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识局

最近,“不得用医保支付大规模核酸”冲上热搜。5月26日下午,国家医保局正式回应了这一舆情:

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施意见》,目前各地均由财政部门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提供资金支持。

既然早就有定论,为什么会有这番重申?

据媒体报道称:有南方某省请示,可否用医保基金支付大规模核酸检测费用,所以国家医保局才有上述回复,并将文件抄送31个省市医保部门。

医保基金是老百姓“救命钱”,舆论对“医保池子被抽干”的担心此起彼伏。尤其是核酸检测常态化之后,这种担忧攀至顶峰。

多省市医保有穿底风险

医保基金结余看似金额庞大,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核酸检测涉及大量费用。华创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近日作了估算:疫情至今核酸费用约3000亿元,其中,今年前4个月已花近1500亿元。

5月25日,国家医保局最新发文: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筛查、常态化检测,多人混检价格不高于每人份3.5元。

这一价格看似不高,但考虑到各省市人口总量,以及各地医保结余情况,并不是每个省份的医保结余,都禁得起“常态化核酸检测”。

中国不同省份医保结存差距较大。根据国家卫健委编撰的《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截至2020年底,东部累计结存超1.4万亿元,而中部的累计结存不到0.4万亿元。

按照2020年度各省市医保结余,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结余较多,均超过200亿元,西藏、宁夏这样的西部偏远地区结余较少,仅有数十亿元。

健识局统计了各省公布的人口总数,用2020年度的医保结余资金去估算。按“每48小时测一次核酸”的常态化要求,北京、上海的当年医保结余,可供支持超过600天的核酸检测费用。

但山东、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本身医保结余就不多,年人均结余仅在120元左右。如果拿去做核酸,当年结余只能支撑70天左右。

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通过集采、价格谈判等好不容易省下来的医保钱,如果拿去常态化大规模核酸,两个多月就花没了。

国家医保局当然不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之前媒体提到的,打申请希望“用医保基金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的省份,显然对自己的医保池子有充足的把握。那可能是哪个省呢?

和“不得用医保支付大规模核酸”同一时间冲上热搜的,还有“广东大规模核酸检测费用纳入医保支付”。

据第一财经报道,广东省较早将大规模核酸检测费用纳入医保基金支付,允许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的省内参保人费用纳入医保基金,按一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支付,其余由各级财政承担。

此外,大连也在5月初宣布,将核酸检测多人混检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可见,如果不是国家医保局及时发文制止,有一些省市的医保结余确有能力支付核酸检测费用。

慎用医保基金支付

根据国家医保局2022年3月发布的《2021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2021年医保基金累计结存仍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21年末,医保累计结存超3.6万亿元。

一些经济困难的省市,医保基金却面临不断亏空的局面。

5月12日,辽宁省辽阳市医保局公布《辽阳市“十四五”医疗保障规划》,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风险调剂金征缴等原因影响,医保基金征缴面临严峻挑战。全市2021年统筹基金减收8000万元,2022年预计将减收1.6亿元。

辽宁省的医保结余为769.7亿元,本身在全国就处于中下游水平。辽阳市在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GDP排名第10,医保收支压力更大。

而且,医保基金是放在账上留着备用的。按照国际通行的医疗保险基金储备标准,至少要够15个月的支出,医保基金才是稳定的。如果全拿去测核酸,这根本不符合医保基金制度设立的初衷。

医保基金一直没有通畅的增值渠道,也影响了医保的支付能力。社保基金是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的,《社会保险法》上有明确的规定。但医保基金投资一直没有法律依据。

正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中,已经考虑到了医保基金投资增值的需求。但这一法律目前尚未完成立法工作。

医保基金目前的使用非常审慎。2020年10月,全国人大代表温鹏程提出“将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纳入医保全额报销”的建议,国家医保局回应称:医保没有能力将支付范围扩大到疫苗等非治疗性的项目。

当然,在后面的操作实践中,医保还是承担了一部分抗疫费用。

今年4月3日,国家医保局当时介绍:我国已经接种32亿剂次疫苗,疫苗费用1200余亿元,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分担。“疫苗支出费用在医保基金可承受范围内”。

这一次常态化核酸检测,国家医保局不再含混不清,而是直截了当地表示“所需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