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爆火以來,席捲全國的惠民保總參保人次已經達到了1.4億。

這個數字,放在國內任何一個健康險產品裏,都是極其耀眼的成績。畢竟在健康險行業迅速發展的當下,尚且沒有一個產品有如此迅速的“攻城略地”能力:參與進來的險企近百家,覆蓋超200個城市,保費總規模達到了140億人民幣左右。

不僅如此,惠民保還攪動着整個醫療行業,吸引衆多健康險科技平臺、藥企紛紛加入。另外,憑藉廣覆蓋的能力,惠民保無論是在數據的積累,還是獲客渠道的觸達上,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要知道,在健康險行業裏,數據和獲客是每個險企都極其重視的兩件大事。

動脈網製圖

但另一方面,惠民保的可持續問題依然面臨挑戰。從參保率來看,目前各個城市的差異很大,最高的能超80%,而部分地區的首年參保率在1%-15%之間,參保率低的地區甚至不足5%。值得一提的是,除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外,大多惠民保業務參保率有限。

“惠民保在經歷烈火烹油的大發展之後,市場紅利快速耗盡。”健康險行業從業人士楊振國告訴動脈網,目前惠民保在各地的探索主要還是自下而上的模仿或跟隨,賠付率和後期政策調整有待觀察,當下出現的一些問題還很難在短期內有解決方案。

惠民保爆紅三年來,究竟運行得怎麼樣?行業各方又有怎樣的打算?未來又會朝什麼方向演進?針對這些問題,動脈網通過公開數據,以及採訪行業相關人士,對惠民保進行了梳理,以求一窺一二。

網紅產品的喜與憂

惠民保的快速推進得益於其“低保費、高保額”的產品特點,以及政府的“站臺支持”和險企、第三方企業的共同推動,這使它成爲了名副其實的網紅產品。

以“淄博齊惠保”爲例,該款惠民保投保工作已於2021年12月6日結束,參保人數超過158萬,較同期再次提高,參保率高達37.4%。

只要有社保,不管有病沒病,居民只需付出幾十上百元便可投保,且保障額度高達百萬元,還有政府背書,這是惠民保受到人們熱捧的原因所在。”某保險公司高管張欣耀告訴動脈網,“惠民保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全民普及型健康險,而此前流行的重疾險和百萬醫療險都主要是保障健康人羣,實際沒有有效激發普通民衆對商業健康險的需求。”

而對於險企和第三方企業來說,積極參與惠民保的主要目的則是獲客。“相比賺錢,它們更加看重的是做二次轉化銷售。”張欣耀表示,惠民保的推動能實現低成本獲客和業務面的覆蓋,以及教育市場和獲得運營數據。

因此,於險企與第三方而言,只要惠民保能“保本”或者略有盈虧都屬於能接受的範圍,核心目的還是從企業戰略上考量,即通過惠民保進行營銷與導流,從而拓展其他可能盈利的商保產品市場。

惠民保各參與方的考量 動脈網製圖

儘管“不賺錢”,但如此低價的惠民保又能否做到宣稱的保大病呢?

“產品如何設計是惠民保能否有效保大病的關鍵所在,而實際運行後的賠付率則是核心檢驗指標。”張欣耀表示。

通過公開資料搜索可以發現,不少惠民保賠付率不足。比如某中部城市推出的惠民保,該款惠民保官方顯示有55萬人投保,以69元保費計則收入約爲3800萬元,而截至去年9月30日,累計支付賠款817.17萬元,賠付率約爲22%。

“有的惠民保賠付標準案件只有幾十件,賠付金額也才百來萬,賠付率低於10%,甚至個別地區的惠民保產品已不見蹤影。”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表示,“很多惠民保有類似問題,賠不出去,這直接影響了用戶對產品的信任度。”

而另一邊,一些惠民保卻因賠付較高在承壓。比如上海的滬惠保,其從去年7月到今年2月已累計賠付5.24億元,佔到保費8.5億元的61%。要知道,滬惠保距離下一年度還有4個月的賠付期。

“部分醫保局對惠民保最低賠付要求是80%,剩下的20%涵蓋營銷、運維等各種費用。也就是說滬惠保僅剩約20%費用可賠,超過就穿底了,就變成了虧本買賣。”上述人士表示,“要不是上海疫情,這幾乎成了大概率事件。”

有的地方賠付不足,有的地方卻面臨穿底風險,惠民保的賠付率呈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對此張欣耀表示,行業及醫保部門也在逐步調整相關產品的設計,以優化賠付率。

以西部某地惠民保產品爲例,其上線時只有目錄內自付保障和特藥保障,首年特藥賠付率卻不到30%,目錄內保障賠付率也不到50%。針對該情況,該款惠民保產品今年就做了調整,保障責任升級,價格未做改變,即“加量不加價”。

從動脈網的觀察來看,今年上線的一些惠民保都“加量不加價”,主要是在投保範圍、免賠額、保障責任等方面進行進一步優化,並填補了重大疾病、罕見病等保障空缺,增加特藥種類。一些惠民保在健康服務上也做了嘗試,包括涉及遠程問診、上門護理等互聯網醫療服務。

而對於賠付率高的惠民保來說,則要考慮對產品進行重新定價。“機構在最先推出惠民保的時候,是不清楚投保客戶畫像的,因此在風控上較爲困難,只能慢慢摸索。但上一年的數據情況往往會爲下一年的產品定價提供重要參考,從而不斷優化整個產品。”張欣耀表示。

從今日(5月25日)開放預約投保通道的2022版“滬惠保”來看,保費就由去年的115元1年上漲至129元1年,漲幅達12%。

動脈網製圖

可見,在喜與憂中,惠民保仍在持續迭代。而隨着惠民保的不斷發展,多位行業人士也一致認爲,各個參與方的格局也會發生重大變化:一些機構拿到了想要的渠道和用戶資源,而另一些機構則在這個過程中毫無所獲並黯然離場。

“市場一再證明,任何網紅產品引發躁動與狂熱之後,終將回歸理性與平實。”張欣耀表示。

各方角逐的退與進

政府、險企、第三方健康險科技或服務商、藥企等組成了惠民保的多個參與方,這也是惠民保能夠迅速上馬並持續運維的關鍵所在。

但作爲一款商業健康險產品,各地政府爲什麼要爲惠民保站臺背書呢?

這是在於,2020年3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到到2030年底,全國將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爲主體,醫療救助爲託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具有普惠性質的惠民保作爲補充醫療保險的重要一環,因此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重視。

“目前市面上的商業健康險在人數上不具備規模化的共濟能力,且投保門檻與價格偏高,一直難以在多層次保障上起到更大作用,所以惠民保的出現是政府積極樂見的。”健康險行業從業人士楊振國表示。

在運行上,各地政府和醫保部門一般會給予方案建議、數據共享、宣傳解釋等支持性工作,有的也會在後續進行指導。比如某東部省份醫保局正在關注當地各地市惠民保理賠情況,並進行了多次項目理賠情況調研,即將出臺相關指導性文件以規範惠民保的後續運維。

“各地政府支持的力度參差不齊,但行業現在普遍的共識是,推廣初期,政府在發動參保等宣傳事宜上可以更爲主動,而在惠民保推出市場後,就該給予險企們更多自主權。”張欣耀表示。

再看險企與第三方平臺公司。於險企而言,價低的惠民保佣金較爲微薄,很難調動業務員積極性,因此需要第三方平臺給予渠道、服務,甚至風控等多方面的賦能。

“惠民保特別考驗第三方平臺整體運作的能力。畢竟在動輒十餘家的共保體裏,如何協調共保體成員銷售節奏、提升線下營銷效率、降低業務員銷售難度,都是不小的考驗。”一位參與了多款惠民保設計的行業人士告訴動脈網。

總的來說,第三方平臺公司既要拉來流量,也要做好流量的運營轉化,還要進行技術經驗的對接支持,以及持續的產品和打法迭代。

“說到底,這終究是一門苦活累活。第三方平臺企業之所以願意做,除了拿到客戶數量和一些數據外,有的也會考慮流水和品牌知名度,以爲融資、上市做準備。”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表示,“前兩年第三方平臺在惠民保業務上競爭激烈,甚至在個別地區打價格戰,‘火拼’之後,行業趨於冷靜,不少企業選擇退出。”

截止目前,暖哇科技、平安醫保科技、360數科等皆退出了惠民保市場。“每家企業退出的情況不盡相同。”上述行業人士表示。

第一,有些企業是本身戰略調整,不做保險相關業務了。比如作爲最早開拓深圳惠民保業務的平安醫保科技,在業務戰略轉型的當下已經不再涉及惠民保。

第二,有些是企業整體運營不好,賺不到錢。惠民保本身是一門規模生意,參保率的多少往往影響了後續第三方平臺運維的資金支持能力。若企業整體運營能力不足,最終的結果就是賠錢賺吆喝。

除了第三方平臺進與退外,藥企們的熱情也逐漸被點燃。從各地的推進來看,惠民保正逐漸將更多特藥納入。以北京普惠保爲例,其在25種特藥保障基礎上,還首次擴增在海南博鰲樂城指定醫療機構就診並開具的75種海外特定藥品,患者達到2萬元起付線即可享受報銷。

“多地惠民保納入特藥,讓近年遭到支付壓力的藥企們嚐到了甜頭。”健康險行業從業人士楊振國表示,進入惠民保特藥目錄後,藥企也打開了新的銷售通路,並加深了與健康險的合作。

綜上看到,爆火三年後,作爲全新的商保合作方式,惠民保已經成功聯動政府、險企、健康險科技公司、藥企等各參與方,並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合作鏈路。至於後續能否持續運維,則取決於各方的協作程度和自身能力。

新的改變正在發生

隨着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深入,已有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與商業健康保險之間還存在一定的鴻溝,這使得低收入羣體及老年羣體難以通過個人手段化解健康風險。惠民保作爲補充醫療保險,將成爲連接基本醫保和商業健康保險之間的橋樑而存在。

“惠民保是基本醫保與商業健康險的首次聯手,或將推動健康險步入新臺階。”張欣耀表示,支持普惠醫保產品發展,本身就是在爲基本醫保減負,也是在爲商業健康險探路。

要知道,儘管健康險近年來發展迅猛,2020年保費規模便突破了8000億人民幣,成爲僅次於壽險、車險的第三大險種,但相較於全年超過7萬億元的衛生總費用支出,健康險的賠付費用卻不到3000億人民幣,佔比不到5%,補充保障作用有限。惠民保無疑爲健康險的進一步普及打開了新局面。

“惠民保能夠以較低成本獲取大量潛在客戶,這對險企來說是一次極佳的市場教育與獲客機會,健康險的二次或多次轉化需要這些數據和渠道。”張欣耀表示。

在這個過程中,惠民保還會朝什麼方向演進?在多個行業人士看來,一是在政策支持下越發規範,這需要國家和地方醫保部門完善支持性政策,比如明晰惠民保開發基礎性數據使用權限和流程規範,以及建立信用監管協同機制等。

二是隨着惠民保的持續深入發展,“醫藥險”這個講了很多年的商業故事會加速落地。得益於惠民保的探索,醫藥與保險行業的合作將變得更爲緊密,二者會加強彼此的認知,找到更多的經驗和方法。

三是惠民保首創的風險共擔的共保模式,開闢了保險行業集行業之力承保的先河,這將爲後續行業共保體在健康險的推廣中進行商保目錄的帶量採購等嘗試,以帶來更多創新產品的實踐。

回顧惠民保這三年多來的“狂飆突進”,無不反映着健康險市場的新突破與新可能。興許前路還將面臨許多的困難與挑戰,但只要參與各方的悉心培育與引導,健康險行業會逐漸走向良性循環,從而構築起醫療保障的新生態。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