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敦煌到延安——石窟藝術數字影像展”在我市舉行,讓市民朋友全方位領略了科學技術與文物瑰寶深度融合的魅力。你知道嗎,在我們延安這塊熱土,也保存着300多處石窟,承載着黃土地流傳千年的璀璨文化和歷史變遷。

五月的子長市安定鎮鬱鬱蔥蔥的景象。這裏有一座倒扣如巨鐘的山,被當地人稱爲鐘山。而遠近聞名的鐘山石窟就坐落在這裏。

鐘山石窟又被稱爲“石宮寺”“普濟寺”,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歷經多個朝代,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鐘山石窟文物管理所講解員 薛樂:鐘山石窟的全部景觀是安排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爲清朝的牌坊,宋代的山門,明朝的磚塔以及北宋的石窟。





據當地的一些文獻資料記載,鐘山石窟之前一共有18窟,現在僅僅被人們發掘出來5窟,裏面有上萬座佛像,保存至今依舊光彩鮮亮,栩栩如生,藝術價值很高。其中最爲震撼的當屬3號窟。





鐘山石窟文物管理所講解員 南亞麗:窟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這尊左脅侍菩薩,我們可以看到它頭戴花蔓冠,身披落寶串,腳踩蓮花臺,體態婀娜,亭亭玉立,一些美術愛好者和雕塑愛好者稱之爲“東方的維納斯”。
原子長縣政協主席 石窟文化研究愛好者 杜建軍:爲什麼說它是“第二個敦煌”,鐘山石窟把宋代石窟史空白彌補起來,所以它和敦煌有同樣的承接關係。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這就成爲一個三教合一的聖地了,把中國的文化融合性也概括進去了。




鐘山石窟被稱作陝西四大石窟之首,而其他三個石泓寺石窟、萬安禪院石窟、清涼山石窟也分別坐落在我市富縣、黃陵縣和寶塔區。

清涼山麓,共有32個窟,2處摩崖造像。摩崖造像最早開鑿於北朝晚期,11號主窟萬佛洞爲北宋開鑿,在金、元、明、清歷代皆進行過造像或整修。洞窟很大,呈平面不規則四邊形,屏壁式中央佛壇窟,壁面上滿布浮雕造像,規模宏大,借山勢而鑿。洞內四壁及東西屏柱上雕有神態各異的佛像近萬尊。





延安文物研究院專家 範建國:以這尊自在觀音爲例,它的曲線優美,坐姿舒適,雕刻精細,裝飾華麗。原來每一尊佛像都是經過妝彩的,因爲歷史太久遠色彩老化、脫落。



截至目前,我市共發現石窟(羣)及摩崖造像318處,其中國保5處,省保18處,市縣保23處,大多沿延安境內的河流分佈,開鑿時代從北魏延續到明清,序列完整,內容豐富,造像精美,體量和總量都比較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





延安文物研究院專家 範建國:延安石窟都是以中小型石窟爲主,是以民間主導開鑿的,不論從服飾、造像、形式上全部實行了中國的本土化,代表了晚期石窟的最後輝煌。所以說填補了北方北宋石窟的空白,研究中晚期石窟,延安石窟是一個熱點,也是一片沃土。




石窟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見證,也是延安記錄和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我市着力加強石窟寺數字化保護利用,多層次廣角度呈現石窟藝術之美,推動新時代石窟寺研究與保護事業不斷前進、再創輝煌。

延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曉翔 劉振振 呼延遠方 趙坤 呂辰雪

子長臺 黃陵臺 富縣臺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