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近年來,歐美等國強調“再工業化”,呼籲製造業迴歸母國或同盟國。“再工業化”背後是各國對經濟安全的重視,也是對過去多年“去工業化”的調整。

所謂“去工業化”,即隨着人均GDP增長,在達到特定人均GDP水平時,製造業就業和增加值佔比分別呈現倒U型,進入下降階段。

上世紀60年代起,隨着勞動力生產率提高和產業結構轉型,製造業就業比重下降。一些國家逐漸開始“去工業化”。其中,發達國家的製造業佔比下降到一定程度後趨於穩定,比如,德國、韓國、日本等製造強國的製造業持續穩定在較高水平。但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則出現了“過早去工業化”問題,落入中高端製造業陷阱,帶來嚴重就業損失,人均收入持續提升受到影響。 

如何避免過早去工業化,維持製造業合理比重?如何跨越中高端製造業陷阱?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鄭江淮、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張睿二位學者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認爲,中高端製造業增長長期緩慢有可能使得中國經歷過早去工業化,落入中高端製造業陷阱。中國的製造業合理比重範圍應該在23%-27%,這一比重符合中國的製造業體系更加複雜和完整的現實情況。

中國製造業應該警惕重蹈拉美覆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全球蔓延,南亞、非洲和拉美多地成爲重災區,隨之而來的是,這些發展中國家陷入大規模失業、極端貧困等社會經濟困境。這背後折射了這些國家過早“去工業化”帶來的結構性問題。 

去工業化首先是中低端製造業的向外轉移導致一國中低製造業佔比下降。這種情況下,製造業以中低端製造業爲主的國家將呈現出製造業總體佔比下降態勢,以中高端製造業爲主的國家則因中高端製造業佔比持續上升而表現爲製造業總體比重維持穩定。 

考慮到中低端製造業在全球範圍內轉移和配置,發展中國家去工業化是早熟的去工業化,往往表現爲中高端製造業的衰落或缺失,中低端製造業的流失,掉入中高端製造業陷阱。 

對發達國家來說,如果中高端製造業所處產品空間和技術領域的創新與生產規模增長緩慢,本國製造業總體上也會呈現出明顯的去工業化特徵。 

雖然部分發達國家也存在過度去工業化的問題,但發達國家去工業化是在完成了先進製造業體系建設之後,其本質是發展中高端製造業,轉移中低端製造業。而發展中國家的過早去工業化本質是製造業流失。以拉丁美洲國家最爲典型,其帶來的就業損失甚至超過了發達經濟體,另一個嚴重問題是收入水平提升困難。

所以,中國要維持製造業合理比重,重點要研究“過早去工業化”問題,避免像拉丁美洲國家一樣,陷入中高端製造陷阱。

中國是否已經進入中高端製造業陷阱?

伴隨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勞動力優勢不再明顯,低附加值的經濟活動受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壓力,傳統的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的方式面臨巨大挑戰,製造業發展面臨困境。

鄭江淮團隊認爲,雖然中國出現了製造業佔比下降過快和中高端製造業佔比偏低的問題,但總體上看,中國的中高技術產業出口額持續增加,且增速快於德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表明中高技術產業的競爭力在提升,總體上沒有進入中高端製造陷阱。然而,中國內部各地區的製造業佔比變化極其不均衡,北方地區製造業佔比下滑嚴重,不排除部分地區滑入中高端製造業陷阱的可能性。

對中國而言,雖然面對重重挑戰,只要應對有力,方法得當,製造業也可以跨越中高端陷阱,維持合理比重,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要如何維持製造業合理比重

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是爲了保持經濟的合理增速和持續提升人均勞動生產率。

然而,製造業要成功發揮這些作用,又依賴於該國中高端製造業佔比實現長期穩定和提升。鄭江淮團隊經測算得出,中國的製造業合理比重範圍是23%-27%,這一比重符合中國的製造業體系更加複雜和完整的現實情況。

中國需要維持製造業在這樣的合理比重,跨越“中高端製造陷阱”,才能避免出現“不成熟的過早去工業化”,推動經濟總量和勞動生產率持續提升,實現高質量發展。 

德國、韓國等則成功保持了製造業的合理比重,實現了經濟高質量發展。以下兩個經驗值得學習:

一是通過製造業的高度專業化,實現了在某些領域的全球競爭優勢,推動製造業佔比長期保持穩定,爲轉型升級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後發國家轉型成功需要比先發國家更高的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即高新技術產業佔比一般更高,如韓國高新技術產業佔比一度高於先發國家。這是因爲先發國家會自然形成對後發國家的抑制,後發國家想要度過結構轉型的攻堅期,需要更大力地推動自身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升級。 

跨越中高端製造陷阱的路徑

中高端製造業對發展環境要求高、根植性強,全面轉移不容易。中低端製造業競爭激烈,對成本敏感性高,根植性弱。縱觀世界製造業發展史,各大製造強國無一不是抓住了中高端製造業這個牛鼻子,實現了製造業比重穩定。 

當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會有更多國家加入到中低端製造業的爭奪,造成以中低端製造業爲主的國家制造業增加值佔比下降。一旦製造業喪失活力,就無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效率提升也失去機會,陷入製造業低端化和服務業低端化的死循環。因此中國必須大力推進製造業深化,推動中高端製造業發展。 

與此同時,要維持製造業合理比重,也不能將視野僅限於製造業。在產業邊界日趨模糊,跨界發展蓬勃展開的背景下,許多製造業企業進行生產性服務業活動,許多研發、管理、會計、金融、影響、培訓等企業也爲製造業服務。只有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匯聚中高端創新資源,發展壯大中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才能支撐製造業實現中高端發展,將製造業比重維持在23%-27%的合理水平。

對此,鄭江淮團隊在前述研究中提出以下建議:

一要維持製造業增加值佔比穩定,需要遵循世界產業結構變遷的規律,在強化基礎、鼓勵創新、推動融合、優化環境、協調互補等方面出臺政策措施。

二要更加重視理工科教育和基礎學科的資源投入,加大對理工院校或專業的科研經費投入,適度擴大理工科碩博生招生規模。還要鼓勵各高校、科研院與企業合作,讓企業也成爲基礎研究方面的重要力量。三要大力推動在戰略性方向上的技術創新,特別是在綠色製造、智能製造等領域。要針對“卡脖子”重點領域,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攻關,逐一攻破技術難點。在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優勢產業領域,更要鍛造一些“殺手鐧”技術,增強產業的競爭優勢。四要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擴大生活服務業的範圍,吸納製造業升級帶來的就業分流人羣;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研發設計、工業設計、商務諮詢、檢驗檢測認證等領域進步,推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五是要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激發要素市場活力。以釋放後發地區製造業發展潛力爲目標,通過制度設計、政策調節、服務優化、監管規範等手段,提高製造業投資和創新的便利程度,持續推進金融改革,規範和發展製造業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加強資本對於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六是加強區域協調互補。針對北方地區製造業結構偏傳統、創新不足、資源依賴度高等問題,要有針對性引入國際和國內資源,採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產學研合作、鼓勵創新、改善營商環境等措施,減緩製造業佔比過快下降的勢頭。南方沿海地區的重點在於做好內外循環銜接的橋頭堡,融入全球製造業創新網絡,提高中高端製造業的佔比。南方內陸地區的重點在於發揮內循環的優勢,合理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完善營商環境,在實現製造業佔比穩定的基礎上爭取佔比的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