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晚Leyla

提起《傅雷家書》,作家樓適夷曾這樣評價: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不同於溫情脈脈的愛,傅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始終強調做人的重要性:

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纔是鋼琴家。

在他看來,一個人真正的高貴,不在於聲名的大小,財富的多少,能力的好壞,而在於內心的教養與修爲。

1

教養,是細微處的一舉一動

傅雷是一個對細節要求極其嚴格的人。

在家書中,他曾多次提醒孩子:要注意生活中的習慣和禮節。

一次,大兒子傅聰給父母親寫了一封書信,信封上邋里邋遢、字跡潦草。

傅雷看見了,教育兒子說:

有件小事要和你談談。你寫信封爲什麼老是這麼不neat(乾淨)?日常瑣事要做得neat,等於彈琴要講究乾淨是一樣的。

無論如何細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個人的意識與性情。

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

越是有教養的人,越不會在小事上敷衍搪塞。

還有一次,傅聰洋洋灑灑寫了千百字的信,跟父親討論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傅雷的回信卻簡明扼要:

我忙得很,只能和你談幾樁重要的事。

你素來有兩個習慣:一是到別人家裏,進了屋子,脫了大衣,卻留着絲圍巾;

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裏,或是褲袋裏。這兩件都不合西洋的禮貌。

信中父親告訴傅聰,一個有學識有修養的人,應當注重自己的一舉一動。

到別人家中,要脫下圍巾,以示禮貌;

見到師長或老年人,“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以表敬重。

畢淑敏說,教養是習慣的總和。

真正的教養,不僅是大事上的抉擇,更是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

別人發給你的微信或短信,有沒有及時回覆;

服務員、快遞員、外賣員爲你提供服務時,有沒有說謝謝;

看別人手機裏的照片,有沒有擅自左右滑動;

雨天開車時,有沒有顧及他人,在積水處減速慢行。

日常中的許多細節,你也許不經意,但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地方,可以折射出你的爲人。

傅雷在伏案寫作

2

教養,是交往時的一言一行

金庸曾說:

傅雷先生的家書,講述了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君子。

“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君子的一言一行,都關乎爲人的教養,需經深思熟慮、再三考量。

傅雷和夫人有位乾女兒,叫恩德。

傅聰初見恩德時,聽到她在彈琴。

年輕氣盛的傅聰毫不客氣地嘲諷說:“彈得簡直是不知所云。”

到了夜裏,十點多了,傅聰還要練琴,恩德勸他早點休息,明日再練。

傅聰反問:“像你那樣,我還會有成績嗎?”

傅雷看到這一幕,當下並沒有說什麼。

事後,他卻在寄給兒子的書信中提到這件事。

他告誡兒子,覺得別人彈琴彈得不好,“倘能細細分析她的毛病,而不先用大帽子當頭一壓,聽的人不是更好受一些嗎?”

對待別人的善意,“用反批評的辦法,自然不行。”“便是親姐妹,有時也喫不消。”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了,用抬高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別人。

殊不知,無意間的一句話語,可能就割傷了別人的自尊。

隨口的一次批評,可能是刺在別人心上的一把尖刀。

有句話說:“教養的本質,一是分寸,二是剋制。”

真正的聰明人,能設身處地地體諒別人的處境,也會恰如其分地保持分寸感。

熟不逾矩,進退得宜,纔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

傅雷夫婦和兒子傅聰在書房

3

教養,是處事時的一念一想

在《傅雷家書》中,還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傅聰音樂天分卓越,二十歲的時候遠赴波蘭學習藝術,結交了一位教鋼琴的教授。

這位教授聲名遠揚,但爲人脾氣很大,傅聰與其相處的過程常有矛盾。

他猶豫着要不要更換老師,爲此寫信向父親請教。

傅雷看了兒子的來信,給了兒子一些建議。

隨後又告訴兒子,如若下定決心更換老師,一定要注意措辭,態度要“誠懇、謙卑、恭敬”,切勿傷害到別人。

美國作家凱魯亞克說:“教養是一種不用說出來的美好。”

有教養的人,不會讓別人難堪,能夠用心體察別人的想法,將他人的感受放在心上。

《傅雷家書》的結尾,還記載了一篇感人肺腑的遺書。

遺書寫自1966年,當時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在絕望中,選擇用自縊的方式結束生命。

臨行前,因爲擔心木凳倒地的聲音,會影響樓下保姆的睡眠,二人特意在地板上鋪了一牀棉被。

傅雷還在遺書中,囑咐妻兄轉交600元人民幣給保姆周菊娣。

因爲,他擔心自己走後,保姆在亂世中不能立刻找到工作,生活會沒有着落。

看過這樣一句話:

真正的教養,是一個人舉止間的溫柔,心底裏的善良。

是無意間的舉動,是不經意的流露,是藏不住的靈魂的深度和生命的高貴。

教養,是裝不出來的,它深植於你的內心。

一個人有沒有修養,不是看他人前做得多麼盡善盡美,而是看他處事之時的態度和行爲。

能心懷悲憫、發自內心地體諒和友愛別人;

能轉變位置、給他人一份真摯的關懷和溫暖。

真正的教養,說到底都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善良。

1964年冬天,傅雷夫婦合影

4

比能力更重要的,是骨子裏的教養

在教育孩子方面,傅雷一直遵循“先學做人,再學知識”的理念。

他曾多次強調:“教育當以人格教育爲主,知識其次。孩子品德高尚,爲人正直;學問欠缺一些沒有關係。”

在父親的指引下,傅聰時刻將“做人”二字放在心裏。

即便後來,傅聰在藝術上成就斐然,也未曾敢忘懷。

1966年,傅雷夫婦的死訊傳來。

大量外國記者圍在傅聰倫敦的住所前,讓他發表講話。

但是傅聰始終保持緘默,只因他深深記得父親的囑咐:

“不說不利祖國的話,不做不利祖國的事。”

即使常年奔波於各個國家,宣揚音樂,進行演奏。

他也從未忘記,自己是一顆來自中國的種子,生命的根,永遠深深紮在祖國的土壤之上。

有位作家曾說:教養,就是圓滿的人格。

我們總以爲,一個人的成功,在於事業上的輝煌,外觀上的華美,物質上的優越。

卻忘了,“成才”的前提,是先“成人”。

沒有完滿的人格做支撐,外在的優越就像空中樓閣,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

很喜歡德謨克利的一句話:

有教養的人的遺產,比那些無知的人的財富更有價值。

就像傅雷教育下的傅聰,翩翩君子,溫潤如玉。

藝術上的天分讓他獲得了外在的成功,內在的修爲和涵養,纔是他靈魂高貴的根本。

比能力和才華更重要的,永遠都是骨子裏的教養。

1979年,傅雷夫婦平反昭雪,傅聰和弟弟傅敏參加父母的追悼會

年少的時候,讀《傅雷家書》,不懂傅雷。

只覺得他對兒子要求嚴格,有時近乎苛刻。

年歲漸長,方能明白那字裏行間的拳拳苦心。

對待孩子的教育,傅雷曾說:

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有了這三樣,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

教育的根本,說到底是育人;人生的高低,最終還是在教養。

做一個有教養的人,鍥而不捨地自我修煉,才能由內而外地散發出優雅和矜貴。

點亮在看,願你能不斷沉澱自己,提升自身的修爲,將生活過得熠熠生輝。

寵粉福利來啦

每天推送的任意一篇文章精選留言點贊排名(點贊數量需超過30)第一的讀者,即可獲得摺疊晴雨傘(如上圖示意)。


領獎規則:

1.中獎人需同時滿足關注“湖北e家庭”微信公衆號;留言72小時內點贊數超過30;留言點贊數排名第一。

2.集贊統計截至發文到72小時,屆時小編將回復您具體領獎方式。

3.每月每人限領一次,數量有限,快來參與哦~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