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最複雜,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之一。想理解這段歷史,我們要先搞清楚“五胡”和“十六國”的概念。

五胡的概念很好理解。

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


十六國的概念相對難理解。

籠統的說,十六國是從西晉後期開始,到北魏統一中國北方之前,與南方晉朝並立割據政權的概稱。

這些政權有大有小,並非都是小政權。

這些政權也有在南方的,並非都在北方。比如割據巴蜀的成漢政權。

值得一提的是。

這些政權並非都是五胡民族建立的,當時的漢人也建立了幾個政權

按族屬來分,十六國的情況如下。

匈奴族三個:漢趙、北涼、胡夏。

鮮卑族五個:前燕、後燕、南燕、西秦和南涼。

羯族一個:後趙。

氐族三個:成漢、前秦、後涼。

羌族一個:後秦。

漢族三個:前涼、西涼、北燕。


其實,這個階段存在的政權不止十六國,一般被承認的政權,至少有28個。

之所以會有十多個政權被略去,是因爲十六國的概念來自北魏史學家崔鴻編寫的《十六國春秋》一書。

他在書中只記錄了十六國,省去了代國、西燕等十多個政權,所以後人也就把十六國的叫法沿用了下來。

至於崔鴻爲什麼要略去這些政權,原因不太清楚。

後人一般猜測,崔鴻是北魏人,他自然認爲北魏是正統王朝,而“代國”是北魏前身,所以不可能把“代國”列入帶有僭僞性質的十六國。

冉閔建立的“冉魏”曾經大規模屠殺胡人,而北魏也是胡人政權,崔鴻自然要避嫌,故意把“冉魏”略去。

“西燕”一直是北魏的臣屬國,也要略去。

“譙蜀”和“桓楚”是從東晉分裂出來的,與十六國的性質不同。而且建國時間普遍都很短,影響太小,略去。

“翟魏”是前秦解體之後,丁零族內遷建立的小政權,一直在諸國的夾縫中求生存。後來被慕容垂消滅。這個政權歷來被人歧視,不配與十六國並列。所以也不算進去。

至於前仇池、後仇池、宕昌、鄧至、鮮卑宇文部、鮮卑段部。這六個政權歷來不被中原政權承認(包括入主中原的胡人政權),且史料也很少。總體來說影響力太小。所以也就不列入了。

但是。其實十六國中的南涼、北涼、西涼等政權,實力也不強,影響也不大。爲什麼會被列入十六國名單呢?

這點很難理解。只能說,十六國的構成,與崔鴻的主觀判斷有很大關係。

我們在這方面就不做過多分析了。

總之。五胡十六國時期,割據政權至少不少於28個,並非只有16個。只要搞清楚這一點就好了。

(被崔鴻略去的割據政權列表)


搞清楚了五胡十六國的基礎概念,接下來就該要掌握那段時期的歷史脈絡了。

從西晉後期開始說起。

公元303年,當中原還在八王之亂時,氐族人在領袖李特率領下,趁亂攻入成都,建立了十六國的第一個政權——“成漢”。

關於成漢這個政權,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歷史知識。只需要記得一點即可:它是東晉自建國之後,滅掉的第一個胡人割據政權。東晉大將桓溫就是因爲滅了它,從而開啓了自己的權臣之路。

氐族人在四川建國的同一年,居住在山西高原的匈奴屠各部(休屠王后裔,並非匈奴王族孿鞮氏)領袖劉淵也宣佈脫離晉朝,後來獨立建國,史稱“匈奴漢國”。

這是十六國中的第二個政權。


關於這個政權,需要掌握三個知識點。

①:它滅了西晉。

而由於它滅了西晉,使得西晉的涼州和江南被隔絕,統治涼州的地方官張寔又不用司馬睿的大興年號。因而這也就意味着涼州已完全脫離司馬氏管控,正式獨立。由於張寔後來自稱涼王,所以這個政權史稱“前涼”。

這是十六國的第三個政權,

②:它後來改國號了,改“漢”爲“趙”。

③:它後來分裂了,分爲“前趙”和“後趙”。

由於國號都是“趙”。後世史家爲區分,便在國號它們前面分別加上了“前”、“後”。

“後趙”的建立者是羯族人石勒。由於石勒與先前的匈奴漢國皇帝沒有宗法傳承關係。

所以一般認爲,“後趙”是一個新政權,也就是十六國的第四個政權。(後趙建國比前涼晚一年)



而“前趙”創始人劉曜由於是劉淵的從子,他與匈奴汗國皇帝有傳承關係。所以,後人一般認爲“後趙”與“匈奴漢國”是同一個政權。

史書中提到的“匈奴漢”、“漢趙”、“後趙”字樣,其實都是一個政權。我們在看史時,不要被這些名詞搞迷糊了。

關於前趙、後趙的結局,一言以概之:後趙滅了前趙,基本統一北方。

這是自西晉滅亡之後,北方中原第一次被基本統一,短暫結束大規模戰亂。


但由於後趙皇帝石虎殘暴不仁(石虎是石勒的侄子),在位期間濫殺宗室,以致後趙政權不穩定。

所以,後趙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很久,很快就被漢人冉閔趁虛而滅。(冉閔是石虎的養孫)

不過,由於冉閔的實力不強,沒能完全繼承後趙的領土。

因而當冉閔建立“冉魏”政權時,中國北方又迅速陷入分裂。

公元352年,鮮卑人慕容儁(jun)和氐人苻健同在這一年稱帝。他們建立的燕帝國(前燕)和秦帝國(前秦),便是十六國的第五和第六個政權。

當時的北方,有若干政權並立:冉魏、鮮卑人建立的前燕、漢人建立的前涼、氐人建立的前秦、後趙殘餘勢力。以及如鮮卑人段氏建立的段齊政權、軍閥張平、匈奴鐵弗部等勢力


這種分裂局面沒有維持多久。

若干年後,前燕滅了冉魏、段齊,一統淮河以北,黃河以東地區;前秦則滅了張平,匈奴鐵弗部,一統黃河以西地區。

北方中原由羣雄並立,變爲兩強對峙。


在這一對峙時期,人才輩出。

東晉的桓溫,前燕的慕容恪、慕容垂,前秦的王猛,都是歷史上的傑出人物。

不過相比較而言,王猛最傑出。他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國策,悶聲發財。而東晉則與前燕屢次發生大戰,空耗國力。

先是公元356年,桓溫北伐前燕,攻陷了洛陽以及司、兗、青、豫四州。但由於東晉朝廷不願意還都洛陽,桓溫被迫撤兵,此次北伐不了了之,前燕又重新奪回四州。

兩年後,前燕皇帝慕容儁決定報復,下令全國整頓戶口,準備組織百萬大軍伐晉。但由於慕容儁突然病死了,繼位的慕容又是個出了名的昏君皇帝,所以這次南征最終也不了了之。

十年後,桓溫再次北伐,晉軍打到現在的河南浚縣附近,被慕容垂擊敗。

戰後,慕容垂聲名日盛,隨即遭到朝廷內以慕容評爲首的奸臣的排擠,被迫投奔前秦。

慕容垂出走後,前燕朝廷烏煙瘴氣。僅過了一年,就被前秦滅了。

滅了前燕後,前秦國力大漲,隨即便開了東征西討。

公元373年,前秦出兵滅“前仇池國”。

公元376年,滅代國(拓拔鮮卑)及前涼。

北方中原所有割據政權被前秦帝國團滅。

在統一北方前,前秦也曾經對東晉用兵。

公元373年,前秦軍攻下東晉的巴蜀地區。

五年後,秦軍攻下東晉的北方重鎮襄陽。

前秦軍還曾一度圍攻徐州,只是被東晉大將謝玄擊敗,纔沒有得逞。

南征第一次遇到挫折,前秦皇帝苻堅轉而把攻略目標瞄準到西線。

公元383年,前秦大將呂光西征,一戰令西域諸國投降。這是自東漢之後,中原政權再度實際控制西域。

攻陷西域,讓苻堅志得意滿。因而他便產生了一戰滅晉,統一中國的想法。

其實,王猛去世前,曾告誡苻堅,應該先整合好北方的異族,才能再南征。比如,像慕容垂這種人,就不能留。

因爲,苻堅是老好人性格。什麼人,他都捨不得殺,沒有一代梟雄該有的殺伐決斷。王猛憂心,,一旦當戰事不順利,那些苻堅捨不得殺的梟雄,必然又會作亂。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北方中原,又會陷入分裂。

但苻堅聽不進去,一意孤行。

公元383年,苻堅認爲時機已到,便舉舉國之師,約一百萬人,兵分三路,南征東晉。

東晉方面,謝安命謝石、謝玄等人率八萬北府兵北上迎戰。前秦軍與晉軍在安徽的淝水流域展開決戰,這便是“淝水之戰”。

這一戰,以前秦軍慘敗告終。

戰後,由於前秦軍的主力在南線,北方兵力不足,因而分佈各地的鮮卑慕容氏族人在得知淝水之戰的戰報後,紛紛宣佈獨立。

公元384年初,慕容垂宣佈脫離前秦,恢復大燕國號,建立“後燕”。

這是十六國的第七個政權。

聽說慕容垂復國,他的侄子慕容泓(昏君慕容暐的弟弟)也造反,帶領關中的慕容氏族人大鬧關中。苻堅就在關中,當然是勃然大怒。隨即,他就遣派自己的兒子苻睿和一個叫姚萇的將領領兵討伐。

姚萇也是一員名將,他帶去平叛的兵,又是精兵。這一戰其實本來沒有懸念。

但不想,苻睿輕敵冒進,陰溝裏翻船,在前線意外戰死了。而苻堅此時又心態崩壞,把責任歸咎於姚萇。聲稱要殺他。

姚萇心想,自己回去也是死。於是,他乾脆就也造反了,建國“後秦”。

這是十六國的第八個政權。

慕容泓一看,姚萇跑了,沒人追剿他了。他索性也宣佈建國,國號“燕”。爲了區分他與慕容垂建立的燕國,後人便把他建立的這個政權稱爲“西燕”。

前面說了,“西燕”實力教弱,且一直是北魏的臣屬,故而這個政權不在十六國之列。

公元385年,隴西鮮卑族人的(也有一說是匈奴族)首領乞伏國仁聽說連姚萇那種貨色也獨立建國了。他便也宣佈獨立,在隴西地區建立了“西秦”。

這是十六國的第九個政權。

同樣是公元385年,苻堅在姚萇和慕容泓的輪番夾擊下,再也堅持不住,逃離長安。

不久後,他被姚萇的人活捉、處死。

這麼一位東晉十六國時期最仁慈,同時在中國歷史上也十分罕見的仁慈皇帝,就這麼告別了歷史舞臺。

需要強調的是。苻堅雖然死了,但前秦政權並沒有滅亡。

後來在苻堅兒子苻丕,從孫苻登等人的勉強維持下,前秦政權又堅持了九年才滅亡。

最終,滅亡前秦的是西秦。


公元386年,鮮卑拓拔氏族人擁戴幼主拓拔珪復國,建立“北魏”。

前面說了,北魏一般被認爲是正統王朝,所以不在十六國之列。

同樣是這一年,被苻堅派去征討西域的呂光回來了,他見老皇帝已死,便表面上給苻堅披麻戴孝,裝得很忠心耿耿。實則暗中籌劃獨立建國,以各種理由不救符丕。

最終,他割據西北,建立了“後涼”政權。

這是十六國的第十個政權。


但呂光的政權很短命。在他統治後期,後涼國內頻繁叛亂。

先是鮮卑人禿髮烏孤(禿髮就是拓拔的一種諧音,其實他與拓拔珪同宗同源)不服呂光的統治,起兵造反,在後涼的南部地區造建立了“南涼”政權。

這是十六國的第十一個政權。

後來匈奴人沮渠蒙遜因爲兩位伯父被呂光扯理由殺害,憤而率領族人造反。沮渠蒙遜覺得自己還太年輕,就擁戴了鮮卑段氏的段業爲王。在後涼的北部地區建立了“北涼”。

這是十六國的第十二個政權。

本就不大的涼州,被一分爲四,出現了四個割據政權——後涼、南涼、北涼和西秦。


西北地區,打成一團漿糊,關東地區也沒好到哪裏去。

慕容垂在世時,後燕滅西燕、翟魏,屢次擊敗東晉,逼迫北魏向自己稱臣納貢,在關東地區稱霸。


但是,後燕這種強盛局面只維持了兩年。

隨着北魏攻陷河套,國力加強,北魏軍不斷向中原滲透勢力。後燕面臨了很大壓力。

公元395年,拓拔珪親率十萬大軍伐燕。慕容垂令兒子慕容寶領兵十五萬反擊。這一役就是著名的“參合陂之戰”。

在慕容垂看來,拓拔珪黃口小兒也,根本用不着自己親自出馬。派兒子出陣就行了。

可大戰的結果,讓慕容垂驚掉了下巴。燕軍全軍覆沒。

事後,慕容垂氣的半死,又悔又恨,一口氣沒上來,氣死了。慕容寶隨即繼位。

拓拔珪見慕容垂病死,又見後燕的新皇帝又是慕容寶那個廢柴,便長驅直入,攻陷了大半個關東地區。

慕容寶抵擋不住,丟棄臣民,隻身逃亡到東北的朝陽。他的叔叔慕容德(與慕容儁、慕容恪和慕容垂是兄弟關係)氣的要死,實在不想再跟着這個小昏君混了,便率領一部分族人退到山東,稱帝建國,建立了“南燕”。

這是十六國的第十三個政權。(慕容寶在慕容德稱帝的當年,被權臣幹掉)


就在後燕被打的只剩一口氣時,割據關中的後秦覺得不能再混喫等死,否則必然要被北魏滅掉。於是,突然開始發力。

後秦軍先是東征,打敗東晉,佔領洛陽、陳留等地。

後來,後秦軍又分別西征、北征,滅了後涼和西秦(西秦先是被後秦滅亡,兩年後又趁機復國,最後被胡夏徹底鏟滅),將勢力發展至隴西和河套地區。

一時間,後秦的國力猛增,具備了與北魏相抗衡的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後秦東征西討時,北涼國內發生政鬥事件。

沮渠蒙遜起兵,殺了段業,成爲北涼的新任國主。

北涼西邊的幾個郡縣在漢人李暠(唐朝皇室追認其爲先祖)帶領下,不服沮渠蒙遜,宣佈獨立建國,建立“西涼”。

這是十六國的第十四個政權。

此後幾年,後秦、北涼、南涼、西涼,在西北連連混戰。後秦因爲實力最雄厚,一度在混戰中佔據優勢。

但是,後秦的優勢也沒有維持幾年。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連勃勃起兵造反,在陝北的統萬城建國,史稱“胡夏”。

這是十六國的第十五個政權。

後秦軍打不過匈奴人,國勢大衰,西秦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又復國,並滅掉南涼,又割據隴西十幾年。

在赫連勃勃建國的同一年,後燕大將馮跋發動政權,擁立慕容寶的養子慕容雲(據說是高句麗人)爲帝,國號仍然是大燕。但後人爲做區分,便把政變後的後燕稱爲北燕”。

這是十六國的第十六個政權。



北方的政權頻繁更迭,讓東晉大將劉裕看了非常眼紅。

都是一幫弱雞,此時不北伐,更待何時?

公元409年,劉裕起兵五萬,攻入南燕。並於次年滅亡南燕。

公元416年,劉裕起兵二十萬,兵分五路攻入後秦。

晉軍收復洛陽後,水陸並進,緊接着又拿下長安,滅掉了後秦。

北魏方面被後秦滅亡的消息震驚了,魏主急忙調集三萬騎兵南下,試探晉軍虛實,結果被兩千晉軍擊退。

一時之間,東晉的國勢達到巔峯。恢復到了西晉疆域十分之七的水平。


但不想,在這個關鍵時刻。幫助劉裕守家的劉穆之突然病死了。劉裕怕後院起火,便緊急叫停北伐計劃。

他本人第一時間火速趕回江南,留兒子劉義真鎮守關中。

可劉義真又是個廢柴,沒有能力統帥關中的十幾萬晉軍。

此時,一直在統萬城蠢蠢欲動的赫連勃勃突然發力,南下騷擾長安。劉義真害怕,下令全軍退出關中。

晉軍主要是步兵,而胡夏軍都是騎兵。步兵和騎兵打野戰,很喫虧。

再加上,劉義真不知兵事,還膽小。面對胡夏騎兵,不知所措,拋下大部隊就跑了。因而最終,十幾萬晉軍,命喪關中。

事後,胡夏軍佔領關中,又滅西秦,在關隴地區稱霸。劉裕悔恨不已。

爲了報復,劉裕在篡晉稱帝,建立劉政權宋後,曾一度籌劃北伐報仇雪恨,但出師未捷身先死,計劃還沒落實,他就病死了。

而劉裕死後,劉宋內部又發生政治鬥爭,沒人關心北伐大業。

因而這就給了北魏機遇。

北魏皇帝拓拔燾瞅準機會,先是南征,擊敗宋軍,在黃河南岸取得若干個據點。

接着又西征,於公元430年滅掉胡夏。一統中原北方最富庶的地區。

此時,十六國政權只剩下兩個。一是割據遼東的北燕,另一個是割據西北的北涼。(北涼滅了西涼)


當時的北魏皇帝拓拔燾在審視了北涼和北燕的國力後,認爲北燕的統治者都是弱雞,相對好對付。而統治北涼的沮渠蒙遜是一代梟雄,不怎麼好對付。於是,他便決定先滅掉北燕,等沮渠蒙遜死後再對北涼下手。

公元436年,在北魏的猛攻下,北燕滅國。

三年後,北魏轉頭猛攻北涼。當時的北涼統治者沮渠牧犍抵擋不住,納表投降。北涼政權滅亡。

至此,北魏一統北方,與劉宋隔河對峙。中國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其實,北魏當時沒有完全統一北方。因爲沮渠牧犍投降後,他的弟弟沮渠無諱率領族人西行至高昌,又復國了。史稱“後北涼”。

這個政權直到公元460年被柔然人攻滅,才徹底滅亡。

另外,“後仇池國”也還存在,直至公元443年才被北魏攻滅。


不過大家一般還是認爲439年沮渠牧犍的投降北魏,是五胡十六國時代的終結點。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