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緊的貨幣政策已然被一些人妖魔化。

韓和元

近日,“購買力”穩佔歐美國家最熱話題排行榜首,層出不窮的能源費“暴漲”、食品日用品漲價、缺貨的新聞讓人倍感焦慮。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Insee)4月底發佈的報告顯示,法國人的情緒指數持續下降,跌至接近“2020年封城”的水平,而最主要的原因是通貨膨脹。爲此,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各央行,紛紛祭出加息等從緊的貨幣政策予以應對,但政策一經推出,便立馬遭到多方質疑。

其實,這也不難想見。長期以來人們普遍抱有這樣一種觀點,他們認爲寬鬆的貨幣政策可以創造繁榮和財富;而從緊的貨幣只會造成通貨緊縮,帶來普遍的經濟蕭條乃至貧困。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主任、經濟學傢俱樂部(Le Cercle des économistes)主席、經濟學者伊波立特·達勒比斯(Hippolyte d'Albis)就持有這一觀點。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指出,降低通脹需要付出很高的經濟代價——通常央行需要非常強勁地加息,利率上升往往會減少投資,並極大地減緩經濟增長,進而導致工資減少。在他看來,通脹根本沒有遏制的必要。

我想指出的是,從緊的貨幣政策已然被一些人妖魔化。事實上從緊的貨幣不僅不會造成經濟的蕭條,反倒常常孕育着繁榮。

經典案例來自1865年-1879年的美國。米爾頓·弗裏德曼的研究告訴我們,這15年是美國高速成長的15年,更是第二次產業革命爆發期。只不過在這15年裏,美國的貨幣政策並沒有寬鬆,反倒是趨緊的。

南北戰爭時期,考慮到內戰融資的高額成本,美國聯邦政府在1862年中止了黃金的可兌換,進而發行了不可兌換的“綠背紙幣”(greenbacks)。在隨後的兩年裏,綠背紙幣供給急劇擴張,使得其對黃金的比值急劇下跌。一盎司黃金的官方價格從1834年的20.67美元漲到1864年40美元。儘管這一數字在戰爭後期有所減小,但是直到1865年中期戰爭結束,黃金的美元價格一直高出其官方價格的50%以上。

戰後,國內民衆普遍要求重返金幣本位制、美元升回到戰前平價的呼聲普遍強烈。按照當時的說法,就是要消除“金幣升水”即黃金的市場價格和官方價格之間的差異。通過簡單的數量理論推理後,政策制定者認爲緊縮貨幣是達到其目的的合適政策工具。因此,在約翰遜總統的支持下,國會在1866年4月通過了《緊縮法案》。該法案指示當時的貨幣管理當局——財政部大量召回已發行的綠背紙幣。考慮到最初公衆對儘快恢復金幣可兌換性的支持,財政部採取了激進的措施,在1865年和1867年間,將基礎貨幣減少了20%。其後,又分別於1869年通過了《公開信貸法案》,1875年通過了《恢復硬幣支付法》。

這一系列的政策,有效促使了價格總水平持續平穩下降,並且使得當局從容面對1879年1月恢復硬幣支付(也就是全面迴歸金本位制)的到來。另外,美國實際產出水平在1869年到1879年這十年內增長迅速,平均每年增長4到5個百分點。

於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在這將近15年的時間裏,(由於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物價水平下降了一半,但與此同時,經濟繼續高速增長。”而這種有趣的現象,所得出的結果是“一方面,這爲貨幣制度安排的爭議埋下了隱患,而且註定會有深遠的影響”。——米爾頓·弗裏德曼在這裏所指的是,20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正是基於美國於1865年-1879年的經驗,而在一戰後努力地想回歸金本位。另一方面,經濟的持續增長註定將使美國成爲世界領先的國家。

正如弗裏德曼所指出的,這二者的同時出現,使我們對通貨緊縮和經濟高速增長不能共存如今這一廣爲接受的觀點的正確性,不得不產生懷疑。

(作者系廣州經濟學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