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被稱爲人體健康的“頂樑柱”。而在脊柱椎骨中,有一個部位體積雖小,活動頻率卻很高,它就是頸椎。頸椎上承頭顱,下連軀幹,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生活中,很多人白天伏案工作,晚上低頭刷手機,日積月累,頸椎早已不堪重負。是時候幫頸椎“減負”了!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趙宇教授日前做客健康大家談直播間,針對公衆關心的頸椎病預防、治療問題問題進行了權威解答,小編帶您快速瀏覽核心要點。

1.

頸椎對人體有多重要?

趙宇教授:頸椎包括7塊頸椎骨及其椎間盤和所屬的韌帶,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的節段。頸椎從上至下共有7節,分別是寰椎、樞椎、第三頸椎、第四頸椎、第五頸椎、第六頸椎和第七頸椎。頸椎椎管中包含着脊髓,椎間孔中有神經根。頸椎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除了支撐頭部,保護神經、血管和脊髓不受傷害外,頸椎還具有運動功能,能夠使人體完成多種動作。

可以說,頸椎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頸椎影響着上肢、下肢等重要部位,因此,我們要重視頸椎健康。

2.

患上頸椎病後,頸椎會發生什麼變化?

趙宇教授:頸椎病是由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改變導致的一組症候羣。頸椎病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個逐漸加重的過程。在患病之初,可能僅僅是肌肉出現問題;隨着疾病發展,可逐漸累及韌帶和椎間盤;當患者出現頸椎間盤膨出或椎間盤突出,就會引起頸椎椎節不穩,此時,爲了增加頸椎的穩定性,人體會啓動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代償性地增加接觸面積——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長骨刺”。一旦骨刺壓迫神經,就會引起脊髓或神經根的症狀,進而出現四肢麻木、疼痛、無力等表現。

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病變,多在中老年人以及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的人羣中發病。近年來,頸椎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很多人白天長時間伏案工作或學習,晚上繼續低頭刷手機,頸部沒有得到充分休息,導致肌肉痠痛不適、頸椎曲度變直,逐漸損傷韌帶、小關節或椎間盤,最終引起頸椎病。

3.

出現哪些表現要當心頸椎病?

趙宇教授:頸椎病的症狀比較複雜。從頸部來說,如果有疼痛、酸脹等不適,或者感覺頭暈、噁心,都要小心;從上肢來說,當有麻木、疼痛、無力,特別是出現放射性疼痛時,要格外警惕;當病情嚴重時,患者還可能有下肢的表現,如走路時有踩棉花感,雙腿發軟、無力,容易摔倒等。

如果您有以上表現,建議儘早到醫院就診並完成相關檢查,以便明確自己是否患有頸椎病。

4.

頸椎病有幾種類型?

趙宇教授:頸椎病有很多分型方法,一般分爲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和混合型頸椎病五型。另外,也有一些分型方法將頸型頸椎病和食管型頸椎病納入其中。不同類型的頸椎病在表現上也有不同。

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表現包括單側或雙側上肢出現麻木、無力、疼痛,特別是放射性疼痛等。

脊髓型頸椎病:主要表現包括雙側上肢麻木、無力、疼痛,雙手持物不穩;雙側下肢麻木、疼痛、無力,如步態不穩,走路有踩棉花感,容易摔倒等。嚴重時,患者可能出現癱瘓、大小便失禁等情況。

交感型頸椎病:主要表現包括頭痛、頭暈,出汗異常,心慌、心悸,視物不清等。

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表現包括髮作性眩暈、頭痛、噁心、耳鳴等。

混合型頸椎病:當有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表現時,即可診斷爲混合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也稱局部型頸椎病,具有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影像學上退行性改變不明顯。

總的來看,頸型頸椎病更爲常見,患者的表現以頸肩部痠痛爲主;第二常見的是神經根型頸椎病;最爲嚴重的是脊髓型頸椎病。

5.

診斷頸椎病,需要做什麼檢查?

趙宇教授:醫生會爲患者進行查體,如有需要,會建議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以確診頸椎病。

不同的檢查方式側重點不同。X線片是頸椎病診斷的基本檢查,通過X線片,我們可以看到骨的結構,瞭解頸椎退變情況。如果還需要進一步瞭解患者的神經和椎間盤的情況,醫生會建議做磁共振檢查。通過磁共振檢查,醫生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椎間盤突出等一系列結構性改變,以及患者頸椎管狹窄的情況、對脊髓神經根壓迫的情況、脊髓水腫的情況等,有助於制訂進一步的治療方案。此外,通過CT檢查,可以更加明確地觀察到骨性結構,對於部分韌帶骨化或是長骨刺的老年人來說,CT的效果會更好。

6.

如何治療頸椎病?

趙宇教授:頸椎病的治療可分爲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其中,非手術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按摩牽引、支具固定等等。在頸椎病的藥物治療中,最常用的藥物是非甾體抗炎藥,患者情況嚴重時,也可以使用一些活血消腫、營養神經的藥物。

是否進行手術,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身體情況,以及手術利弊等方面來綜合考慮。不同類型的頸椎病,手術指徵也不盡相同。

前面說到,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表現是上肢麻木、無力、疼痛,多數發生在一側肢體。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手術指徵主要包括診斷明確、反覆發作、非手術治療無效、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等。

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嚴重的類型,保守治療效果差,手術是其主要的治療方法。

對於交感型頸椎病,非手術治療適合多數患者,如臥牀休息、理療、藥物治療、支具固定等等。但是,當非手術治療無效、患者具有明顯的發作性眩暈或猝倒等症狀時,就需要考慮進行手術。

如果您已經具備了手術指徵,那麼醫生會對您的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制訂適合的手術方案。

7.

高齡老人能做手術嗎?

趙宇教授:年齡並不是判斷能否手術的唯一標準。對於老年頸椎病患者,我們首先要判斷患者是否需要做手術,如果確有必要,還需評判患者能不能做手術,同時進行詳細的術前評估。

例如,在門診,當一名老年患者經過詳細檢查和診斷,明確只能通過手術來解決問題時,醫生就會告知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在患者同意進行手術之後,醫生還會通過詳細且嚴格的術前評估,如檢查肝腎功能、心臟功能、血管功能等等,判斷老年患者能否手術。有些患者存在基礎病變,對於這種情況,患者需要先到相關科室進行治療,待病情得到控制和改善後,再考慮是否進行頸椎病手術。

8.

手術後,一般需要恢復多久?

趙宇教授:患者手術後的恢復情況與其選擇的手術方式有關。比較而言,前路手術恢復得相對較快,而後路手術會慢一些。患者在術後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肢體情況,適當增加活動,避免因長時間臥牀導致下肢血栓出現。

生活中,頸椎病患者還要注意改變不良習慣,做好防寒保暖;保持正確的姿勢,減少長時間低頭,可以有意識地多仰頭;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來鍛鍊頸後肌肉,如做小燕飛、遊蛙泳等。此外,頸椎病患者在乘坐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時,要注意保持清醒,避免睡覺。這是因爲人們在睡覺時會自然放鬆,肌肉保護作用差,一旦出現剎車或有劇烈顛簸,頸部就更容易受損。

9.

從保護頸椎的角度來說,“高枕無憂”對不對呢?

趙宇教授:其實,高枕是有“憂”的。在睡覺時,我們應該讓頸椎維持正常的生理前凸,如果枕頭過高,會導致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甚至出現反弓,造成頸部肌肉、韌帶勞損。這樣一來,睡覺不僅沒有讓頸椎得到充分休息,反而加重了頸椎的負擔。

我們可以把枕頭做成兩端高、中間低的“元寶型”。保證枕頭有一定的強度,過軟或過硬都不好。如果枕頭太軟,就維持不了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如果枕頭太硬,頸部難以得到放鬆,舒適度也較差。

10.

生活中應該如何保護頸椎?

趙宇教授:生活中,我們要保持正確的姿勢,減少低頭的時間,工作或學習40分鐘~1小時後,就要起來活動一下,舒展身體,使頸椎得到休息。對於經常伏案工作的人來說,可以墊高電腦,以平視或微仰視爲宜。平時還要注意鍛鍊頸背部肌肉,防止受涼、受潮,做好保暖。

來源:健康中國

編輯:陳丹 責任編輯:孫黃榮

本期內容

由商洛市科協和商洛新聞網爲你呈現
互動投稿地址
郵 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號:商洛新聞 "slxw01"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