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許秋蓮 上海報道

“不管是‘來的客人’,還是‘返的家人’,合肥都誠摯歡迎,絕不拒之門外……”網絡社交平臺不少用戶紛紛稱讚合肥此舉。

5月初,合肥就恢復疫情防控常態化,據《關於開展常態化差異化核酸檢測的通告》,自5月10日起,每5天開展1次常態化免費核酸檢測。

在5月2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強調,將指導各地進一步降低核酸檢測成本,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採樣圈”的適用範圍主要集中在輸入風險較高的省會城市以及人口千萬級的城市。

觀察人士表示,合肥現在每5天全市全員核酸檢測一次,基本每個小區、學校都有。不過合肥的檢測能力還不足以一天內全市全覆蓋,今後是否要建15分鐘核酸“採樣圈”,還有待考量。

面對大量人口的流入,截至5月23日,合肥已經連續1個月無本土新增確診病例。在保障居民正常生產生活的情況下,合肥加速“雲招商”,在此前召開的2022年安徽省重大項目“雲簽約”活動中,合肥市簽約重大項目24個,投資總額1040.5億元。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建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雲簽約”是好的做法,但線上交流並不能完全替代線下,下一步,合肥應在會展能力方面“下功夫”,促進合肥加速成爲樞紐城市。

此外,從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合肥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在全國24個萬億GDP城市中與杭州並列第一。

蜀山區省內首創核酸檢測消費券

5月2日,合肥正式恢復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據合肥市政府官網,建築工地全面解除封閉管理,自5月3日起,合肥全市所有工地人員活動,按照“可離工地、不離合肥”原則實施。如確需離開合肥的,須經批准,誰批准、誰負責。新進工地人員須7天內未經過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和疫情敏感地區所在城市,提供24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進場後再開展1次核酸檢測,並實行7天閉環管理。外來送貨運輸車輛須嚴格消殺,駕駛員來回實行閉環管理。

八日後,合肥宣佈繼續落實重點人羣應檢盡檢。其中,公交車、出租車及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騎手,農貿(批發)市場從業人員,建築工地工人等一週兩檢;大中小學和幼教機構師生員工繼續按照每天不少於20%的比例進行抽樣檢測。

根據合肥市發佈的《關於開展常態化差異化核酸檢測的通告》,合肥市域內除重點人員外,每5天開展1次常態化免費核酸檢測。5月21日,合肥市蜀山區居民在覈酸檢測採樣點做完核酸後,收到了一張核酸檢測優惠券。據瞭解,該券是合肥市蜀山區商務局聯合轄區內六家企業聯名推出的“繽紛蜀山感恩有您”核酸檢測優惠券活動,市民們可以通過核酸檢測優惠券,到指定商家消費即享受打折及免費停車等服務。

蜀山區商務局表示,此次核酸檢測消費券是合肥市乃至全安徽省首創,共計發放100萬份,助力市場復甦,提振市場信心。

隨後,廬陽區也聯動16家轄區企業推出做核酸檢測領福利活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5月22日召開的合肥第60次工作視頻會商會指出,合肥疫防工作繼續保持有力有序有效,但還沒到喘口氣、歇歇腳的時候。

會議要求,因機場、火車站等交通場站中轉人員劇增,儘管停留時間不長,但風險不小,要堅持做到“三專”:專班服務、專區管理、專用通道,確保轉得安全,力爭轉得快捷。

在5月2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強調,將指導各地進一步降低核酸檢測成本,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採樣圈”的適用範圍主要集中在輸入風險較高的省會城市以及人口千萬級的城市。

“目前,國內有多個城市和地區都已經陸續探索實施常態化的核酸檢測工作。比如剛纔提到的杭州、上海都已經做了採樣圈佈局。像深圳、大連、合肥和江西、湖北的多個城市也都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這些城市都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合理佈局核酸採樣點,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市民能夠就近就便進行核酸檢測。同時又不擠佔醫療機構的核酸檢測服務。”郭燕紅在會上指出。

觀察人士表示,合肥現在每5天全市全員核酸檢測一次,都很方便,基本每個小區、學校都有,不需要15分鐘,最多步行10分鐘就可以檢測。不過合肥的每5天檢一次是分區輪檢,兩天檢完全市,這也表明檢測能力還不足以一天內全市全覆蓋。今後是否要建15分鐘核酸“採樣圈”,還有待考量。

紓困政策符合當地實情

5月12日,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主持召開第50次市疫防工作視頻會商會,會議提出,不管是“來的客人”,還是“返的家人”,合肥都誠摯歡迎,絕不拒之門外。

翌日,第51次市疫防工作視頻會商會強調,對“來的客人”和“返的家人”,合肥絕不拒之門外,但並不意味着可以隨意和無序而來,還是需要採取常態化防控措施。

據悉,對中高風險地區及14內日發生過社會面本土疫情的需關注地區來肥人員,按照7+3健康監測提供服務,即7天集中隔離觀察,3天居家隔離觀察,3天居家隔離觀察期間進行次2次核酸檢測。

據百度地圖遷徙大數據,5月20日,上海遷出至安徽省的人口,占上海遷出人口總量的17.14%。據合肥日報,當日合肥市高速公路出入口車流量近20萬輛。以常住人口數據爲例,據《2021上海統計年鑑》,上海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爲10479652人,佔比42.1%。其中,安徽省以242.6484萬人的數量排名第一。

5月10日,安徽省統計局公佈《2021年安徽人口發展情況報告》,其中合肥常住人口增加最多(增加9.5萬人),達946.5萬人。擁有如此多常住人口,且有大量疫區人口返肥,合肥如何在不影響居民正常生產生活的情況下進行防控?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合肥對疫情發生的反應是迅速的,2至3小時內就召開疫情防控工作緊急會商,立即作出有針對性的部署和安排。從公開消息也可以看到,合肥市的疫防工作會商會經常在半夜甚至凌晨召開。

此外,合肥市政府也針對物流行業以及高校畢業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人才在肥工作及創業。

具體措施爲,合肥推出4個平臺9條政策助力2022年高校畢業生在肥就業創業。對非市域範圍全日制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來我市企業求職的,發放500元至1000元一次性面試補貼。

對與小微企業簽訂6個月以上勞動合同,並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由就業補助資金給予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就業補貼。

5月19日,虞愛華主持召開合肥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2022年第一次會議。會議強調,打造更具吸引力的“養人之城”,努力讓更多人才“搶着來”而不是“搶過來”。要圍繞“需要什麼人才”精準引才,圍繞“人才需要什麼”精準服務,真正把合肥所需、單位所需和人才所需結合起來。對高層次人才可考慮“一人一策”、量身定製、當面商議。

對物流運輸行業,合肥出臺相應紓困政策,對運輸生產物資駕駛員、貨運企業、入境非冷鏈貨物航班、“陸改水”企業等進行補貼。據悉,紓困政策執行期暫定爲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視疫情防控形勢適當延長。

其中,給予運輸重點企業生產物資的駕駛員每人每天300元補貼;給予執行政府指令性運輸任務的駕駛員隔離期間每人每天500元誤工補貼,車輛隔離停運期間每輛每天500元停運補貼。

曾剛認爲,合肥此次出臺的防疫抗疫政策十分符合地方情況,充分運用經濟補償的方式,維護社會生活正常運轉,且對外地來肥人員採取尊重的態度,使得外來人員對合肥充滿信心。

“另一方面,相對長三角其他區域,安徽在卡脖子技術、關鍵零部件生產領域還存在一定差距,較多企業在產業鏈上處於末端環節,對其他地區的影響也較小。”曾剛表示。

對省外企業吸引力增強

雖受本輪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合肥的經濟發展速度並未減緩。從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合肥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在全國24個萬億城市中與杭州並列第一。

“下一步,合肥要繼續在做大做強市16條重點產業鏈上下功夫,發揮合肥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集聚地優勢。具體來說,一是要做大做強集成電路等地標性產業,出臺更加集成高效精準的‘升級版’政策,建立覆蓋全產業鏈的政策體系,進一步讓企業便捷快速享受政策紅利。二是把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擺在突出位置,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加速企業上市培育,科學精準做好服務。三是持續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構建多渠道招商網絡,推動產業發展勢頭不減、勁頭不松。”安徽經濟研究院投資與金融研究所所長夏興萍表示。

另外,合肥加速“雲招商”。5月10日,2022年安徽省重大項目“雲簽約”活動舉辦。據悉,此次合肥市簽約重大項目24個,投資總額1040.5億元,其中100億元以上項目3個,50億-100億元項目6個,單個項目平均投資額超43億元。

據瞭解,此次簽約的項目,主要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及高端裝備等領域。

“此次簽約的項目主要來源地集中,24個簽約項目中,來自長三角地區項目14個,協議總投資額646.9億元,來自珠三角地區項目3個,協議總投資額172.2億元,來自北京地區項目4個,協議總投資額133.4億元。”合肥市投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夏興萍認爲,合肥科教優勢明顯,經濟規模突破了萬億,常住人口已超過南京接近千萬,建成高鐵里程位居長三角主要城市第一、交通便利、與長三角城市的通達程度大幅提高,“雙招雙引”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對省外企業特別是長三角企業的吸引力日益增強。

“今後,安徽要進一步加強與上海緊密合作,深入推進‘雙招雙引’。同時,上海要將更多優勢產業和企業轉移佈局到安徽,共同構建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共同提升產業鏈水平,加快長三角區域產業一體化步伐。”夏興萍建議。

“線上、線下還是存在差異,‘雲招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是一個好的做法,但合肥的會展能力與上海、杭州等城市還存在差距。”曾剛指出,合肥還需大幅提升舉辦大型會展等能力,加速成爲樞紐城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