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20年9月我國正式提出“碳達峯碳中和”(下稱“雙碳”)目標,我國“雙碳”發展按下快進鍵。作爲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雙碳”目標正推動着我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轉變,也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現實需要。

“雙碳”目標之下,企業該如何轉型?5月26日,在新京智庫春季峯會“雙碳之策”分論壇上,國務院國研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遠大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躍、北京市住宅產業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設計研究院院長王煒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常紀文表示,追求“雙碳”目標必須堅持先立後破,如在新能源建設的過程中,新舊能源的作用發揮要有效銜接,兼顧降碳和能源安全;傳統產業的提質增效也是一樣,有些傳統產業應有序退出而不宜過急地退出,否則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不利於“雙碳”目標推進。

參與討論的兩家企業都深耕建築領域,從建築業的低碳轉型看,目前國家正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築,業界普遍認可裝配式建築在減碳方面發揮的作用。常紀文表示,建築節能改造市場前景廣闊,還能拉動GDP、促進就業。國家已在推廣建築節能的強制性標準,具有優勢技術的企業,發揮作用的時代正在到來。

工業、建築、交通等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已見成效

2020年9月,習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中國的“雙碳”目標,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雙碳”工作的指導意見,之後又發佈了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常紀文評價稱,一年多來,我國在“雙碳”工作尤其是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在能源、工業、農業、交通、建築、社會生活等方面均有體現。

據常紀文介紹,在能源方面,去年國家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在青海省海南州、海西州開工,內蒙古、寧夏、新疆等地的光伏發電、風力發電設施建設也進一步加強,新能源的比重有效提升。傳統能源低碳轉型也取得積極進展,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就是一個例子。

工業方面,我國正在制定相關方案,對工業設備進行低碳化、循環化和綠色化的改造。從實際情況看,工業減碳目前也取得了很大進展,比如鋼鐵廠、水泥廠等能耗控制的效果不錯。農業方面,據他在湖南、西藏、內蒙等地的調研,發現農業甲烷的控制現在也取得了積極進展,一些地方畜禽養殖的糞便集中資源化,收集沼氣,再通過沼氣燃燒產生蒸汽或發電,減少甲烷的直接排放;一些地方發展旱作水稻,也減少了甲烷的排放。

建築方面,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築,特別是在現場統一施工,減少碳排放、環境干擾等。交通方面,按照之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和現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止攻堅戰的意見,交通領域“公轉水”、“公轉鐵”、水陸聯運工作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提升,也就是說通過規模化、低碳化、綠色化的運輸減少了交通過程中的碳排放。社會生活方面,目前正在倡導社會生活的綠色化轉型,包括垃圾分類、鼓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這些基礎正在慢慢夯實。

新舊能源轉換要有效銜接,兼顧降碳和能源安全

去年推進“雙碳”目標的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其中多地“運動式減碳”“拉閘限電”現象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如何避免這些現象?常紀文給出對全國不同區域和行業開展研究的結論:不同風險等級的地區,無論是新能源的建設,還是工業低碳化的提質增效,都必須堅持先立後破。

按照國家文件的要求,206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要達到80%,“這意味着未來清潔能源的比重會慢慢提升,煤炭、煤電比重會慢慢下降。”常紀文同時強調,在新能源建設的過程中,新能源的壯大和傳統能源的比例縮小要有效銜接,如果新能源沒有壯大,傳統的能源退得過急,就可能會出現能源保供的安全問題。傳統產業的提質增效也是一樣,有些傳統產業不宜過急地退出,否則可能會帶來一系列問題,不利於“雙碳”目標推進。

對地方政府和企業而言,常紀文表示,做到先立後破,地方政府需要根據自身基礎、優勢和特色制定長期戰略,應“有可爲有可不爲”,把自己優勢的低碳、綠色和循環產業做大做強。此外,產業形態和就業形態也會隨着“雙碳”目標深入推進發生改變,因此企業要先看“雙碳”工作的方向是什麼,順着方向去找自己能夠做的,這樣才能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和碳排放降低的有機協調。

建築節能改造可拉動GDP,且能刺激就業

從建築業的低碳轉型看,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築。業界普遍認可裝配式建築在減碳方面發揮的作用,這一領域的前景也很廣闊。

常紀文介紹了三個主要應用場景,包括城鎮改善型住宅、老舊建築改造升級以及農村建築的升級換代。“我在東北農村調研過幾次,現在很多采用了裝配式建築,用的模塊式的保溫材料,效果不錯。一兩天就能建完,不產生什麼建築垃圾,還能延長建築的壽命。當前南方農村地區的房子普遍沒有北方的保溫,住戶夏天冬天都還要開空調(調節室內溫度),房子不保溫容易浪費能源,所以未來農村的節能建築市場還很大。”

企業代表在討論中提出,我國既有建築600億平米,老舊建築有300億平米,改造越早,“雙碳”實現的時間越早。所以老舊建築改造應該作爲一個強制性標準,路徑上建議從北往南,通過這個方式也可以拉動國內的經濟和就業。

常紀文也贊同這個建議。他表示,建築節能改造可拉動的GDP空間非常巨大,建築節能改造是一個勞動密集型市場,需要大量勞動力,所以會刺激就業。我們的技術工人未來還可以走出國門,爲全球碳達峯碳中和做貢獻,並且形成我國的產業優勢。

具有優勢技術的企業,發揮作用的時代正在到來

雖然前景廣闊,不過在圓桌討論中,兩家企業代表都談到他們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好的節能材料技術當前還很難在實踐中得到驗證。

對此,常紀文表示,從近一年多發佈的“雙碳”文件看,未來一定會推廣建築節能的強制性標準,無論是公共建築、國有企業建築等,不符合節能標準的都不通過。“這些政策法規又將創造更多新的需求,具有優勢技術的企業,發揮作用的時代正在到來。”他說道。

除了政策支持,企業更重要的還是靠自己。常紀文指出,一是要高質量,在裝配式建築大面積推廣後,不排除會出現一些魚龍混雜的情況,行業會優勝劣汰,所以必須強調質量和標準;二是價格,至少不能高於現有建築,量產後價格就會降下來,這需要國家大力的支持引導;三是要便利化,包括運輸、管理等環節的便利化。

在有企業代表談到“建築業應從現有的離散模式轉爲集約化、產品化模式”時,常紀文強調,要讓消費者接受,更重要的是專業化,有了專業化的設計、施工,產業化才能實現。除了提供標準化產品,還可以爲客戶定做。

“質量、價格、便利化這三個問題都解決了,相信裝配式建築在未來十年會越來越普遍。”常紀文進一步稱,企業看準了方向就應該邁一大步,有一些事情最忌諱的是邁半步。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薛京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