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毅,編輯/張廣凱】

疫情都沒能擊敗的美股,終於在高通脹面前敗下陣來。

在大型零售商沃爾瑪塔吉特業績暴雷後,市場對於美國經濟復甦的樂觀蕩然無存,通脹上升侵蝕企業利潤已成事實,美股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從本輪高點回調近20%-30%,進入技術性熊市。

事實上,美國的高通脹一直就在市場預期之內。疫情以來,美聯儲一直奉行穩就業的宗旨,通過推高通脹來激勵企業生產積極性,從而保障就業增長,進而帶動經濟復甦。

只不過事與願違,在全球疫情不斷反覆,供應鏈危機頻發的現實下,美國經濟未能如預期般快速復甦,企業卻反而先遭受了成本衝擊,陷入最可怕的“滯脹”困境。

相比之下,中國卻走了一條跟美國完全相反的道路。儘管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速逐季下行,但中國的CPI卻始終整體保持在1%-2%左右的溫和區間。老百姓的菜籃子,基本穩住了。

在高通脹席捲全球的背景之下,中國通脹保持低位的原因何在?

有經濟學家向觀察者網指出,目前中國仍然面臨生產過剩,通脹並非當下迫切問題。但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就業正在成爲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某種意義上說,低通脹的一個代價,就是高失業率,爲保障中國經濟平穩發展,決策者必須在就業和通脹之間找到平衡。

零售巨頭業績暴雷,撕下美國高通脹的遮羞布

美國零售行業“老大哥”沃爾瑪近日發佈的2023財年第一季度業績顯示,期內營收1415.7億美元,同比增長2.4%,超出市場預期的1390.9美元。但是同期淨利潤爲20.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4.8%。

也就是說,美國經濟的確在復甦,美國人消費能力的恢復超出預期,但是這種復甦沒能轉化成企業利潤。

沃爾瑪業績暴雷沒多久,“全美零售二把手”塔吉特一季度財報跟着出爐,兩者遭遇如出一轍:塔吉特期內淨利潤同比大幅下降51.9%。

如果說一家企業經營業績不好,有可能是這家企業自身的問題;但是如果同一行業的多家企業因爲相同問題一起“翻車”,那麼很大程度上,這意味着該行業盈利邏輯底盤的基本要素或許正在遭遇衝擊。

控制供應鏈和人工成本,保持低價競爭優勢,往往是大型連鎖超市的“命脈”。企業營收還行,利潤卻減少了,那麼大概率是成本環節出現了問題。美國高通脹的傷疤,就這樣被企業經營者和市場投資者揭了出來。

沃爾瑪迎來至少30年來的最低利潤率

沃爾瑪利潤和利潤率的下降,背後是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在一季度財報出爐後,沃爾瑪首席執行官董明倫(Doug McMillon)在電話財務會議上表示,更高的員工成本、積壓的庫存和燃料價格的上漲,是其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

爲了應對奧密克戎蔓延、員工因病休假等因素影響,沃爾瑪此前僱傭了更多的員工。但是伴隨着後來大量員工的迴歸,勞動力成本超出了沃爾瑪的預期;期內沃爾瑪庫存也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3%。沃爾瑪表示,這反映了通貨膨脹導致的商品成本上升,以及沃爾瑪在過去幾個季度面臨的供應鏈壓力問題。

據沃爾瑪首席財務官布比格斯(Brett Biggs)的說法,一季度被證明是“與供應鏈中斷、成本增加和持續高通脹有關的、最具挑戰性的時期之一”,期內美國的燃料成本比預期高出1.6億美元。沃爾瑪稱,燃油成本的上漲速度“快於我們能夠承受的速度”。

在沃爾瑪一系列“看得見的痛”背後,藏着美國經濟當前並不那麼容易被看見的傷疤。

就業優先導致工資大幅增長,美國經濟政策錯了嗎?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大海的樣貌,連鎖商超的財報也可以成爲社會民生的鏡子。

從企業端來看,沃爾瑪用工成本擠壓利潤空間背後,是高通脹之下,美國勞動力市場掀起了漲薪潮。美國全國商業經濟協會(NABE)今年4月調查顯示,一季度,美國漲薪公司的比例飆升至70%,創1984年有首次調查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約71%的受訪者預計,人工成本將在未來三個月繼續攀升。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工資增長是美聯儲樂於看到的事情。爲了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美聯儲過去兩年中一直秉持“就業最大化”的政策,容忍較高的通貨膨脹。

這是因爲,經濟學中有一條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該曲線反映了過去一個普遍的統計學規律:即通脹與就業率通常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係。這從理論上也很好理解:當通脹較高時,商品價格的上漲會刺激企業擴大生產,從而拉動就業,增加居民收入。

2021年,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多次強調,充分就業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根本考量,通脹是促進充分就業的手段。單純從就業數字來看,美聯儲後來確實也達到了目的。

今年4月,美國失業率處於3.6%的歷史低點,僅略高於2020年2月疫情前3.5%的50年低位。更讓美聯儲滿意的是,儘管採取了高通脹政策,但在相當一段時間裏,美國工資增速是跑贏通脹的。

今年3月份,美國CPI同比漲幅創下1981年12月以來最高水平,飆升至8.5%,高於2月份的7.9%。彼時美國通脹率已連續6個月超過6%,遠高於美聯儲設定的2%的平均目標。但是工資增速還是跑贏了。

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顯示,當期美國工資同比增長11.59%。

今年2月,美國達拉斯聯儲發表的一篇研究也顯示,在疫情爆發後的兩年裏,美國工資增長的淨效應總體是正面的。直觀來說,扣除通脹後,工人的實際工資(Real Wages)是增長的。

結合2020年的數字來看,在這一過程,美國低收入者在工資增長中受益是比較明顯的。據CNN報道,高盛去年10月數據顯示,當年第二季度美國低薪工人的工資同比增長了5.3%;第三季度初步數據剛出爐,就有望達到6%的三年高位。

達拉斯聯儲:實際工資在疫情爆發的兩年中增長

正是就業市場的強勁表現,給了美聯儲在今年開啓加息的勇氣。

然而,進入加息週期後,美國經濟復甦承壓,通脹卻更加壓不住了。

美國2022年第一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環比年化算法)計算下降1.4%,單季度環比下降0.35%。雖然從同比值來看,當期漲幅約爲3.57%。但是按照年化算法口徑,其一季度表現低於美國市場預期的增長1%,也遠低於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長6.9%。這是自2020年4月美國新冠疫情初期以來,其國內經濟尤爲疲軟的一個季度。

同時,美國4月CPI同比上漲8.3%,食品成本上漲9.4%,民衆菜籃子還是難受的。

經濟衰退、物價上漲,可以說:美國正面臨滯脹危機。

在美國內外不少人看來,工資上漲失控,又是滯脹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4月份的調查,不少經濟學家表示,工資上漲是今年最大的通脹風險。在不少人看來,這帶來的壓力已經超過了俄烏軍事衝突帶來的通脹風險。這是因爲此前美聯儲就業優先的政策,讓勞動力市場上出現大量職位空缺,工人們已經進入了“(僱傭勞動力)賣方市場”的時代。

今年3月,美國就業市場上的勞動力短缺超1100萬。其中私營企業缺口最大,按行業來看,缺口最大的依次是教育和衛生服務(約225萬,其中醫療類佔202萬)行業、專業和商業服務(約214萬)行業,以及貿易、運輸和公共事業(約204萬)。期內美國聯邦和地方政府也出現了總計超104萬的崗位缺口。

在通脹之下,企業不得不繼續增加工資,以爭奪勞動者。而工資上漲推高企業成本,導致物價和通脹進一步上升,形成“工資-通脹”螺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教授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大企業給員工發放補貼,願意犧牲一些利潤來幫助職工渡過通脹難關,說明這些企業希望表達它們的人文關懷。這種做法是無可指摘的,而且純粹是企業行爲,別人無權置喙。

但問題是,美聯儲制止通脹的動作來得太晚了。

餘永定談到,美聯儲在2021年年初已經意識到通貨膨脹開始走高,但他們當時主要擔憂的還是就業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當初他們認爲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就業,而不是通貨膨脹,所以沒有采取更爲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事後來看,他們當初低估了通脹的嚴重行和頑固性,沒有及時緊縮貨幣政策,結果2021年下半年通脹明顯惡化。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陳平則對觀察者網表示,美國通脹還有供應鏈方面的因素,例如疫情使大量司機和農產品加工廠員工短缺。美國食品價格飛漲背後是“運不出來”,而不是沒有產能。同時因爲美國自己不缺能源、糧食,但其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依賴中國。中國防疫封控措施對美國產生的影響,可能超過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能源糧食危機。

要想打破“工資-通脹”螺旋,唯一的辦法是恢復經濟增長。

有樂觀者認爲,美國一季度的衰退“是噪音,不是信號”。“美國經濟並未陷入衰退……批發商和零售商尋求重建庫存,進口激增,尤其是消費品進口,這嚴重打擊了淨出口。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進口將在適當的時候徹底下降,淨出口將推動第二、第三季度的GDP增長。”

但也有美國投資人直言:“當前的經濟衰退比2000年的科技泡沫還要嚴重。”

美聯儲用通脹換就業的策略究竟是不是失敗了,只能留待接下來的經濟表現來驗證。

經濟承壓、疫情衝擊,中國更應關注就業而非通脹

美國當前面臨的滯脹情況,也讓不少中國人擔心:如果中國也採取寬鬆政策應對增長壓力,會出現跟美國一樣的通脹失控情況嗎?

至少從目前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通脹還處在低位。

今年4月,中國CPI同比增長2.1%,在歷史中並不屬於較高水平。

對於中國目前的物價情況,陳平認爲,暫時來看還不需要太擔心通脹,民生用品產能過剩,工業品不會通脹,只有農產品有可能承受壓力。在能源價格方面,中國可能存在較大壓力,但也要取決於中國能否大量進口俄羅斯和中東地區的能源資源。

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的就業壓力,如今已經來到臺前。這同樣符合菲利普斯曲線所描繪的低通脹=低就業關係。

“中國的風險是就業危機,”陳平認爲,在國內外經濟形勢下,要提防出現中小企業現金流中斷,工人儲蓄耗盡和學生就業不足等問題。

數據顯示,2022屆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076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大關,增量和總量均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疫情持續衝擊經濟,4月份,我國16-24歲、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爲18.2%和5.3%,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梳理的數據,4月歐洲青年失業率爲13.9%,美國爲8.6%。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當下的中國就業,尤其是年輕人就業問題?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對觀察者網表示,現在的就業壓力大和經濟持續下行、疫情雪上加霜有關。

賈康指出,新一輪疫情對經濟產生了嚴重衝擊。目前來看,珠三角、長三角、北京、東北多地,包括一些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比如西安、鄭州,都遭受了疫情的衝擊。上海受疫情衝擊很嚴重,對全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面對疫情北京的壓力也不小。

賈康表示,這會影響市場預期,影響整個經濟的景氣,自然也會影響就業。一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大量的民營小微企業因爲受到疫情衝擊,無法有效地吸納就業;另外一方面,一些中型以上規模的企業,其生產經營難免受到影響,在吸納就業、招聘員工方面,他們也就會更加謹慎。

那麼在我國現在穩就業的目標下,是否意味着我們需要容忍甚至接受比現在更高的通脹?

今年3月,在談到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及國際通脹壓力時,賈康指出,我們要密切注意這一問題。從邏輯上講,上游通脹壓力總會往下游乃至消費端傳導。這值得我們注意:消費品價格如果高企會影響百姓生活,可行政性強力控制下游通脹又可能會憋死中上游企業。賈康表示:面對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我們要相對沉穩地冷靜觀察,也要做多種預案准備。

談及物價可能的變化,賈康表示,“我覺得如果在前些年經驗的基礎之上,我們做好充分的預案,相機抉擇,緊盯着態勢不放,而且同時注意順應市場決定性作用,引導社會公衆對於通脹更多有一些耐受力,更多地使大家有盼頭兒,更多地讓老百姓感覺到社會公平正義這方面在增強。那麼自然對於通脹的怨氣實際上就會得到些抵消,這又是個系統工程,其中,首先是處理好在菲利普斯曲線有效的運行空間範圍內,對通脹和就業的對應關係加以權衡與合理把握。”

中國今後更應該警惕哪些風險?

賈康表示,美國的滯脹在上世紀70年代出現過。80年代以後,“里根經濟學”用供給學派的一些政策主張刺激企業,通過減稅等措施,激發企業和社會上的創新潛力。特別是通過硅谷帶動數字經濟創新,在全球引領創新潮流,最終衝破滯脹的阻礙。

賈康指出,中國現在跟美國的貨幣政策不一樣。美國是抽緊銀根,而中國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那麼再往前走,也要警惕可能有的一個潛在的風險“中國式滯脹”——中國式的滯脹不是說經濟增長速度歸零,而是說經濟增速跌出了保障速度的合理區間而同時物價又超出了控制上限。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一潛在風險?

賈康認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和國家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基本路線,聚精會神地抓好“創新發展”這一個硬道理。“咱們前面討論的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以及我們要帶動整個實體經濟的升級發展,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命題。從貫徹和落實‘六穩’、‘六保’的概念出發,大家要特別注意經濟方面的最新挑戰,要鼓勵市場主體振作起來釋放潛力活力,鼓勵市場預期向好。”

賈康稱,中央現在密集發出的指導精神,給出了一些非常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包括數字經濟完成整改、繼續創新發展;包括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既要滿足剛需又要滿足改善性需求。此外還有對於投資的高度關注——有效投資是關鍵:有了有效投資,就有就業、有收入。“老百姓有收入,再加上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使他們敢花錢,那麼消費的潛力就跟着源源不斷地調動。這是順理成章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