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佑說:“雍州之地,厥田上上。鄠杜之間,號稱陸海”。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遊之士爭買者。”

“鄠杜”

“鄠杜”二字,《全唐詩》出現25次,《全唐文》出現19次。“鄠”字指的就是戶縣,今鄠邑區。“杜”字,原指漢宣帝的杜陵邑,因此地曾設杜縣,特指原長安縣,今長安區。杜陵、杜縣,其脫胎之始,就是位於今雁塔區的杜伯國。

杜伯國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堯帝時期,堯是華夏始祖黃帝的五世孫,初封於陶邑(今山東荷澤市南陶丘),後改封於唐邑(今河北保定市唐縣西北),故而人稱陶唐氏。堯爲帝后,在今太原定都,改國號爲“唐”,人稱“唐堯”。《說文解字》解釋爲“唐,大言也。”《白虎通·號》解釋爲“唐,蕩蕩也,道德至大之貌也。”

夏王朝建立後,大禹封唐堯兒子丹朱的後裔於唐(山西翼城),稱南唐國。丹朱十八世孫劉累,《史記·夏本紀》:“ 陶唐 既衰,其後有 劉累 ,學擾龍於 豢龍氏 ,以事 孔甲 。”國君劉累成人後便到豢龍氏那裏去學習馴養龍的本領,很快成爲馴龍能手(遠古的龍應該是鱷魚),夏帝孔甲招劉累爲王室馴龍官,賜爲御龍氏,因故開罪與夏王孔甲。夏王孔甲滅唐國,餘衆四散。其中一支乘夏末之亂,逃徙今山西太原,後建立北唐國。

成湯滅夏時唐民因仇視夏王朝,在商湯滅夏時均也紛紛歸服於商湯,從而立下了軍功。因此,商王湯恢復了其在今山西省翼城縣唐國。商王傳至盤庚時,將部分唐人及貴族遷封於“大夏之墟”(今山西夏縣),改稱唐國(史稱西唐)。北唐、南唐、西唐三個唐國,國君均爲帝堯後裔。後南唐被西唐所並,合稱爲唐國,以南唐山西翼城爲都。

西安雁塔杜城

周武王伐紂滅商,大量追封古帝后裔,唐堯後裔劉累一脈後裔被封於陶唐舊地唐,又建立唐國。周成王八年,唐國追隨殷紂王兒子武庚叛亂。周公旦輔佐年幼的成王消滅了唐國,將唐國臣民作爲俘虜遷回國都鎬京,安置在今西安市皁河邊(杜城村),河邊遍佈野刺梨,本地人叫“鈴鈴棗”,又名杜樹,。遂將居地稱“杜”,史稱“杜邑”。(紀錄片《楚國八百年》說,楚人南遷到湖北一代,有植物荊棘,故立國號爲荊楚,簡稱楚。看來杜國一說當可信)開始還稱其爲南唐國,首領劉暉依附於周,後以杜樹爲國名,從此稱唐杜氏。

到了周宣王的時後,宣王召唐杜氏杜恆,封爲“伯”爵,稱“杜伯”,擔任週六師主將之一“上右將軍”,史始稱唐杜國爲“杜伯國”。《漢書》範宣子所說“祖自虞上爲陶唐氏,在夏爲御龍氏,在商爲豕韋氏,在周爲唐杜氏”。史載:杜伯其貌甚美,當時周天子有軍隊14師。外圍殷八師鎮守四方,核心週六師衛戍京畿鎬京,杜伯已經成爲週六師主將之一,足見其地位之高。可見在當時杜伯是人見人愛的“高富帥”。

女鳩誤國

當時周宣王一行巡視杜國時,就住在杜伯家,還令工匠鑄銅禮器相贈送,關係相當密切。一來二往,誰想竟然爲杜伯惹出一出殺身之禍來。周宣王43年,傳言“天降女子亂國”,時周宣王有個寵妃叫女鳩,“鳩”是一種鳥的羽毛,在酒裏面搖一搖就是毒藥,“飲鴆止渴”就是來源於此,單聽這名字,這寵妃女鳩就並非善茬。女鳩甚是妖豔,其性淫亂,隨周宣王巡遊,常駐杜伯家,一來二往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自不能持,就想方設法去引誘他。杜伯作爲一國之君,是個正直的人,不解風情,直接拒絕了女鳩的勾引,女鳩惱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調戲她。周宣王輕信了女鳩的話,怒由心生,就把杜伯抓起來不問青紅皁白直接屈殺而死。另一種說法周宣王令杜伯殺國中女人,杜伯不從,因而被殺。這應該是“天降女子亂國”的有一個版本,此事史書《左傳》有載:“宣王囚杜伯於焦,士無罪而殺之”,囚禁杜伯的“焦地”就是今長安區韋曲鎮少陵塬上的蕉村。

杜伯追魂

話說這杜伯慘遭枉死前,對天喊冤:“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爲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隨即引出一段“杜伯追魂”的離奇故事來。一晃又是三年。到了周宣王四十六年。有一天,周宣王和諸侯們一起出去打獵,感覺非常疲憊,胸口隱痛,頭昏腦漲,就先回來了。半道上,對面來一輛小車,車上站個人兒,着紅衣戴紅帽,手拿大紅弓箭。周宣王揉眼仔細一瞅,喲嗬,竟是上大夫杜伯,杜伯舉箭射來,周宣王避閃不及,胸口中了一箭,驚叫一聲,夢中醒來。至此,周宣王一病不起,病重時老瞧見杜伯在跟前晃悠。沒過多久,周宣王就死了。這就是“杜伯追魂”的故事,周宣王死後,周幽王爲杜伯平反昭雪,並立祠以表其忠,名曰杜伯祠。此事史書《史記》周本紀注、《墨子》明鬼篇、《春秋》都有所載。

皁河

杜伯被無罪殺害,葬於杜城南皁河北岸(今杜城村五組)。《括地誌》雲:“杜伯國,今永興長安縣南十五有杜伯冢”。話說杜伯有個不聽話的兒子,逆反心理很重,你說向東他偏向西,就是更你對着幹,反着來。杜伯被關押在西安韋曲東的蕉村兵營時,對從不聽話的兒子遺囑到,他死後要葬於杜城村南的皁河北岸的河底下,心想着兒子必反其道而行,肯定會把他葬在皁河南岸的塬頂上,沒想到這兒子一輩子沒聽父親的話,這次或許是父親遺言吧,竟然良心大發現,第一次聽了父親的話,便在杜伯被殺之後在皁河北岸掘墓葬父。此事史書《水經注卷十九》記載:“泬水西北流徑杜縣之杜京西,西北流徑杜伯冢南。鄗水又西北徑下杜城,即杜伯國也。”

杜伯要讓兒子將他下葬的畢塬塬頂,誰想兒子直接將其下葬到皁河河底。杜伯的棺材爲木材製作,外面用石棺包裹,密封嚴實,水不能進,旁邊立四根盤龍柱子,用鐵鏈將石棺懸空,漂浮在皁河水面,水漲墓門開,水落墓門關。據說解放後,河道的石柱子還在。今天皁河維修,盤龍柱子蹤跡全無。此事史書《長安志》載:“杜伯墓在杜城清明渠(今皁河)邊,下杜城東南、石槨四隅有石柱,以鐵索繞之,相傳水漲墓開,水落乃封”。杜伯被人誣陷冤屈至死,想來縣誌所載和“杜伯追魂”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杜城杜伯陵

埋葬杜伯後,杜伯恆的兒子隰叔逃往晉國(原唐國故地),其他杜姓族人四散。周平王元年將周都城由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洛陽),後將杜伯國封地賜於秦國。秦國居於今甘肅天水和陝西寶雞風翔雍城一帶無力顧轄,杜伯國杜氏後裔重新聚集乘勢逐漸壯大,在今南到終南山,西至灃鎬,北到渭水,東至滻灞河一帶三建立起一個獨立國家唐杜毫國(有稱蕩杜),其國都都城正名“杜京”,杜京仍駐原杜伯國都城:杜城。

唐杜毫國立國67年,後於秦寧公三年被秦國所滅。公元前687年,秦武公於此地置杜縣。秦王朝後的西漢王朝仍沿襲了秦杜縣的行政區劃建置,“漢杜縣”縣城治所也仍設在杜城,漢宣帝因幼時長於古杜伯國,心戀故土,築其陵於此,此地遂更名爲“杜陵”,改杜縣爲杜陵縣。三國魏改杜縣,西晉曰杜城縣。北魏仍杜縣。北周建德二年即公元573年,杜縣併入長安縣、萬年縣。北宋宣和七年,改萬年縣爲樊川縣。金朝統治時期改樊川縣爲咸寧縣,元、明、清時期延續不變。民國二年即公元1913年,咸寧縣併入長安縣,杜縣全部屬長安縣管轄。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