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汽車股來說,4萬億營收不僅是個里程碑,更是一道分水嶺。

進入5月,除恒大汽車、華晨中國、潤東汽車外,《汽車K線》統計在冊的其餘68家汽車業上市公司,已悉數發佈2021年業績。

2022年初,我們透過2021年業績預告,一瞥各家汽車業上市公司的生存現狀。讓人記憶猶新的是,在當時,中國汽車股這場業績披露盛宴,只見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下的各家上市公司大快朵頤,反觀有些整車企業,幾乎連湯都快喝不到了。

那麼,這些汽車業上市公司這一年的真正表現究竟如何?被資本市場奉爲“流量密碼”的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真的有那麼強嗎?之前未曾披露業績預告的汽車經銷商集團們,在正式公佈全年財報後,能在汽車股的“朋友圈”裏成功“集贊”嗎?

讓我們分成上下兩篇,分別從營收和淨利潤兩個維度,一探究竟。

近4萬億整體營收,誰在揚鞭策馬?

從整體表現來看,68家汽車業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3.91萬億元,其中共有54家實現上漲,14家出現下跌。排行榜前5名當中,有4家出自乘用車板塊,上汽集團以7798.46億元的營業總收入蟬聯冠軍,不過其5.1%的同比漲幅,卻是榜單前三當中最低的。

與半年營收排名相同,緊隨其後的依然是廣汽集團,2021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297.55億元,同比增長8.66%。

相比之下,雖然比亞迪位居第三,而且其2161.42億元的營收與廣汽集團也存在幾乎一倍的差距,但比亞迪同比增幅高達38.02%,這樣的增速,在榜單前10當中同樣位居第三。

位次相對危險的是排名第四的北京汽車,1759.16億元的營收已經很難與排名第五的中升控股(1751.03億元)拉開差距,而且北京汽車同比出現了0.6%的負增長,這也是營收破千億的汽車業上市公司中,唯一出現下跌的上市公司。

反觀中升控股,其營收同比增長18.04%,對北京汽車的總榜單排名構成了不小威脅。

順帶一提,2021年營收突破千億的汽車業上市公司共有13家,其中8家來自乘用車板塊,汽車經銷商集團和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各有兩家公司上榜。

漲幅最高的寧德時代和立訊精密雖然從營收金額上沒能進入前五,但它們卻創下了千億級汽車股範圍內,同比最高增速(寧德時代同比增長159.06%,立訊精密同比增長66.43%)。

比較遺憾的是歸屬於商用車板塊的一汽解放,以987.51億元的營收水平沒能躋身千億營收俱樂部,雖然其營收金額與吉利汽車的1016億元相差不多,但吉利汽車同比實現10.3%的增長,一汽解放卻出現13.13%的下降,其降幅在榜單中排在第五。

更讓人遺憾的是零部件板塊,僅福耀玻璃一家出現在了榜單前30名,位居第27位,其他該板塊上市公司均在榜單中下游徘徊。

說到這也不妨簡要梳理下各版塊在2021年的營收表現。乘用車以2.21萬億元,在汽車股大盤中佔據過半的比重;緊隨其後的是汽車經銷商集團,共實現營收5919.31億元,以微弱優勢領先於時下大熱的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後者實現營收5212.93億元;排在第四的是商用車,營收3263.22億元,零部件板塊排名墊底,營收僅2586.93億元。

別看零部件板塊營收規模最小,但這也是汽車股五大板塊中,唯一實現全面上漲的。其次是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共21家公司當中僅均勝電子一家出現下降。乘用車和經銷商兩大板塊排名居中,各自都有3家公司出現下跌。最不樂觀的是商用車板塊,共12家公司中僅5家實現上漲,過半數出現下跌。

排名墊底的“某某第一股”爲何並不是最慘的?

既然提到下跌,那就讓我們把目光轉移到降幅最多、營收排名墊底的那些公司。

正像開頭所說,《汽車K線》在統計半年報時發現,由17家乘用車上市公司組成的乘用車板塊,在當時就實現了破萬億的總營收。

與此同時,那也是汽車業有史以來,在上市公司之間貧富差距最懸殊的一次,營收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團與墊底的衆泰,二者間差距達到了1000倍。

當我們把時間軸放寬到2021全年,這樣的差距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假設僅從乘用車範圍來看,和半年報時同樣排名墊底的衆泰,在面對上汽集團超7700億元營收所差的倍數上略有收縮。

然而,從橫跨五大板塊的總榜來看,曾經的“氫能源第一股”億華通以6.29億元的營收水平排名墊底,並且與上汽集團的差距擴大至1000倍以上。

可實際上,億華通並不是2021年營收排行榜中表現最糟糕的。首先從具體上市公司的營收同比變化來看,雖然營收金額排名墊底,但億華通仍然實現了9.97%的同比增長。但排名稍好的亞星客車(實現營收9.79億元),以及上文剛剛提到的衆泰(實現營收8.25億元)則分別出現了47.93%和38.34%的負增長。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在排名倒數的10家上市公司中,原本十分熱門的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佔據了5個名額,這是爲什麼?

記得在第一部分提到的五大板塊營收表現中,汽車經銷商集團營收規模位居第二;零部件板塊雖然營收規模排名墊底,但統計在冊的上市公司全部實現上漲;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雖然在過去的一年中,有不少公司股價與市值齊飛,但從營收規模來看卻沒能超越公司數量更少的經銷商集團們,彷彿資本市場上的“流量密碼”也不過如此,而那些相對傳統的板塊,也都過得還算不錯。

如果結合這一年營收的變化趨勢,會發現情況沒有這麼簡單。

從總體來看,68家汽車業上市公司營收同比平均上漲35.48%,但具體到各大版塊當中,只有乘用車、新能源與智能化兩大板塊超過了這一平均線。其中乘用車漲幅46.91%,表現中規中矩,但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平均漲幅居然高達74.08%,超平均線一倍有餘。

反觀營收規模更好的汽車經銷商集團板塊,營收同比平均漲幅僅爲6.81%,但這還不算最糟糕的。營收規模排在第三的商用車板塊,營收同比平均甚至出現了8.34%的負增長。

在總榜14家出現下跌的公司中,商用車板塊不但佔據了整整一半的比例,同時亞星客車、安凱客車分別以47.93%、45.38%的同比跌幅,位列降幅前兩名。

在時代新舊交替的大潮下,低於平均增速就已經被視爲是倒退,近半成的跌幅對於任何一家汽車業上市公司來說,都是十分嚴峻的形勢。

從營收角度,雖然68家中國汽車股在2021年已經十分逼近4萬億元關口,但更明顯的是,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分水嶺背後,汽車股已經呈現出十分鮮明的裂化現象。這不僅出現在乘用車板塊,同時也滲透到汽車股整體的五大板塊。

雖然受一系列管控政策等影響,新能源與智能化領域前期盲目漲價、供求失衡的局面會有所緩解,但至少從營收變化趨勢來看,它們仍然是當前汽車股當中,最容易誕生妖股、甚至帶飛整車公司的關鍵角色。

那麼,從盈利表現來看,這68家汽車業上市公司又呈現出怎樣的表現?敬請期待《汽車K線》接下來即將推出的數說2021中國汽車股下篇,讓我們一起從淨利潤的角度揭開答案。

文字爲【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