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多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汛期已至,作为地质灾害高发的岩溶地区,如何未雨绸缪,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记者近日采访了自然资源部派驻广西和湖南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

岩溶塌陷、危岩崩塌等地质灾害

隐蔽性强、危害性大

雷明堂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地质灾害研究中心负责人,对岩溶地区的地质灾害有着较为详尽的了解。

广西和湖南都是典型的岩溶地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是岩溶塌陷。”雷明堂认为,相较其他类型地质灾害,岩溶塌陷的发生极具隐蔽性、突发性和反复性,回答“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什么时候可能发生”这3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关键问题的难度更大。

其一,岩溶塌陷与地下溶洞、岩溶裂隙或地下河等地下岩溶有关,由于岩溶探测难度大,导致塌陷隐患识别难。其二,岩溶塌陷前兆现象不明显,在地面发生塌陷前,地面基本不会发生变形,即使有地面变形,因为从变形到塌陷的时间间隔很短,遥感和常规的地面变形监测也很难实现预警。其三,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复杂,极端气候、人为抽水、地下工程施工等都会诱发岩溶塌陷,开展调查、评价难度大。

派驻湖南的蒙彦,也是岩溶地质研究所的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研究。据他介绍,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城镇密集区,矿山和铁路、公路等工程沿线,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防灾减灾形势严峻。湖南省的长沙宁乡、郴州、娄底、怀化、益阳、湘潭等地都发生过比较严重的岩溶塌陷,有记录的塌陷坑超过万个。

危岩崩塌作为岩溶地区又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危岩崩塌的本质原因是主控结构面上部岩石破裂问题,其发生也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目前对于危岩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控关键是隐患识别问题。

此外,岩溶地区地质灾害还包括涌水突泥、渗漏、内涝等

岩溶地区怎么办 | 驻守专家谈地灾防御岩溶塌陷

岩溶区地质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

是气候和人类工程

岩溶地区地质灾害之所以较为严重,是其地质、地貌特征决定的,易发地质灾害的类别也因地貌而异。

雷明堂以广西为例进行了讲解。

在岩溶峰丛、峰林地区,奇峰陡峭,危岩极为发育,危岩崩塌常常突如其来。如2017年11月26日,南宁市马山县周鹿镇爱旗村发生山体崩塌,造成6人死亡、9人受伤。

峰林—平原区是岩溶区城镇所在地,人口密度大,覆盖型岩溶发育强烈,容易发生岩溶塌陷,且损失较大。广西有记录的岩溶塌陷有1000余起,受岩溶塌陷影响,湘桂铁路桂林临桂二塘段过往动车长期限速行驶。2012年5月12日,柳州市帽合村发生岩溶塌陷,损毁民房143间。

广西山区地势较高,谷深坡陡,冲沟较发育,在降雨影响下容易产生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值得注意的是,丘陵地区大多居民房屋紧靠高陡斜坡而建,且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备受威胁。

极端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岩溶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致灾因素。雷明堂说,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极端暴雨频现的气候特征,使广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的特点,截至2022年4月,全区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35万处,80%分布在农村地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占全区陆地面积的42.3%。2021年,广西全区共发生地质灾害452起。在湖南,切坡建房引起的崩塌、滑坡问题和采矿区岩溶塌陷问题非常突出,防治难度非常大,去年汛期组织转移群众近7万人。

“近年来,岩溶塌陷城市化、工程化、矿山化问题也比较明显。”蒙彦说,深圳龙岗区和坪山区岩溶塌陷、广西柳州柳江区岩溶塌陷、重庆中梁山岩溶塌陷等事例,都显示出城市建设、交通工程建设和矿山建设正受到地质灾害威胁。

基层防灾减灾体系比较健全

较好地发挥了“人防+技防”的优势

全国岩溶塌陷的发生频率,从10年前的平均50处/年上升到了现在的150处/年。“去年,岩溶地区的地质灾害发生仍然与极端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虽然较之往年数量没有呈现明显增高,但是危险程度和风险等级却有所增强。”雷明堂说。

岩溶塌陷

“岩溶地区基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压力很大。”蒙彦对此深有体会。

2021年汛期,蒙彦与同事们巡查了湖南省的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参与了7起地质灾害的会商防治工作。他告诉记者,湖南省基层防灾减灾体系比较完备,较好地发挥了“人防+技防”的优势,去年全省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0余起,避免可能性伤亡人员600余人。

他认为,湖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有两点值得学习借鉴

一是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纵向国家、省、市、县各级上下贯通,横向与应急、防汛抗旱指挥部、气象等部门互联互通,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灾情相互叠加的情况下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二是湖南省根据当地削坡建房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简单实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方法——“33850排查法”,即对3年内切坡建设、临坡距离小于3米,屋后坡高大于8米,坡度大于50度的切坡建房户进行重点排查,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雷明堂将广西在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经验总结为“四个注重”:注重基础调查评价,注重关键少数(高陡斜坡、旅游景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摸清家底;注重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地质灾害隐患点“人防+技防”监测网络,实现了群测群防体系全覆盖;注重提升应急救援技术支撑能力,在全区实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网络化管理;注重构建典型模式,促进工程治理取得成效。

专家表示,整体看,得益于隐患点与风险区的“双管控”、普适性设备等的科技支撑和群测群防模式不断推进,岩溶地区地质灾害带来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在明显下降,实属不易。

聚焦薄弱环节,重点关注人类工程

活动和局部小气候引发的地灾

驻守专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些地质灾害风险防御的共性问题。

基层防治力量亟待加强。雷明堂告诉记者,在广西,许多县(市、区)专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人员只有1~2人,导致一些村镇在监测人员事务繁忙的时候,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没有真正做到“雨前巡查、雨中加密监测、雨后核查”。

“目前,各地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梧州市的做法可以借鉴,该市将地质灾害治理、旧城改造、土地开发、城市棚户区改造等惠民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以多元筹资、治搬结合、妥善安置、商业运作为手段的城市地质灾害综合整治新路。”雷明堂建议。

“仪器能否成功预报,关键在于监测点位置是否准确、阈值设置是否合理。”蒙彦建议加强孕灾条件、成因机理、仪器布设和预警阈值研究工作。“岩溶塌陷监测预警,岩溶石山地区危岩崩塌隐患早期识别,以及岩溶隧道涌水突泥及其产生的灾害链效应问题是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一直是我们团队研究的重点。我们正在进行科技攻关,争取早日突破技术瓶颈,为岩溶区人民减少地质灾害威胁作出贡献。”

此外,山区受山多平地面少等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很多新建的住宅只能削坡建房或建于山坡之下。在湖南和广西,每年地质灾害有90%都是发生在农村切坡建房地区。对此,专家建议,一方面,相关地区加强对山区农村切坡建房的调查管控。各地组织力量摸清隐患情况,加强对新建房屋科学选址的技术指导,合理避让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分布区,并考虑就减少削坡建房地灾存量、不出现新的大范围增量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继续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更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精细调查评价,采用综合遥感技术等精准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做好地质灾害风险区新增、核减、调整等动态更新,并将切坡建房隐患点、地质灾害风险区纳入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同时,加强对不稳定斜坡突发性失稳成灾形成机理等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

当前,又一轮地质灾害防治大考即将拉开帷幕。驻守专家们建议,岩溶地区要全力推进精细化调查和风险普查工作,进一步总结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发育演化规律;加强地质灾害防御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不同类型地区不同灾种监测预警指标、阈值判据的测定方法,提高科学性、可靠性;做好普适型监测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加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指标研究和普适型设备研发,填补当前空白;重点关注人类工程活动和局部小气候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加强对采矿区、城镇密集区或者重大工程场地岩溶塌陷的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工作。

记者:周飞飞

文字编辑:赵玲玲

新媒体编辑:陈平
初审:赵蕾
审核:程秀娟
审签:赵晓涛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