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劉棟

近期引發全球關注的猴痘病例繼續在增加。截至5月25日,根據歐洲疾控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已至少有21個國家報告了226例猴痘病例,其中超過三分之二在歐洲——英國目前報告了78例,西班牙51例,葡萄牙37例。在北美,美國報告了9例病例,加拿大有15例。到目前爲止,沒有死亡病例出現,大部分病例的症狀是輕微的,大多數專家認爲,不太可能出現一場猴痘大流行。世衛組織強調,雖然預計病例數會上升,但是總體疫情仍處於可控狀況。

這次猴痘疫情受到關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猴痘很少出現在非洲大陸以外的地區;

與之前在中非、西非傳統流行地區報告的動物溢出到人類的病例不同,這次歐洲出現的病例與非洲沒有明顯的流行病學傳播鏈;

同時,這也是世界範圍內首次在男同性戀者當中出現人傳人病例——

這意味着猴痘病毒可能出現了新的傳播方式。

猴痘是如何從非洲大陸“跳躍”到歐美國家的?香港大學醫學院病毒學家金冬雁在20多年前進入病毒學領域時就曾接觸研究痘病毒。他告訴澎湃新聞,這或與多個因素綜合作用有關,對於這次的猴痘疫情公衆不必過於擔心,目前不存在發生大範圍暴發流行的條件。“從科學角度研究這次疫情的關鍵問題可能是,到底是什麼變了?是病毒變了還是人的行爲變了?”金冬雁說。

歐洲出現新傳播模式

這並不是非洲以外第一次出現人感染猴痘病毒病例。猴痘病毒(monkeypox)於1958年首先在實驗室的猴子身上發現,不過猴痘的天然宿主很可能是齧齒動物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而非猴子,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爲“猴痘”的命名並不準確。大多數動物與人類的感染傳播來自與各種齧齒動物的接觸。人類感染猴痘通常很少見,臨牀表現和天花類似,不過猴痘毒性比天花要弱很多。猴痘主要通過與感染病毒的人、動物或帶有病毒的材料密切接觸傳播。它通過破損的皮膚、呼吸道、眼睛、鼻子和嘴巴進入人體。猴痘可引起發燒、頭痛和淋巴結腫大,隨後出現類似天花病變的充滿膿液的水皰,但臨牀嚴重程度較輕。潛伏期通常爲6至13天,但也可能在5至21天。猴痘病毒於1970年在剛果首次報告出現人類感染病例。2003年之前,11 個非洲國家報告了人類猴痘病例 ,確診病例不足百例,主要集中於非洲中西部雨林國家,受感染的旅行者有時會將這種疾病傳播到其他國家。通常人們認爲猴痘傳播緩慢,不太可能成爲一場大流行。大多數患者會在幾周內自愈康復。大多數猴痘死亡病例發生在兒童和艾滋病毒感染者身上。2003年,首個非洲之外的猴痘感染病例在美國報告。當時,美國暴發了一次小規模的由齧齒動物傳給人引發的“猴痘”疫情,共確診35例猴痘病例。2018年至2021年,英國確診了7例有尼日利亞旅行史的猴痘病例。直到2022年5月份,歐美多國同時報告的多起病例,才使猴痘進入到公衆的視野。值得注意的是,“猴痘”病毒又細分爲“剛果盆地毒株”和“西非毒株”兩種,其中“剛果毒株”的毒性更強,病死率爲10%,“西非分支”則弱了很多,病死率爲1%至3%。5月13日以來,世衛組織三個區域內21個此前未流行猴痘病毒的國家報告出現至少226例猴痘病例。目前,相關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正在進行中,然而,迄今爲止報告的大多數病例與非洲流行地區沒有確定的旅行聯繫。而且,初步調查發現,大多數病例是男同性戀者。上述兩點正是此次暴發不同以往之處。現有信息表明,猴痘已經在與患者有密切身體接觸的人之間發生人際傳播。然而,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由於對社區傳播已經達到何種程度尚不清楚,很有可能未來還會在其他人羣中發現更多具有不明傳播鏈的病例。

爲何會在歐美出現流行?

金冬雁告訴澎湃新聞,此次在歐美出現猴痘人際傳播的確和之前非洲的動物溢出傳播有所不同。此前,猴痘很少會傳播到非洲以外的大陸,即使傳播疫情規模也很小。那麼,這次在多個大洲國家同時出現人傳人疫情的可能解釋是什麼?對歐洲和美國疫情的回顧顯示,5月7日在英國發現的第一例病例符合傳統模式:該患者最近去過尼日利亞。但其他病例沒有去過猴痘流行的國家,還有一些患者與已知的感染者也沒有明顯接觸。“這裏面要麼是病毒發生了變異,要麼是人類的行爲變了,出現了過去在非洲沒有的情況,到底是什麼,現在還不好下結論。”金冬雁說。此前,比利時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從一名30歲患者身上分離出來的病毒基因測序顯示,此次出現的猴痘與2018年在英國發現的從尼日利亞傳出的猴痘患者身上同屬於較溫和的“西非毒株”。葡萄牙科學家也從另一名葡萄牙患者身上得到相同的結論。世衛組織專家,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戴維·海曼(David Heymann)曾在25年前研究了非洲暴發的猴痘疫情,他在接受《科學》雜誌採訪時表示,預計未來幾周內會發現“更多病例”。他認爲,猴痘疫情可能已在英國或非洲以外的某個地方“悄悄流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只是當近期許多國家恢復了因爲新冠疫情而限制的國際旅行後,有利於其傳播,再次出現時才引起了公衆的注意。另一份於2021年底發表在《被忽視的熱帶疾病》期刊上針對人類猴痘的變化流行病學研究更系統地評估了猴痘自1970年在剛果首次出現以來的流行病學演變情況。研究指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猴痘病例的數量一直在增加,病例數至少增加了10倍,病例的年齡中位數從1970年代的幼兒(4歲)發展到2010年至2019年的青壯年(21歲)。這可能與停止接種天花疫苗有關;與受感染動物或個體的密切接觸是感染猴痘的危險行爲;總體上,猴痘正逐漸演變成具有全球傳染性的疾病。猴痘最近一次較大規模的暴發是在2017年,當時西非國家尼日利亞確診病例200餘例,病死率約3%。“這次歐洲疫情的爆發可能源於非洲部分地區動物疫情的變化、人類感染病例的突然增加,再加上新冠大流行旅行限制結束後活動的激增,同性戀性行爲以及全球大部分地區40歲以下人羣對痘病毒(包括猴痘、牛痘、天花等病毒的家族)的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綜合在一起有關。”金冬雁解釋道。1980年後,由於天花病毒在全世界範圍內被消滅,大部分於1980年之後出生的人都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而天花疫苗對猴痘病毒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此次在男同性戀者中出現猴痘人傳人現象也是首次發現。5月23日,世衛組織專家海曼表示,有分析認爲歐洲此前兩場狂歡派對中的大規模性行爲或是此次猴痘疫情蔓延的主因。數據顯示,到目前爲止,全球許多感染猴痘病毒的人是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部分患有生殖器疼痛或潰瘍,因此性傳播被認爲是可能的傳播途徑之一。“這是一個新的發展,這個密切接觸的傳播方式需要比較大的病毒量。但即使這樣,歐洲也就是幾百例,這個病毒的傳播性和致病性都還是很弱的。”金冬雁說。金冬雁進一步解釋道,猴痘的傳播方式跟它的“近親”天花相比,是不一樣的。目前來看猴痘在人類當中的傳播方式要有密切接觸了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膚損傷,或被患者體液或病變組織污染的物品(如患者皮疹破裂後流出的液體沾染的衣物、牀單等)。猴痘病毒能在呼吸道飛沫中存在,但通常需要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纔可傳播,只要保持距離,就不會通過氣溶膠傳染。

需監測但不用恐慌

大多數專家都表示沒有理由對這次的猴痘疫情感到驚慌,最近的疫情也不太會發展成爲嚴重的流行病。“猴痘不會觸發又一次大流行。從歷史上看,猴痘病毒並沒有在人與人之間非常有效地進行傳播,傳染性不高,總體而言,威脅公共安全的風險很低。”金冬雁說。世衛組織也表示,猴痘不是一種非常容易傳播的病毒且迄今沒有導致重症。目前全球疫情處於可控狀態,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和確保性行爲安全等有助於控制猴痘傳播。從歷史上看,接種天花疫苗已被證明可以預防猴痘,但接種疫苗存在引發嚴重副作用的可能。因此世衛組織並不推薦、也認爲沒有必要大範圍接種疫苗。目前對於猴痘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或藥物,大多數患者都會自愈,也不會留下疤痕。金冬雁表示,對於中國而言,由於目前嚴格的入境隔離政策,猴痘感染者在隔離期間就可以被識別並得到治療,理論上很難流入社會造成傳播,因此不存在造成大規模流行傳播的條件。

“在全球範圍內,我們需要對猴痘的傳播展開密切監測,以確定其有沒有發生進一步的變異,但是我們沒有必要恐慌。猴痘傳播係數與新冠病毒有很大不同,人們對猴痘、天花等痘病毒有更多的瞭解,可以迅速採取措施阻斷傳播。”金冬雁說。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