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消息,據彭博社報道,爲繼續推進造車項目,蘋果公司正在考慮收購美國電動汽車初創公司Canoo。

據內部人士稱,目前蘋果造車的研發項目與Canoo公司的產品相類似,不過蘋果公司對於這家初創公司的基礎技術並不感興趣。而是看重Canoo的人才資產,因爲這家初創公司的員工在汽車內外飾、軟件、汽車製造、傳動系統、電池技術和其他汽車部件方面都有專長,這對於蘋果儘快推出一款可量產的電動汽車而言至關重要。

(圖源:蘋果官網)

除此之外,Canoo特有的可擴展電動汽車平臺也引起了蘋果的興趣。據官方介紹,Canoo打造的“滑板式平臺”的汽車電子集成化程度更高,將電池管理系統、傳動系統、懸掛系統等汽車部件整合在底盤中,從而適配更多車型,減少開發週期和成本;平臺還搭載線控轉向系統,消除了駕駛室和底盤之間的機械連接,使駕駛艙設計更爲靈活。據稱,Canoo的汽車平臺足以將新車型的開發時間壓縮在18到24個月之內,而傳統車企研發一款車的週期是3到5年。

總部位於美國的電動汽車初創公司Canoo成立於2017年,其創始人Stefan Krause和Ulrich Kranz均有傳統車企背景。其中前者曾經擔任過寶馬和德意志銀行的首席財務官,後者同樣來自寶馬,曾主導開發過寶馬Z3和X5車型,並參與創立了寶馬的純電動產品線i系列。在商業模式上,Canoo一方面規劃開展工程承包業務,基於滑板平臺爲車企和自動駕駛公司開發車型,或是爲物流公司合作售賣貨運車輛。面向消費者,Canoo計劃以訂閱制的方式爲客戶提供車輛的使用權。根據公司規劃,Canoo的一款純電廂式貨車將於2022年量產。2020年底,Canoo正式借殼上市,登陸納斯達克,估值達到20億美元。

在上市之後,Canoo出現了劇烈的人事動盪和經營問題。在2020到2021年間,包括Krause和Kranz在內的創始核心團隊陸續離開Canoo,人才流失嚴重。2021年一季度,Canoo執行董事長Tony Aquila表示,由於公司與其他車企合作存在知識產權泄露風險,擬將資源投入到擴展產品線和專利研發,宣佈放棄工程承包業務;此外,考慮投資回報問題,公司將不再依賴訂閱模式,轉而將業務重心放入物流貨運領域。上市不久就對推翻了商業模式,這使投資者對Canoo大失所望,融資也因此受阻。

在隨後的時間裏,Canoo經營表現依然慘淡,資金鍊面臨斷裂。在上週,Canoo發佈公告稱,截止到2022年3月底,公司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爲1億美元左右,在無任何營收來源的現狀下僅能維持一個季度。若Canoo在未來無法獲得足夠資金支持,則公司的量產計劃、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業績將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圖片來源:Canoo官網)

面對難以爲繼的經營困境,Canoo很有可能會接受來自蘋果公司的收購。

早在2014年,蘋果即啓動代號爲“泰坦”的造車計劃,計劃在未來打造一款自動駕駛電動汽車,與特斯拉等車企同臺競技。

在此期間,蘋果公司積極招募來自Waymo等科技公司和福特、奔馳等傳統車企的專業人才,亦或是收購汽車領域的初創公司,以加快推進造車項目的落地。2019年6月,蘋果收購了硅谷自動駕駛明星公司Drive.ai,補強了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的人才和經驗。在2020年初,有消息稱蘋果還和Canoo進行合作磋商,討論了包括投資和收購在內的各種選擇,不過最終談判破裂。值得注意的是,Canoo的前首席執行官Ulrich Kranz目前已經加入蘋果汽車項目擔任高管,同時蘋果公司內也不乏前Canoo公司的工程師。

儘管公司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和技術底蘊,但蘋果造車項目自創立以來可謂一波三折,尤其是近期蘋果特別項目部副總裁道格·菲爾德等高管的離職,使遲遲沒有實質性推進的蘋果汽車再遭打擊。外界從菲爾德離職的跡象推測,蘋果汽車似乎仍無法在近期推出,仍處於初期階段。另據彭博社援引內部人士消息稱,蘋果的開發工作仍處於早期階段,還需花費五至七年時間才能推出智能電動汽車。2022年3月,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透露,蘋果汽車團隊已經解散了一段時間。如果蘋果想在2025年量產汽車,需要在3~6個月內進行團隊重組,這使外界對蘋果造車的前景一度持悲觀預期。

近期收購Canoo、福特汽車高管加入等消息的傳出,表明蘋果造車項目仍在繼續推進。若能成功收購Canoo公司,蘋果汽車業務部門也會補上此前不少人員流失的空檔。與此同時,有媒體報道蘋果正與韓國外包半導體組裝和測試公司(OSAT)共同開發汽車所需的芯片模塊和封裝。此外,有爆料人稱,蘋果汽車開發正如火如荼進行中,蘋果很可能委託臺灣鴻海集團來負責其汽車的組裝生產,而蘋果汽車的發佈仍將在2025年或甚至是2024年底。

在特斯拉年度銷量邁向百萬級、車企電動化轉型競爭加劇之際,蘋果公司能否使屢遭挫折的造車項目回到正軌,並在2025年這一關鍵節點推出量產車型,拿到智能電動汽車競賽的入場券,目前而言仍存在較大的變數。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