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劉茜 實習生曹競文 武漢報道

智慧城市——這個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城市進行重塑和再造的系統工程,正成爲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5月23日,武漢市發佈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通過數字化改革賦能,打造泛在協同的物聯感知、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集約共享的數據底座、智能敏捷的處理響應和惠民優政的應用場景,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精準服務一個人,全面智理一座城”,城市數字化轉型和全場景智慧應用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全面支撐超大規模城市治理,成爲國際國內新型智慧城市標杆。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上述規劃提出,到2025年,5G基站數量大於5萬個,數據中心算力規模達到500P。推進全場景數字化改革,實現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全面建成統一的智能感知、雲網環境、城市大腦等基礎支撐體系,物聯感知場景需求滿足率達到80%。

武漢正在超前佈局公共算力。規劃指出,要高標準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發展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和高性能計算產業,佈局建設國家超算武漢中心,打造全國領先的先進算力集羣和產業生態,打造“中部算力之城”。

在數據政府和公共服務方面,“一網通辦”建設實現140項事項全市通辦,103項事項掌上可辦,220項事項“一張身份證辦成事”。建成全市統一電子證照庫,歸集證照227類4499萬張,電子證照共享應用持續深化。

同時,城市運行管理平臺實現全覆蓋,城市事件聯動指揮及處置覆蓋率達到80%,城市管理事項及指標數據匯聚率達到80%以上,形成智治協同、運轉高效的一體化城市治理新格局,打造超大城市數字治理樣板區。

此前,武漢市獲批工信部“中國軟件特色名城”稱號,成爲中部首個軟件名城,聚集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2400餘家,收入增長連續五年保持在20%以上,60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在武漢設立第二總部。

規劃要求,“十四五”時期,武漢要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達到12%,線上經濟交易額達到25000億,推動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融合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