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G 孫強:投資人和企業應該儘早未雨綢繆

近年來,TPG在影響力投資方面風生水起,設立氣候基金,關注普惠行業,並踐行創新性的量化方法,兼顧投資回報和社會效應。孫強堅信,未來五年,影響力投資將在中國市場取得長足發展。

整理丨張俊雯

來源丨投中網

2022年以來,市場放緩,中概股遭遇重創,一級市場普遍“作壁上觀”。

作爲中國最早從事私募股權投資的“老兵”,孫強已經歷經數個投資週期,對於當下的市場態勢,他持“長期樂觀”的態度。在孫強看來,外部種種因素會讓投資受到影響,但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只要把“內功”做紮實,依然能夠融到資金,包括國際資本,而且應該在這個風雲變幻的環境中比任何時候更加“未雨綢繆”。

自五年前加入TPG,孫強一直不遺餘力爲影響力投資奔走。他提倡“資本向善”,堅信社會責任每個人責無旁貸。近年來,TPG在影響力投資方面風生水起,設立氣候基金,關注普惠行業,並踐行創新性的量化方法,兼顧投資回報和社會效應。

隨着雙碳、共同富裕等大方向日益明確,風險和私募資本的主題也在向ESG、農業靠近。孫強堅信,未來五年,影響力投資將在中國市場取得長足發展。

投資人和企業應該比以往更加未雨綢繆 

投中網:2022年以來,中概股持續下行,一級市場普遍觀望。作爲中國最早從事私募股權投資的投資人之一,你如何理解行業正在發生的變化?

孫強:我保持審慎、長期樂觀的態度。中國作爲一個大經濟體,企業依然需要獲得國際資金。儘管困難重重,基本面良好、持續增長、利潤穩健的企業還是能夠吸引國際投資者的興趣。只要排除國際市場面臨的一些障礙,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市融資的通道就會打通。這也需要我們從業者和各方配合,把高質量的企業帶向國際市場。

投中網:一級市場的風口輪動越來越快,行業變量越來越多,機構不僅要低頭做事,還要抬頭望天。投資人該如何適應當下的大環境?

孫強:投資人和企業應該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未雨綢繆,對千變萬化的市場要有預判和預案。比如,國外上市暫時遇阻,企業必須做好應急規劃,控制成本和現金流,練好內功,才能從狂風暴雨中走出來。

發力影響力投資,農業會變成主流投資

投中網:TPG在中國市場佈局了哪些賽道?接下來的重點放在哪裏?

孫強:TPG投資的傳統強項是醫療、科技、消費教育和金融服務。

未來我們依然會重點深耕醫療、消費以及高科技互聯網行業,利用AI、機器人和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推動所有行業的進步。利用科技創新升級傳統行業是未來的趨勢,也是投資機會所在。我們投的叮噹快藥,正是通過互聯網走o2o路線,線上線下相結合,以高效率服務更多人羣。如果跟不上科技的節奏,傳統企業就會落後。

投中網: 你曾於2015年離開PE轉而投身農業。今年以來,農業開始受到VC/PE的關注,這是否在你的預料之內?據你的觀察,現在的農業投資與當年相比,是否有了實質性變化?

孫強:2015年,我離開PE行業轉做農業投資,希望親身嘗試用現代化方式從事農產品的種植和銷售。糧食安全是國家大事,尤其在國際形勢動盪、地緣政治壓力增加的情況下,我們更要發掘國家18億畝田地的效益和潛力,保證糧食自給自足。

當然,在現代社會,僅僅喫飽還不夠,還要喫好,減少或杜絕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保證食品質量、安全和健康。我曾經專程去丹麥、美國、以色列的農莊去考察,嘗試引進歐美的現代種植和管理方式,在黑龍江的黑土地上進行實驗。

農業創業和投資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料,幾年中的酸甜苦辣使我深刻體會到了“隔行如隔山”這句老話的含義。但是,儘管遭遇各種挫折,我還是堅持了下來,看到了我親手創建的黑土地集團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大米種植全產業鏈管理,確保安全和健康。我們生產的大米在德國實驗室測試,沒有任何農藥殘留和過度施肥,並多次在評比中獲獎。

現在我看到投資圈開始往農業方向走,比如十月稻田獲得資本青睞,我們曾經關注的農業無人機也在大規模發展,農業+科技會成爲一個投資方向,尤其是在要保證糧食安全的大前提下。

資本向善

未來五年影響力投資會有長足發展

投中網:5年前加入TPG,你一直致力於影響力投資,近兩年雙碳、共同富裕等大方向日益明確,市場的投資主題也在普遍向ESG靠近。TPG在ESG的關注重點是什麼?

孫強:我們欣喜得看到,現在整個社會都在提倡ESG和影響力投資,這是我五年前沒有見到的。

影響力投資一直是TPG大力倡導的方向。2016年我們成立了專注影響力投資的上善睿思基金(The Rise Fund)。在中國,這支基金關注農業、醫療健康、綠色食品、普惠金融、普惠教育等領域,這與政府倡導的共同富裕一致。

去年,TPG和美國前財長保爾森聯合發起了一支新基金,叫上善睿思氣候基金,聚焦氣候領域,這與政府提倡的雙碳目標一致。

我們會進一步審視哪些賽道既符合TPG的投資風格,又適合影響力投資,把更多先進的影響力投資理念帶入中國,和同行一道,把影響力投資做大做好。

投中網:做影響力投資,該如何平衡投資回報和社會效益?

孫強:投資的財務回報很好理解。PE投資必須產生商業回報,否則沒法向LP交代,下一期基金融資肯定受挫。而社會效益的衡量則不是那麼容易。TPG的做法是採取一套獨立可度量的標準。我們成立了一家研究機構,叫Y Analytics,對所有影響力投資項目進行獨立評估。

我們的投資決策要通過兩個報告,一是投資報告,一是社會影響力報告。如果社會影響力倍數不達標,就算投資回報再高,我們也不會投。目前,我們的量化方法已被越來越多的主流投資機構所關注和參考。

投中網:目前,ESG尚未真正傳導到一級市場,VC/PE行動力相對有限,其中深層次的原因都有哪些?

孫強:首先是宣傳倡導不夠。VC/PE行業的本質是通過投資產生回報。但我們現在希望在“錢生錢”的同時,也要產生社會效益。

很多人對此不太理解,認爲社會效益會影響投資財務回報。但實踐出真知,我們的上善睿思基金已經用過去5-6年實踐證明,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行業呼喚更多的案例,需要更多的人來實踐義利並舉的影響力投資。2002年中華股權投資協會剛創建時,不少人對VC/PE在中國能否盈利持過懷疑態度,當時國際LP投資中國時很謹慎。20年過去了,VC/PE行業成長爲參天大樹。所投資的企業,如百度騰訊京東也非常成功,證明了VC/PE行業在歷史上的地位。

接下來,我們需要證明的是,投資不僅能產生商業回報,還能產生社會效益。我們看到,高瓴在杭州成立新基金,加速共同富裕示範區創新建設;紅杉跟願景成立碳中和基金。主流投資機構都在往這個方向發展,這是一級市場非常可喜的現象。

我相信未來五年,中國的影響力投資市場會有長足發展。

投中網:談及ESG,市場普遍更關心以雙碳爲導向的“E”,哪些因素可以促進ESG的均衡發展?

孫強:“E”(Environmental)是指我們要對環境負責,但它只是ESG的一部分。

中國政府提倡的共同富裕就是“S”——對社會的責任,這也是大家責無旁貸的。

這次疫情就是有力的例證,它讓所有人都覺醒,公共健康跟個人密切相關。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只要有人不注意衛生、不注意防護,讓病毒傳開,全社會都遭殃。

“G”(Governance)表示治理。治理不光是政府和企業治理。我認爲,個人也要做好自我治理,也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對社會負責。比如很多人天天叫外賣,產生了很多廢棄包裝,這給後續處理和減排帶來壓力。作爲個人,完全可以從節能節水等點滴小事做起,做好自我管理。

E、S、G是相輔相成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社會興亡、環境興亡,也是匹夫有責。在倡導ESG時,我們不光想到政府、企業要做什麼,個人也要積極行動起來。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