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遊戲姿態,孔教是工作姿態。每一箇中國人,成功發達春風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痛劑,撫慰受了創傷的中國人靈魂。”

《道德經》蘊藏着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複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術優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闡述老子的哲學、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在第二十二章,老子是從正面來說不自爭的好處,在第二十四章,老子又從反面來說自爭的壞處。有時候個人會執着於自己的認知之中,自以爲看到全部,自以爲判斷正確,自以爲有功,自以爲大,這樣就是自己給自己增加了認知束縛,從而固步自封。這些應該被捨棄,如果不去跟自己爭,那麼外界也就不存在能和我們爭的事物。

01、不爭的含義?

不爭是老子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不爭也就是順道而行。個人可能會覺得外界有阻礙和爭執,但所有外界的阻礙和爭執都是來自於自己。因爲是自己的認知決定了自己如何來爲人處事。所以所有的爭,都是在和自己爭。

比較好的不爭的情況,也就是在個人和外界的整體之中,去順道而行,去跟隨整體的指引。這樣人生中就不存在任何的束縛和挫折,整體一直在指引我們自我完善。不過想要能夠順道而行,還是需要內心清靜,沒有執着妄想才能夠去更好的跟隨整體的指引。

02、自爭的壞處?

個人可能更喜歡自我肯定而不是自我否定,這樣就會出現與自己爭的情況。比如個人會覺得自己有見識,會認爲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會喜歡自我誇耀,也會自以爲大。但是恰恰這些會形成個人的束縛。

自以爲有見識,就不能看到認知之外的東西。自以爲正確,就不能看到其他可能的答案。自誇也就看不到不足的地方。自大也就失去了繼續去成長的可能性。自爭的這種壞事是較爲明顯的,原本個人和外界可以是完整的整體,但因爲自爭使得自己和外在獨立分割開來。

不過自爭也存在着某些好處,比如有的時候是需要堅持自己的判斷和執着。但是如果是從順道而行來看,根本的就還是不爭,只要是在順道而行,自然可以去堅持自己的認知和判斷。

03、悟道需要注意的地方?

老子說自見、自是、自伐、自大,應該要捨棄它們。因爲悟道是希望可以悟透一切,全知全覺,而這些都是悟道的阻礙。在全知全覺之前,自己所有的認知都只是片面的,沒有達到認知整體的程度,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所以比較好的做法,就是保持謙虛,承認自己認知之外還存在未知的,這樣也纔可以去不斷的提升認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