有的“中國威脅”相比,澳大利亞民衆更在乎的是政府在氣候變化、物價飆漲、工資等關係到民生福祉問題上的承諾和行動。這可以被看作是澳大利亞內部對過去幾年“偏執反華”路線、將甩鍋中國作爲解決一切問題出路的一種糾偏和平衡。

其實早在此次澳大利亞選舉之前,西方輿論中就有不少清醒聲音指出,澳大利亞在所謂的“抵制中國”中失去了自身該有的戰略平衡和冷靜。一段時間以來,堪培拉成爲華盛頓“圍堵中國”戰略中最活躍的棋子,並且熱衷於充當“反華急先鋒”、以無端挑釁中國來博得華盛頓的信任。不得不說,澳大利亞近年畸形外交的癥結在於,它鎖定國家利益的“準星”裝歪了,甚至裝反了,不僅誤傷別人還造成自戕。

在過去的13年裏,中國都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但是,澳方近年來卻在將貿易、投資問題政治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動輒就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爲由打壓中企,截至目前澳大利亞針對中國產品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已經多達上百起,而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則只有幾起。澳方這樣做的惡果,已經在其當前的經濟中顯現了出來。

可以說,堪培拉這幾年給全世界提供了一個處理對華關係的反面典型。就連澳大利亞的鄰國且同樣以中國爲最大貿易伙伴的新西蘭也曾奉勸澳方,應對中國展示尊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身處相同的地緣環境,有着類似的政治制度,足見堪培拉所謂的“中國威脅”“經濟脅迫”都是完全經不起推敲的。堪培拉常常拿着華盛頓的劇本、代入華盛頓的角色去思考對華政策,但實際上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與美國並不相同。

中澳之間沒有根本利益衝突,也沒有任何重大的歷史糾葛,中國始終希望澳大利亞保持和平與繁榮。與中國健康的經貿關係是澳大利亞繁榮的重要基礎之一,和平穩定的亞太也是澳大利亞的安身立命之所,這些都跟華盛頓目前執意通過推動地區分裂、對抗來維護自己霸權地位的策略是背道而馳的。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澳大利亞作爲一個主權國家,最核心的國家目標還是維護本國民衆的福祉。

坦白地講,在華盛頓不斷加大對華“博弈”力度、美澳同盟不斷強化的背景下,堪培拉想要重回外交史上曾被津津樂道的霍華德時期的 “平衡外交”不容易,但從澳大利亞自身的利益出發,至少應該做到本國現實的發展與安全之間的平衡,這是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澳大利亞領導人都應該有的戰略清醒。中國的發展強大不應被澳大利亞視作威脅,政治制度的不同也不應成爲中澳發展友好關係的障礙。無論是澳大利亞民衆關心的經濟繁榮,還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中國都會是一個有益的夥伴。

輿論注意到,阿爾巴內塞及其團隊在對外塑造形象時更加突出“理性”,我們希望澳大利亞新政府能找回“對華理性”,以“成熟的方式”與中國打交道,推動中澳關係早日重回正確發展軌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