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在日本东京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

首批13个参与方,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受访时表示,有关框架旨在“有效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一 

“反制中国”,这话从美国嘴里说出来并不意外。

毕竟,从美国-东盟峰会到拜登这次亚洲之行,从“全面战略同盟”“深化防卫合作”到“推动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美国对华制定的“围堵”方案就没消停过。

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原是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可印太同盟体系的戏台搭了几年,唱起戏来却不那么顺口。

美国惯用经济基础扶持霸权战略。比如以马歇尔计划搭配冷战,用经济全球化兜牢“超级大国”;2012年奥巴马政府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加速与亚太国家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如今“印太战略”喊了好几年还落不了地,有些人拍脑袋一算,这就有了“印太经济框架”。

据美媒透露,该框架包含供应链韧性及安全性、数字贸易公平、基础设施及绿色能源、税收及反腐败四大支柱。

先说供应链韧性这一条,现在有些人造航母要买中国的港机设备,这让美国怎么能忍?于是“框架”谋划,将中国从亚洲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剥离干净,挖空中国经济基础。谁来填补空白?自有人会乐得分一杯羹。

“框架”还明确点到芯片、医疗、关键矿物、大容量电池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在美国看来,不仅不能让中国有中低端产业优势,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端产业链上,美国更得永远保持对中国的优势地位,不然怎么挣钱?拿什么“反制中国”?

至于数字贸易公平,“框架”蓝本此前提出要倡导所谓“民主、透明”的数字治理标准,促进数据自由流动和隐私保护,限制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数据本地化要求,自然是为了维护其数字霸权,为挑起“数字冷战”铺路

二  

“印太经济框架”能走多远?

从目前参与国看,日本拿到拜登最新“入常”承诺,不免将“框架”连带收下,近年来在涉华议题上紧跟美国的澳大利亚也来凑热闹。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印太经济框架”确实“有料”

实际上呢?“框架”作为整合性地区经济秩序构建方案,在宏观层面既不完整,也不清晰。彭博社报道,亚洲地区许多官员对“印太经济框架”不太明白,一些国家甚至发问:“我们要加入的是什么东西?”美联社评价称,“印太经济框架”缺乏市场准入等实际内容,真实吸引力备受质疑。

《日经亚洲》杂志网站撰文指出:“如果美国希望各国切实遵守其提出的贸易规则,那就需要降低关税,以激励成员国遵守其余条款,否则新兴经济体不会轻易被‘理想和战略’打动”。

美国真能把这框架落实下去嘛?

首先,产业链转移牵扯到国家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教育规模及教育水平,即便有大量投资,也需较长周期实现。再者,本届美国政府对本国日用品价格飙升等经济问题应接不暇,在对华关税问题上争执不断,面对通胀压力攀升、民众生活困顿的现实,此时要掏出真金白银和政治资本拉拢亚洲,恐怕有心无力

一定要强推,无非两种结果:要么“框架”内国家自掏腰包配合美国,要么美政府惹怒产业工人乃至整个社会,将下一位特朗普式执政者送入白宫。

说到底,美国炮制出所谓“印太经济框架”,表面是为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地区开放繁荣,实则是拉帮结伙搞“小圈子”,破坏产业链稳定,制造地缘对抗,让亚太国家充当美国自身霸权的“马前卒”来围堵中国。5月2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就美国有关举动发问:美国是不是在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用经济手段胁迫地区国家在中美间选边站队?地区国家有理由要求美国老实回答。

企图拿一个什么框架来孤立中国,最终孤立的必将是设局者自己。用王毅的话说,“印太战略”必然是一个失败的战略

文/千里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