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萍

近日有報道稱,近期有多地監管部門向屬地中小銀行下發通知,要求今年不能新增理財業務規模。財聯社記者從多家中小銀行(未設立理財子公司)處瞭解到,有銀行確有收到通知但非書面,但更多銀行內部人士表示並未收到上述通知,其中部分銀行稱此前曾收到關於要求控制增長速度、壓降規模的監管指導。

分析人士指出,中小銀行要求控制理財規模增速是基於理財新規要求,也有利於進一步引導中小銀行聚焦主業,服務實體經濟。此前曾有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將無法再新增理財業務的消息,這是順應監管政策及理財業務發展態勢。目前,理財頭部化趨勢愈發明顯,後期的理財發展趨勢也將促使中小銀行加快相關能力建設,也或將更加專注財富管理賽道。

部分中小銀行被要求控制理財規模增長速度

實際上,去年曾有消息稱,部分省份監管部門對轄區內城商行進行窗口指導,要求理財規模不得新增,但彼時銀行表示暫未收到通知。也有報道稱,隨着理財業務整改轉型和理財公司建設有序推進的同時,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將無法再新增理財業務,即存量規模鎖定,逐步消化。

上述一家小銀行內部人士直言,監管要求“控制增長速度、壓降規模其實也是不讓新增,比如年初是200億,年底要低於200億。”對於這一要求,該銀行人士表示,源於理財新規。

分析人士指出,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將無法再新增理財業務或小銀行控制理財規模增速,是順應監管政策及理財業務發展態勢。一方面,《理財新規》明確提出銀行應當通過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暫不具備條件的,總行應當設立理財業務專營部門,對理財業務實行集中統一經營管理,可見不設立理財子公司只是理財運營的短期過渡形態;另一方面,資管新規以來,銀行理財開啓淨值化轉型,理財頭部化趨勢明顯,不具備理財子牌照的中小銀行退出是大勢所趨。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表示,監管要求部分中小銀行控制理財產品規模增速、壓降規模,或有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考慮到部分中小銀行缺乏專業團隊,在開發合規產品方面存在不足,同時,此前部分中小銀行理財產品配置非標占比較高,存量整改壓力較大;二是部分中小銀行理財產品往往期限較高、產品收益率較高,不利於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監管部門引導中小銀行聚焦主業,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效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趨勢如何?

在這一背景下,對於中小銀行而言,理財業務發展趨勢如何?

上述一家銀行內部人士表示,中小銀行或有這些發展路徑:一是停止理財資管業務,徹底退出;二是代銷理財產品;三是單獨申請理財子牌照;四是聯合申請理財子牌照。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亦表示,中小銀行或加速能力建設把握牌照發放的窗口期,或就此走上代銷之路。倘若中小銀行最終無法獲得理財牌照,其需逐步壓縮存量直至退出理財資管業務,後續可通過代銷其他銀行、理財公司產品賺取代理手續費收入。

“短期看,中小銀行要更多聚焦主業,深耕區域市場,關注實體經濟需求,依託自身區位優勢,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在理財方面,通過代銷理財產品,發展零售業務,同時有條件的中小銀行考慮聯合成立理財子公司等。”另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

但對於部分中小銀行而言,成立理財子公司並非易事,不僅需要銀行擁有較強的風險管控能力,且不能將風險從原有主體帶至理財子公司新主體,在總資產規模、理財業務規模方面也有一定門檻。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市場對銀行理財牌照的嚴格准入有一定預期,按照AUM計算,目前29張理財子牌照已覆蓋近90%的銀行理財市場,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引導去除影子銀行、規範理財行業的趨勢之下,銀行資管的供給側改革意味着參與者的減少、呈現集中度更高的行業格局。

展望後期,中金公司認爲,後續理財牌照將主要聚焦剩餘10%的市場,規模體量、區域佈局、投研能力與產品譜系建設、資本金約束可能是新增理財牌照的核心考量因素。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顯示,截至 2021 年底,“潔淨起步”的理財公司產品存續規模佔全市場的比例近六成,已發展成爲理財市場重要機構類型,同時部分中小銀行不再發行理財產品,而是通過產品代銷繼續參與理財業務,理財市場已呈現出以理財公司爲主、銀行機構爲輔的格局。

而退出理財資管業務也並非無機遇。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認爲,退出資管相關業務的中小銀行,將更加專注財富管理賽道。根據理財公司銷售暫行辦法,在互聯網等第三方機構尚未加入理財銷售競爭的背景下,對這些中小銀行做好區域理財市場、增厚代銷收入形成利好;未來這些中小銀行將聚焦客羣經營、金融科技、渠道佈局,引入更加豐富而專業的代銷產品,着力打造多元的產品超市,做大財富管理AU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