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李依農 上海報道 北京時間5月26日凌晨,美聯儲公佈5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紀要顯示,多數與會官員認爲,在接下來的兩次會議中各加息50個基點可能是合適的。此外,決策者一致認同美國經濟“非常強勁”,美聯儲可以在不使經濟陷入衰退的情況下控制通脹。

鑑於會議紀要與5月會議聲明內容基本一致,符合市場預期,加之其再度傳遞積極訊號,使得美股市場受提振反彈。紀要公佈後,三大股指集體轉漲。截至當地時間25日收盤,道指漲0.60%,標普500指數漲0.95%,納指漲1.51%。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前美聯儲高級經濟學家胡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對美聯儲而言,貨幣政策的效果通常需要兩個季度左右的時間纔會開始逐步顯現,美聯儲對未來的預期也僅在短期內更有把握。向前看,美聯儲仍將爲未來的不確定性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後續政策的轉向將取決於前期政策取得的效果。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從抑制通脹的角度來看,美聯儲必須保持加息的步伐。但過於激進的政策或將不可避免對金融市場造成衝擊。考慮到可能的後果,預計美聯儲後續仍將慎重考慮加息步幅。

抗擊通脹仍是首要目標

繼3月正式開啓加息週期後,美聯儲在5月的議息會議上宣佈將基準利率上調50個基點至0.75%-1.00%區間,爲2000年以來首次大幅加息50個基點。此外,美聯儲將於6月1日起,以每月475億美元的上限正式開啓縮表,並在3個月後將上限增至每月950億美元。

5月議息會議紀要顯示,抗擊通脹仍是美聯儲首要目標。

具體來看,會議紀要中提及“通脹”一詞的頻率高達60餘次,凸顯了美聯儲對價格上漲的擔憂。紀要透露,與會官員一致重申了他們採取必要措施來控制通脹、維持價格穩定的堅定承諾和決心。

一些與會者提醒道,持久的高通脹可能會導致長期通脹預期脫錨,從而導致控制通脹變得更加困難。鑑於此,紀要中強調,美聯儲將通過提高基準利率和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迅速地”將貨幣政策推向中性利率。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此前也曾多次公開表態,重申其降低通脹的決心。他表示,在美聯儲看到通脹以一種“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方式下降”前,將不會停止加息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紀要還顯示,因供應鏈緊縮問題持續、進口價格與薪資水平上升,美聯儲研究人員小幅上修通脹預期,將2022年與2023年PCE價格指數分別上修至4.3%和2.5%;該預測值在3月的議息會議中爲4%和2.3%。

此外,關於縮表的相關風險,會議紀要顯示,部分與會官員指出,“可能會對金融市場狀況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靈活緊縮”,路徑如何?

美聯儲未來的政策走向仍然存在不確定性。經濟學家與分析師普遍指出,美聯儲緊縮路徑的預期在一定程度上將基於通脹的表現。

胡捷指出,從目前三個月的政策實施情況與經濟情況來看,4月美國CPI同比升8.3%,較3月的峯值下降0.2%,雖然通脹有略微下降的趨勢,但尚未達到令美聯儲安心的地步。因此,美聯儲在6月的議息會議上,大概率有加息50個基點的動作。

CPI的回落是否意味着通脹已出現拐點?胡捷指出,如果通脹拐點得以確認,那麼在下一次議息會議上加息50個基點後,不排除後續調整爲25個基點的可能性。但若通脹拐點無法得到明確確認,可能將連續兩次加息50個基點。

值得注意的是,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近日表示,加息步伐在9月暫停“可能是有意義的”。博斯蒂克表示,支持在6月和7月會議上分別加息50個基點;如果通脹超出預期,或需要採取更激進的行動;近期金融市場的走勢符合美聯儲金融緊縮的目標。他同時強調,美聯儲的目標是軟着陸,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保持“靈活”,3個月後,政策位置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聯儲觀察到的實際情況。

這一觀點與大多與會官員的看法相符。據紀要顯示,許多與會者預測,加快撤出支持性貨幣政策將使美聯儲在今年晚些時處於有利地位,更好地評估貨幣政策緊縮帶來的影響。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發表的機構觀點也指出,美聯儲繼續採取激進的緊縮舉措,目的是讓之後在必要時可以靈活進行調整。

目前,市場對美聯儲激進加息的預期有所降溫。芝加哥商品交易所FedWatch顯示,目前市場預期美聯儲9月繼續大幅加息50個基點的概率由此前的50%下降至28%。摩根大通策略師認爲,9月可能是美聯儲轉向的關鍵時點。因爲9月會議前會再公佈三次CPI,證明通脹是否如美聯儲預期的那樣真正放緩。

紀要還顯示,美聯儲將與市場保持溝通,有效地調整市場對美聯儲未來政策走向的預期,使得市場預期與美聯儲對政策前景的評估保持一致。

滯脹風險“還不是那麼高”

在通脹高企的背景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緊縮是否會令美國經濟走向滯脹?

胡捷指出,從眼下的情況來看,目前“滯脹”二者間已經有“脹”(即通脹)要去疏通。而“滯”目前還沒有顯現出來,但也有擔憂情緒。胡捷解釋,從目前美國經濟本身的增長去看“滯”,現在還沒有明顯的跡象。因爲目前美國GDP的全年預測增速約爲2.4%,雖較去年下半年時的預期而言更加保守,但仍屬於美國常態的增長水平。其次,美國失業率處於3.6%的低位。因此,這兩個指標來看,增長情況相當不錯。

既如此,那 “滯”的擔憂從何而來?胡捷告訴記者,並非來自上述兩個指標,而是主要出於對加息效果的擔憂。加息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抑制通脹,但其副作用是抑制經濟活動的增長。胡捷補充稱,有觀點認爲,通脹可能更多是由供應鏈問題推動。如果通脹主要由供給不足所導致,那麼簡單的加息實際上對解決通脹本身沒有太大作用,反而其副作用會對經濟產生抑制。通脹不降,經濟放緩,滯脹就可能發生。胡捷判斷,美國經濟發生滯脹可能性在25%左右,即現在來看“還不是那麼高。”

呂祥則認爲,2020至2021兩年間的“無上限量寬”是當下劇烈通脹的最重要原因。其他方面,疫情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供應鏈風險、運輸通道不暢等,也都是導致劇烈通脹的重要原因。因此,美聯儲目前的加息和減購政策僅僅是在貨幣端影響物價,在其他方面問題得以有效解決之前,對抑制通脹的作用將是十分有限的。

呂祥還指出,由於通脹率是同比計算的,而隨着去年同期可比基數的提高,未來幾個月通脹率可能會顯得低一些,但整體物價水平仍然很難回落。

瑞銀認爲,基準情景是經濟可以避免衰退;地緣政治風險也將在年內有所緩和,從而助力股市走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