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三孩後,除了生育養育成本,生育能力的問題也不容小覷。有數據顯示,我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已經攀升至約12%-18%。隨着不孕人羣的增長,輔助生殖技術越來越多地成爲這些家庭的選擇。

近日,浙江省醫療保障局發佈《關於支持“浙有善育”促進優生優育工作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其中提到,將制定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等治療不孕不育的輔助生殖相關技術醫療服務價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適時將其納入生育保險支付範圍。

此前,北京、湖南、四川、湖北等地也發佈過擬將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的消息。

相關專家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表示,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或生育保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育率,但更多體現的是社會對人的生育的關懷。該政策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

試管嬰兒的費用有多高?

在輔助生殖的各種技術中,目前,最主流的是一種“體外受精”方式,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試管嬰兒”。

根據央視網2021年9月的一則消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結婚登記女性的年齡佔比中,35歲及以上非最佳育齡婦女的佔比正逐年增加。晚婚晚育與不孕不育增加的趨勢也高度重合。目前,我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已經攀升至約12%-18%。

官方數據也顯示,2020年底,我國經批准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達到536家,人類精子庫的醫療機構27家。與此同時,近年來,每年人類輔助生殖各項技術類別總週期數超過100萬,出生嬰兒數超過30萬。

然而,高昂的費用也讓不少家庭望而卻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婦產科肖松舒在答網友提問時表示,不同地區的收費標準可能會有一定差異,一次人工授精的手術費用大概需要6000-8000元,總的費用大概在30000-50000元。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殖醫院副院長孫燕也表示,不育症的治療費用高,如不孕症相關微創手術需數千元,試管嬰兒一個週期的治療費用在3萬元至4萬元,成功率只有50%左右,一半以上的患者夫婦需進行2個週期以上的治療,普通家庭難以承受。

孫燕建議,與時俱進調整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範圍。組織專家論證,綜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醫保基金結餘、廣大不孕症人羣的診治需要,將不孕不育診治項目分期分批納入醫保。加強輔助生殖技術醫療機構監管,切實保障醫保基金安全。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梁益建,也曾提出過關於國家醫保局支持將人工輔助生殖技術(試管嬰兒)醫療費納入醫保報銷的建議。他稱,輔助生殖技術治療較爲複雜,需要一定的治療時間(2-3個月)及較高治療費用,主要包括檢查檢驗費、藥品費、治療費、胚胎培養、冷凍、移植手術費及併發症治療等。另外,成功率的不確定性導致患者可能面臨多次治療,增加經濟和身體負擔。

不過,2020年9月,國家醫保局在答覆“關於將輔助生育診療費用納入醫保的建議”時表示,尚不具備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的條件。國家醫保局認爲,當時社會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水平特別是城鄉居民醫保的籌資水平較低。

到了2021年8月,這一情況有所轉變。國家醫保局表示,將符合條件的生育支持藥物溴隱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藥品納入支付範圍。同時,將指導各地,立足“保基本”的定位,在科學測算、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逐步把醫保能承擔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費用可控的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這說明國家醫療保障部門也在考慮將‘不孕不育症’輔助治療納入國家醫保的可能性。”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濟南市人民醫院鍼灸推拿科主任劉英才說。

多地呼聲不斷

在浙江提出擬將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等治療不孕不育的輔助生殖相關技術醫療服務費用納入生育保險範圍之前,多地也曾就此表態。

針對網民建議“補助輔助生殖”的留言,四川省衛生健康委表示,擬借鑑個別省市做法,會同相關部門積極爭取將常用的輔助生殖技術進行統一定價,將常見的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報銷範圍,進一步減輕羣衆相應負擔。

湖南省醫療保障局在湖南民生網上回複稱,在診療項目方面,將盡快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在科學測算、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逐步探索將醫保能承擔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費用可控的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山東省也在回覆網民建議時表示,將根據國家統一部署要求,認真落實國家醫保目錄管理政策,立足“保基本”的定位,在科學測算,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逐步把醫保能承擔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費用可控的診療項目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人口專家、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表示,呼聲漸高的背後,與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相關配套支持措施相關。“鼓勵生育,就要有一些實質性的措施,類似輔助生殖技術,如果納入醫保或生育保險,可以幫助一些家庭減輕負擔,這是一個積極措施。”

今年2月,北京市醫保局會同市衛生健康委、市人社局印發《關於規範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對公立醫療機構已開展的63項醫療服務價格項目進行了規範調整,其中對體外受精胚胎培養等53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進行了統一定價。

在規範調整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的同時,北京還將門診治療中常見的宮腔內人工授精術、胚胎移植術、精子優選處理等16項涉及人羣廣、診療必需、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範圍。

上述政策原計劃3月26日起落地實施。不過,目前已暫緩執行。4月13日,北京市醫保局回覆,經覈實,根據醫療保障待遇清單相關規定,按照國家醫保局要求,我市輔助生殖技術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工作暫緩執行。

在董玉整看來,儘管北京暫停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的工作,但整體的方向不會變,都是在探索生育成本共擔機制。“我們總的態度是支持的,還是希望儘快落地,希望能減輕家庭的生育養育成本。”

人口學者何亞福分析,北京輔助生殖納入醫保工作暫緩執行,或許與疫情有關。今年以來,全國多地出現散發疫情,由於免費接種疫苗、大規模核酸檢測等原因,給醫保基金造成較大壓力。輔助生殖納入醫保要落到實處,可能要等疫情基本結束才能實現。

除了財政支付能力,不少業內人士猜測,這或許與輔助生殖技術服務不符合國家醫保“保基本”的原則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地區已經將輔助生育可能涉及的一些治療、檢查手段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如在《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診療項目目錄(2021年)》中,顯微外科輸卵管吻合術、輸卵管修復整形術、經輸卵管鏡插管通水術等名列其中。

能否提高生育率?

當下存在的問題是,生殖輔助技術沒有納入醫保,做生殖輔助都是醫院自主定價,各個醫院的收費標準不同。

如果生殖輔助技術納入醫保,首先需要國家對每個生殖輔助項目統一定價,統一收費。何亞福建議,在未來制定相關政策時,還需要出臺具體的實施細則,防止生殖輔助技術的濫用。例如一年可以報銷幾次試管嬰兒週期,以及規定做生殖輔助的女性的年齡等。

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周少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一個例子,同樣是“輸卵管修復整形術”,如果在婦科做就可以醫保報銷,如果在生殖中心做就是自費。

劉英才也提及,現行的醫保政策,將各種不孕不育的診療項目都不予報銷,一些本可以在婦科進行報銷的手術也不能報銷。而在現實情況中,部分地區及患者存在將上述診療掛號至婦科,並進行醫保報銷的情況。

對此,劉英才認爲,在現階段不增加醫保診療項目的情況下,可將上述診療項目單獨拆分,不以就診科室是“生殖醫學科”作爲拒絕報銷理由,而以具體病種是否符合醫保報銷門類爲依據,先行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具體是納入醫保還是生育保險,包括哪些費用可以納入,需要進行一系列數據收集和測算進行決策。”在董玉整看來,要研究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控性,比如各地財政支付能力、各部門政策協調,以及可能引起的社會風險等。

將輔助生殖技術服務費用納入醫保,能否提高生育率?

何亞福認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育率,不過,要提高生育率,主要還是要靠提升年輕人的生育意願,降低育齡夫婦的生育成本。因爲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想生、不敢生,而不是想生但生不出來。

在董玉整看來,輔助生殖技術的適用對象是有意願生育,但自身身體暫時不允許生育的羣體。將其納入醫保或生育保險,也是保護他們的生育意願,並將其變成一種切實的生育行爲。

“這個問題不應該用一個量來衡量”,董玉整說,將輔助生殖技術服務費用納入醫保,對提高生育率有積極作用,但更多體現的是社會對人的生育的關懷,是尊重生育的社會價值,“我們現在要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要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擔機制,這其實就是一種體現。至於能夠提高多少比例的生育率,還有待觀察,這也和接下來能夠報銷的額度相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