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炎炎 吳霜 上海報道

“最近幾個月,資產荒有愈演愈烈之勢,一些城投債都是幾十倍上百倍的申購倍數。”一位私募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5月26日,江蘇大豐港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該公司5月25日成功發行“22大豐港CP002”。該債券計劃發行總額5億,實際發行總額5億,票面利率5%。結果吸引來申購金額303.50億元,也就是,60倍的申購倍數。

高收益、高確定性資產的稀缺,加之股市震盪,投資者心態趨於謹慎,資金迴流銀行理財,但銀行理財也面臨供需失衡的窘境。

債市“不平衡”的紅火

對於最近一些短期限的城投債遭到投資機構哄搶,一理財子公司投資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雖然看上去申購金額很高,但實際不會有那麼多。因爲大家投標利率都投在下限,怕被按比例分量,就把金額往高了報,可以分的多一點。”

上述私募人士表示,雖然城投債無比火爆,但地區之間分化嚴重,江浙滬、廣東等資質較好的區域的城投債大受歡迎,而貴州、雲南、湖南、廣西、東北區域的城投債還是無人問津,有些地區的城投債票面利率仍處在7%-8%的高位,說明市場並不買賬。

此外,他認爲最近的債市紅火也是一種不平衡的紅火,金融債、國債、央企債券、資質較好的地區的城投債受歡迎,民營企業債券依舊不太景氣,甚至很多公募基金不把民企債納入庫中。

而他們自己的私募基金,作爲一隻高收益策略的基金,很多已經在做的高收益債陷入了無規則展期的死局,從另一種意義上說變成了永續債,所以最近也沒有再投,寧願資金閒置:“市場信心不足,缺錢的民企還是融不到錢,不缺錢的、資質非常好的企業也都在收縮不再擴張,投出去的每一筆錢都有很大概率虧損,於是我們選擇暫時不投。”

銀行理財供需失衡

資產荒之下,銀行理財收益率徘徊在地位,但這並不妨礙居民財富迴流到理財中。招商證券銀行業研究團隊梳理發現,某大型理財子公司理財規模4月以來大幅攀升,並指出其他大行理財子公司理財規模走勢類似。

鑑於銀行理財收益仍在下行,規模的提升似乎與產品收益無關。雖然近期多家媒體報道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跳漲,但整體來看上漲“溫吞”。

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以6個月前的淨值爲基準,近6個月,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淨值整體呈現緩慢上漲趨勢,但在今年5月中旬開始出現下滑,最新的淨值增長率爲1.07%,而此前淨值增長率最高達到了1.34%。

權益類和混合類的淨值下滑則更加明顯。近6個月,權益類理財產品整體淨值波動下滑,淨值增長率在4月中下旬觸達到最低位-16.61%後開始攀升,5月下旬又驟降至新的最低點-18.82%。混合類產品與之類似,淨值相較6月前下滑了6.46%。

債券是銀行投資的主要標的,但“債券確實沒啥能配的”,上述理財子公司投資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大家都怕債券市場2016年和2020年的歷史重演,短端交易非常擁擠,造成部分城投債過熱的情形。”近期備受追捧的城投債是一年期的,在寬信用時期,長端收益比較震盪,債券交易員普遍認爲短端收益相對穩定性些。

2016年在流動性寬鬆背景下,伴隨着資管大發展,商業銀行理財規模快速擴張。而在資產端,隨着2015年城投和房地產低息債券融資渠道的打開,以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爲代表的非標融資規模增速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幾乎停滯。相反,債券市場顯著擴容,以城投和房地產債爲主。由於原先高收益、低風險的非標資產轉向債券市場,這部分優質債券資產變得稀缺,造成了資產荒。2016年12月債券收益快速拉昇後,開啓大概一年左右的債熊。

2020年也出現了類似情況,由於貨幣政策趨於寬鬆,資金極度寬裕,但之後利率又出現了反轉,如此熊市持續了7到8個月。

興業研究首席金融行業分析師孔祥對記者表示,資產荒對銀行理財等資管產品影響在於產品需求和資產供給失衡,銀行理財產品有規模考覈要求,而當前確定性強的高收益資產不足,這導致收益基準持續下行。

從產品上看,一季度以來,銀行理財在產品策略上整體下降了風險偏好,多發行現金管理、短久期類債型產品,給客戶的收益水平中樞下降。從資產供給看,債券方面,除了城投資產願意挖掘外,機構信用下沉的意願普遍不強;非標方面,當前非標融資並沒有顯著放鬆,同時理財產品偏短期限和非標匹配度不佳;權益方面,由於客戶風險偏好下降,權益委外階段性有所收縮。

增配權益資金

理財子公司權益類理財產品平均年初至今收益率爲 -15.01%,破淨產品數量佔比達70%。年初至今收益率較前兩個月進一步下跌,部分理財子公司認爲股市已經到底,開始增配權益類資產。

“4-5月這陣子經濟增長放緩停滯,有感覺到資產荒的跡象。不過現在欠配都補得差不多了,轉債和權益資產帶來了部分資管產品收益率跳漲的行情。”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固收投資經理對記者說。但她也坦言,高收益資產難覓,特別是高收益、低風險的非標資產,“已經荒了好幾個月”。

孔祥稱,整體看權益市場磨底是個持續過程,判斷理財子不會馬上跟隨權益市場回暖,而加大相關高風險特徵產品發行。具體策略上,一是構建交易策略,傳統理財子公司以配置爲主,後續要加大相關資產交易力度;二是關注新資產,比如Reits是穩增長政策顯著受益資產,後續應戰略關注;三是關注更長期場景,隨着個人養老金政策深入人心,養老型理財後續將是持續創設和營銷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