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胡徵(1917-2007),祖籍湖北大悟,生於河南羅山,1938年參加革命。曾任八路軍115師團技術書記,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教務處科長,延安《延市通訊》主編,晉冀魯豫邊區文聯研究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隨軍記者等。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南軍區創作組專業創作員、《解放軍文藝》小說組組長(編髮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延河》編輯部主任、寶雞師範學院教師、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所長。著有詩集《胡徵詩選》,長詩《七月的戰爭》,詩論集《詩的美學》等,是七月派詩羣中重要的一家。



【採訪實錄】

我是1956年11月7日進《延河》編輯部的。當時我上午剛從監獄放出來(因胡風問題),下午就去作協見到當時的祕書長王汶石,他把《延河》副主編湯洛找來,湯洛問我是搞創作還是當編輯。又說,咱們辦了個《延河》雜誌,兩個主任,兩個副主任,輪流坐陣,一班編稿,一班搞創作。你來擔任一個主任,另一個是詩人玉杲,你先回家裏安頓一下,明天來上班。就這樣,我上午是囚犯,下午就成了主任(笑)。1957年,反右開始,取消了編輯部主任制度,留在編輯部,主要看詩、理論和小說,我和玉杲都成了大右派,都因張賢亮的《大風歌》在1957年7月號《延河》刊發,我還因在《解放軍文藝》工作時發了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所以,我在編輯部,勞動改造的活都由我來幹。1958年大鍊鋼鐵是我,去陝南也是我,北關掘墓建龍首村、搞機械也是我,我被勞動改造着,稍後又進“牛棚”,去五七幹校。1969年把我送到隴縣農村。1978年12月到寶雞師院教書,1980年徹底平反,離開寶雞,調到省社科院當研究員、所長。

實際上,當年我可以不來陝西的。1955年以前我在《解放軍文藝》當小說組組長,王願堅是我的部下。“胡風事件”我受到牽連,把我從部隊清理出來。當時,北京中青社要我,武漢作協要我回去(我老家湖北)、四川作協要我回去(我曾在西南軍區工作,《七月的戰爭》獲1953年西南軍區詩一等獎,賀龍和鄧小平簽發證書),但當時杜鵬程、魏鋼焰極力勸我到陝西,說西安作協熟人多,當時主席柯仲平也是我的熟人,你來一定比北京和別的地方好些。後來,我就來了陝西,在西安分會搞專業創作,後到《延河》編輯部。

我從前總給人家寫交待材料,還沒有人讓我談個人的編輯體會,你算是第一人(笑)。當編輯要發現作品,培養人才,我在《解放軍文藝》時,沈默君的電影劇本《渡江偵察記》最早只是一個偵察員和一個姑娘的故事,從提綱、初稿、到發表,都是我參與策劃的。還有王願堅,我一再提醒他,軍事題材是他一個正確的創作道路。在《延河》時,認真負責,對作者的作品提出意見,幫助修改後在刊物上發表的也不少。

我是將近80歲的老翁了,但身體還很硬朗,這是我這輩子坎坷人生造成的,是勞動改造給了我強健的體魄,雖然蒙冤受屈幾十載,但終在暮年重見天日,也是值得慶幸的事。1994年8月份,陝西省委宣傳部、省作協、省文聯和陝西省現代文學學會聯合召開“胡徵創作60週年學術討論會”,我感到很欣慰。

本文爲節選,原載1995年《延安文學》第5期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