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炎炎 吳霜 上海報道

4月以來,金融“環境”逐步鬆動。

先是央行降準0.25個百分點,推出4400億元定向再貸款工具,分別定向到科技創新、交通物流、煤炭清潔及普惠養老等領域,最近又下調15個基點的5年期LPR,降低中長期信貸成本。

5月26日,人民銀行官網消息,近日印發相關通知,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助力穩市場主體、穩就業創業、穩經濟增長。

系列政策,多管齊下,銀行資金已然十分充裕。

而當前,監管、金融界、企業共同關心的是,資金是否能夠順暢流入實體經濟?企業需求有多少?目前是否面臨嚴重的資產荒?

企業:最近不需要貸款

近期監管部門多次要求銀行信貸“應放盡放”,銀行給企業放款的迫切心情則顯而易見。

一家中小型房地產公司管理人員對記者稱,去年對房地產公司有“三道紅線”(紅線一:剔除預收款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紅線二: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紅線三:現金短債比不得小於1倍)的要求,貸款額度也實行“雙控”,即控制房地產企業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額度和比例,對於房地產開發貸放款都是2個月起步。而今年額度有所放開,並且只要資料齊全,一兩週就能放款。

但銀行的鬆動,對應的是需求的萎縮。不少中小企業對記者表示,當下沒有信貸需求。

林田在北京從事電商產品銷售,他告訴記者,現在已經沒有和任何一家電商平臺合作供貨了,“北京這段時間疫情搞的,生意也不好”。

由於他所在的區處於封控狀態,去不了客戶單位,也沒法出去找貨源,很多項目都被迫暫停了。

對於近期監管部門加大貸款力度的消息,林田早就有所耳聞,但是目前這種情況,他不會貸款,“沒有收入或者沒有樂觀的未來預期的情況下,都是在開源節流,不想承擔風險”。

從前生意好的時候,林田也會經常向銀行貸款,“金額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看項目的情況”。不過,林田向記者表示,“ 我們從來沒享受過優惠利息”。

他說,四大行的審覈門檻高,他們的信貸申請一般都不會通過,除非是抵押貸款。問題是,林田不是北京人,在北京也沒有房產,外地的房產銀行不認。所以,林田常常在地方城商行貸款,“小銀行門檻會低一些,但是利息比較高。我們貸過的地方銀行貸款一般年化利率9%~12%,而四大行最低可以拿到基準利率,對此只能豔羨”。

在貸款期限方面,林田此前一般都選擇循環使用,“週轉開了就還上”。他解釋道,“比如說我貸了100萬,用了兩個月,資金週轉開了不需要了就還上,下次再使用的時候再提出來”。

去年,林田的公司去年有一筆大額票據逾期,已是個不小的打擊。今年受疫情影響,生意更是雪上加霜,他直言,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生意做。“這兩年疫情導致線下實體商家很多都幹不下去,中小微企業日子更不好過,人們收入下降,消費萎縮”,作爲供貨商的他深受其累。

“我身邊的人都不想幹實體了,投資風險比較大,都想着搞輕資產的項目,比如搞搞短視頻啥的。”林田說。

另一位小微企業主則表示,最近都不需要去銀行貸款了,目前不缺錢。而一位衛浴產品出口商也告訴記者,目前對銀行的貸款需求“能保持原有的規模就差不多了”。

行長的焦慮和期望

5月25日,一張截圖在社交網絡傳播開來,內容是某家銀行內部通知稱:“昨天下午央行易綱行長緊急召集全國24家大銀行開會,要求加大信貸投放,總行原上報央行的計劃是5月末貸款與4月末持平,現要求總行5月末貸款必須較4月末增加50億。”

據記者求證,上述截圖爲華東某家城商行內部通知。

另有多家銀行對記者表示,近期對普惠小微貸款制定了剛性指標。一位華東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他們銀行此前下發通知,4月監管部門對該行的普惠小微指標加量加碼,全行需要在原先的基礎上增加投放。行內通知表示:“現在的情況下,貸款投放很艱難,但卻是必須完成的剛性指標。具體每家分行增多少已經明確下達,優惠規則也明確了。請各位一把手關心落實!”

不過眼下對於銀行行長們而言,資金是充裕的,難題是需求寡淡。

“近期信貸投放力度還是比較緩慢,內需受到抑制,銀行壓力比較大。”一位國有大行浙江某地分行行長對記者坦言,無論是消費貸、房地產貸款還是小微企業貸款,目前都存在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的現象。

據他所說,消費貸方面,由於居民工資收入受到疫情影響有所下滑,因此消費慾望下降,增長緩慢;住房貸款方面,當地此前就有房地產過剩的現象,今年甚至個別樓盤一個月只能賣掉兩套房子,成交量較低,因此當地多家銀行住房貸款負增長,“還的多、貸的少”;房地產開發貸方面,地產商沒有開發的慾望,因此也呈現負增長。

最讓他擔心的是今年企業貸款需求不足的問題。當地的出口貿易企業主要從事小家電、紡織用品、軸承、汽配生產等行業,由於國內外防疫政策不同,去年紅火的外貿訂單今年也出現流出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情況。

事實上,雖然前兩年也處於疫情之中,但由於中國及時採取措施,很快控制住了疫情並復工復產,2020年當地外貿出現先抑後揚的態勢,下半年迅速回暖,且持續到2021年年中。而2021年下半年後,由於貨運火爆“一櫃難求”,有些集裝箱價格從2000美元漲至2萬美元,外貿企業多數只能薄利經營甚至虧損。今年年初,俄烏局勢又導致塑料橡膠等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負擔加重。

這位行長認爲訂單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國際交流的日益減少:“幾家企業的老總跟我說,2020年疫情以來,外商兩年多都沒有來過我們當地了,廣交會也改爲線上舉辦,我們出口型企業去海外也很麻煩,因此你來我往的互相交流減少了,信息不暢通,新產品訂單下降。”

原因之二是供應鏈,由於疫情導致供應鏈物流受阻,當地產業的很多配件是在江蘇生產的,但目前發貨、運輸均受到影響。再加上本地用工很多是外地人,造成了“外地員工進不來,外地的貨也發不進來”的尷尬局面。

雙重因素干擾之下,當地外貿企業新訂單普遍較去年同期下降了兩到三成。訂單量減少直接影響了信貸需求。首先,採購原材料的資金需求減少,同時,由於疫情造成的不穩定性,企業對於擴大投資也十分謹慎,當地極少有企業此時建廠房和購置設備的,因此企業流動性貸款和中長期貸款近期都放得不太順暢,即便他們行的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已經降到了3.7%、3.8%的歷史低位。

至於國際航運,他觀察到這一端的價格較去年明顯下降,去年海外訂單火爆,港口碼頭空箱“一櫃難求”的現象到了今年有所緩解,價格較去年同期回落,但是比疫情前還是略高。因此國際航運對企業端的負面影響在降低。

不過也有一家浙江旅遊裝備企業人士對記者表示,他們外貿上的國際運輸成本和倉儲成本還在上升,原因是由於疫情影響,目前國際航運不穩定,“如果約定好今天走,但是沒走成,停了幾天,那倉儲成本就上來了。”

近期人民幣匯率在波動中下跌,金融業也十分關注人民幣貶值對於出口是否構成利好,但當地出口企業並沒有感受到“利好”的作用。

“企業反饋說,人民幣貶值的利好僅僅體現在存量訂單上,付款以美元匯入之後,匯率下跌企業盈利空間擴大。但對於新的訂單來說其實差不多,因爲海外採購商已經考慮到我們匯率貶值的情況,按照最新匯率重新用美元計價,這都是隨行就市的。”上述行長表示。

“減稅降費、銀行讓利是輔助手段,最重要的是打通供應鏈。”這位行長稱。

他認爲下半年的投放重點在於新基建。“如果下半年政府多主導一些基建項目,包括水利設施、交通運輸、舊城改造等,應該會創造出大量的貸款需求,我們也會積極參與其中。”

需求正在被創造。

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進一步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措施,包括財政、金融等6方面33項措施,努力推動經濟迴歸正常軌道、確保運行在合理區間。在促消費和有效投資方面,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新開工一批水利特別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綜合管廊等項目,引導銀行提供規模性長期貸款。

5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明確要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切實做好盤活存量資產工作。同時,鼓勵銀行、保險、信託機構積極參與其中。 

銀行需未雨綢繆

“系列政策支持,需要一個傳導的過程,加之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效,和上海經濟逐步恢復正常,相信積極效應會在6月份之後有顯著體現。”一位長三角民營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一位華東城商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他觀察到區域內民營企業的三個現狀:

一是長三角區域之前已經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3年-2015年左右的互保聯保危機,債臺高築、過度多元化投資的民營企業都沒能活下來,而目前活下來的民企基本都是相對謹慎理智、沒有過度融資衝動的,資產質量比較好的企業。

二是民企去海外設廠,生產騰挪到海外的現象並沒有想象中普遍,只有少數實力很強的民企將供應鏈轉移到海外,事實上大部分小微企業還在國內。

三是2020年疫情以來,監管多次強調加強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很多企業已經貸到了大量便宜的資金,不考慮今年疫情的影響,之前也被“餵飽了”。因此他認爲雖然銀行要做大新增貸款比較難,但企業的資產質量並沒有想象中惡化得那麼嚴重。

相對於其他銀行,他們銀行在4、5月份並沒有出現信貸塌方,甚至很多分行已經提前完成了上半年投放任務。他認爲原因主要是提前儲備客戶,去年10月該行就開始儲備一季度開門紅的客戶,並且從去年9月就開始跟蹤一些大型民企今年的發債等事務,緊跟企業的決策週期和融資流程,“其實很多銀行說最近資產荒,我覺得可能是去年年底沒有未雨綢繆,再加上房地產貸款做得多,房地產不景氣之後,沒有找到替補資產。”

不過他也坦言,雖然其所在行貸款規模並沒有下降,今年走勢也不錯,但貸款結構中賺錢的貸款比較少,基本是微利的。

在他看來,今年企業貸款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銀行同業大打“價格戰”。特別是部分企業資產質量下滑的情況下,無論是大行、股份行還是城商行、農商行,都出現了風險偏好上移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客戶上移”,以前做500萬貸款需求的客戶,今年想做1000貸款需求的客戶,所以民企中比較大的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強的企業面對諸多銀行提供的貸款方案,議價能力很強。這也是很多銀行共同面臨的問題,在保本微利的情況下,還有沒有動力發放中小微企業貸款?

該人士認爲銀行要做好中小微企業貸款,需要完善兩項能力:

一是完善公司貸款的綜合化經營能力。很多銀行已經在個人條線業務中實現部門打通,比如信用卡、房貸、消費貸、工資結算等等,但對於中小微企業主的服務還僅僅停留在經營貸款的層面,爲了完成普惠小微的指標,壓低利率,用價格吸引客戶,銀行掙不到錢也沒有動力。但實際上可以把企業的代發工資、資金結算、國際業務的結售匯、企業理財、高管理財、員工信用卡整合起來綜合經營,提高合作的附加值,才能實現雙贏——便利企業,也爲銀行掙得利潤。但這些業務都分散在銀行的各個部門,較爲割裂。

二是提高大數據應用水平。目前銀行的公司業務主要依靠銀稅聯動提供的數據,以及一些基礎的水電煤信息以及法律訴訟信息,但是在大數據上沒有突破,想要服務小微企業卻沒有場景,拿不到數據。企業的數據很多,但是分散在各個私域當中,就像是一個個水池,並沒有匯聚成大海。而銀行應當尋求覆蓋交易場景,多多挖掘客戶需求,以免銀行爲尋求公司貸款需求“掃街”,用一家家詢問小微企業客戶需求的“笨法子”。

好在目前共識已經在逐漸形成。

近期,一則“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讓利之說該休矣!”的朋友圈截圖被很多銀行人轉發。截圖中說道:“‘持續推動降低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這話聽起來像是施捨,金融機構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樣子。這是本末倒置,金融機構能夠不破產、持續發展乃至盈利,就是建立在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實體經濟基礎之上,是依附於實體經濟才能生存和發展的,後者是前者的衣食父母!”

上述民營銀行人士也表示,銀行接下來肯定會加強貸款支持經濟增長,爲企業提供資金輸血,隨着經濟好轉,預計資產端會有較快增長。

(作者:周炎炎,吳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