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母公司親自下場,鹽湖股份擬投70.82億建鋰鹽擴產項目,另一概念股卻閃崩 真相究竟是什麼?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董興生

5月26日晚間,千億市值鹽湖提鋰龍頭企業鹽湖股份(000792.SZ)披露了70.82億元的鋰鹽擴產計劃。但在今日(5月27日),另一鹽湖提鋰概念股科達製造(600499.SH)股價卻閃崩了,大跌9.95%。

這當中,一大原因是鹽湖股份此次擴產主體並非是間接控股子公司藍科鋰業,而是母公司親自下場,而科達製造間接持有藍科鋰業43.58%的股份。

從市場聲音來看,一方面是擔憂藍科鋰業是否與鹽湖股份涉及排他性合作協議;另一方面則是擔憂藍科鋰業未來的滷水供應。鹽湖提鋰的滷水和碳酸鋰的關係,類似於鋰精礦之於碳酸鋰的地位。

鹽湖股份有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子公司藍科鋰業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將加強與藍科鋰業在項目建設、人員、經驗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公司鋰產業協同發展。

鹽湖股份擴產項目未由藍科鋰業承擔

5月26日晚間,千億鹽湖提鋰巨頭鹽湖股份披露了70.82億元鋰鹽擴產項目。公司準備投資新建4萬噸/年基礎鋰鹽一體化項目,包括新建年產2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和年產2萬噸氯化鋰,總投資約70.82億元,建設週期爲兩年。

公告顯示,上述項目的建設地點位於鹽湖股份察爾汗鉀鋰工業園區內,投建資金將通過鹽湖股份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解決。

但從今日股價表現來看,資本市場並不看好鹽湖股份的該項投資。今日早盤,鹽湖股份一度高開1%,此後延續高開低走走勢。截至收盤,鹽湖股份股價下跌2.71%。

然而有一鹽湖提鋰股更慘,今日股價接近跌停,它就是科達製造。鹽湖股份披露70億擴產項目關科達製造何事,後者爲何如此大跌?

當中邏輯就是,鹽湖股份此次擴產選擇在公司察爾汗鉀鋰工業園區內,即鹽湖股份母公司的項目,並非是子公司藍科鋰業。

藍科鋰業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鹽湖提鋰公司之一。科達製造擁有藍科鋰業48.58%的表決權,間接持有藍科鋰業43.58%的股份。緊隨其後的,便是鹽湖股份。

去年,藍科鋰業實現營業收入18.53億元、淨利潤9.14億元,科達製造就此確認投資收益4.44億元。也是在去年,科達製造全年淨利潤不過10億元出頭。

這也是科達製造投資者所擔心的——鹽湖股份的擴產項目只在項目建設、人員、經驗方面涉及同藍科鋰業合作,雙方在投資參股以及產業方面並無合作。

過去,鹽湖股份主要通過藍科鋰業進行規模化的鋰鹽生產。如今,鹽湖股份要自己上馬。回顧歷史來看,鹽湖股份正是通過藍科鋰業完成了鹽湖提鋰的量產突圍。

鹽湖股份所處的察爾汗鹽湖,儘管鋰資源儲量居於全球前列,卻擁有着全球衆多鹽湖中最低的“鋰鎂比”。

通常,優質的鹽湖鋰鎂比低於1:8,而察爾汗鹽湖的這一數據卻爲1:1800。鋰濃度含量太低會導致較高的開採成本,藍科鋰業最早就遭遇過吸附劑製造成本過高的難題。

2010年,藍科鋰業因爲一次技術入股,打破了鹽湖提鋰技術的桎梏。

當年,青海佛照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以專利技術“在鹽液中獲得氯化鋰的方法和實施此方法的設備”、青海威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專利技術“用於製造顆粒的吸附劑的方法和實施此方法的設備”置換藍科鋰業原股東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出資的“吸附劑滷水提鋰技術”的非專利技術。兩家公司也因此成爲藍科鋰業股東。

業內人士分析:股權架構影響利潤分成

2017年初,青海佛照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和青海威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部分股權被科達製造收購,其中,以3億元受讓青海佛照鋰62%股權,以1.64億元受讓青海威力53.62%股權。五年過去,科達製造這筆投資早已收回成本。

有意思的是,2017年正處於鋰鹽的第一輪大牛市末期,科達製造通過股權併購趕上炙手可熱的新能源賽道。而在當下這一輪更大的鋰鹽牛市頂部,鹽湖股份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藍科鋰業不再是曾經的“唯一”。

科達製造對此事的官方說法是雙方股東正在推進藍科鋰業技改、技術提升的相關工作,共同支持藍科鋰業的長效發展。

“這事你還是要去問他們(鹽湖股份),我們也有自己的目標,其他的可參考年報。”5月27日,科達製造董祕李躍進在電話中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此表示。

但在投資者互動平臺,科達製造的投資者仍表達了質疑之聲,當中還切中了同業競爭協議是否有效的問題。

有投資者提問:“早在2010年5月,藍科鋰業與鹽湖股份曾簽訂過一份排他性合作協議,規定鹽湖股份充分保障藍科鋰業滷水供應30年,且各方不得單獨與其他企業進行吸附法滷水提鋰技術的合作,如對外合作,須由藍科鋰業作爲唯一的對外合作方。協議另外還規定,如牽涉到以吸附法滷水提鋰專利技術出資時,對技術出資所產生的收益分配,兩大技術入股股東可在原分配比例的基礎上共增加15%的收益分成。這個還有效嗎?”

科達製造回覆稱,科達製造一直秉持着友好、開放、共贏的合作態度,遵循契約精神,積極推進藍科鋰業的長效發展,支持我國鹽湖提鋰產業發展,公司會梳理相關協議條款,積極維護公司及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鹽湖股份有關人士書面回覆每經記者稱,公司子公司藍科鋰業公司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將加強與藍科鋰業在項目建設、人員、經驗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公司鋰產業協同發展。其還進一步提到,4萬噸擴產項目採用現有成熟的鹽湖提鋰核心技術—吸附+膜法滷水提鋰技術,同時公司也在沉鋰母液回收端積極採用其他技術提高回收率。

鹽湖股份親自下場造鋰,一方面是來自對自身技術工藝上的底氣。

鹽湖股份有關人士回覆稱,公司經過多年鹽湖提鋰技術的探索與創新,具備成熟的鹽湖提鋰技術,已實現規模化生產,自動化水平高、工藝穩定性強、對環境影響小,能耗低,產品生產成本優勢明顯等特點,項目盈利能力較好,風險可控。

另一方面,則是在高景氣度的鋰鹽市場,獨資公司和合資公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利潤分成模式。

5月27日,一位不願具名的鋰業分析師通過微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藍科鋰業並非鹽湖股份全資子公司,會有股東利潤分成。如果自己擴建,經營利潤就是100%回報,“現在也不差錢”。根據今年一季報,鹽湖股份現金流量表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高達99.08億元,現金流完能夠支撐。

相比於鋰輝石開採,鹽湖提鋰有天然的成本優勢。特別是今年一季度,碳酸鋰價格從20萬元/噸出頭上漲至50萬元/噸,高成本的鋰輝石礦企也能維持60%以上的毛利。

通過鹽湖股份2021年年報可見,2021年,藍科鋰業實現碳酸鋰產量2.27萬噸,銷量1.93萬噸。藍科鋰業碳酸鋰的營業成本爲5.44億元,根據產量推算,單噸成本在2.8萬元左右。

再根據碳酸鋰18.14億元營收推算,去年,藍科鋰業碳酸鋰售價在單噸8萬元左右。鹽湖股份今年一季報已經反映了產品價格上漲的利潤彈性,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淨利潤34.97億元,而去年全年淨利潤也不過44.78億元。

雙方均表示滷水供應不成問題

儘管鹽湖股份擁有稟賦極佳的察爾汗鹽湖,但今日收盤股價也反應了一種態度——投資者更冷靜審慎看待它的資本開支。

其中一個因素就是,鹽湖股份現在的產量仍然沒有和設計產能匹配,擴產進度和工藝是否能如期實現?

根據科達製造去年年報,藍科鋰業既有年產3萬噸的碳酸鋰產能,但實際產量仍在2.27萬噸。藍科鋰業已經是鹽湖提鋰成熟的案例,它的產能尚沒有達到滿負荷,鹽湖股份怎麼保證自建工程也能滿產?

產能和產量差異不只發生在鹽湖股份這一家,同樣也發生在藏格礦業。

藏格礦業同樣駐紮在察爾汗鹽湖,去年,藏格礦業碳酸鋰的生產量爲7553.06噸,而2020年的碳酸鋰生產量爲4429.83噸。而藏格礦業規劃產能有1萬噸。

藏格礦業曾解釋,碳酸鋰產量受冬季氣溫的影響程度隨氣溫的下降幅度而呈現不同的變化,比如:零下5度以上,影響日產(正常狀態下日產30噸)的比例大約爲6%;零下10度以上,影響日產的比例大約爲16%;零下20度以上(持續時間大約半個月左右),影響日產的比例大約爲50%。如果氣候影響碳酸鋰產量是察爾汗鹽湖共有因素,鹽湖股份又該如何保證公告中的兩個2萬噸產能?

此外,鹽湖比亞迪3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仍處於中試狀態,投資者對此多有抱怨之聲。5月23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有投資者問:“比亞迪3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具體到哪一步,每次都在說中試。想知道項目難處在哪裏,爲何中試這麼久,預期何時達產。”鹽湖股份回應,待中試成果驗證後,雙方再協商項目的啓動事宜。

對於藍科鋰業來講,鹽湖股份親自下場會影響到藍科鋰業的滷水供應嗎?

鹽湖提鋰的滷水和碳酸鋰的關係,類似於鋰精礦之於碳酸鋰的地位,上游資源緊張且稀缺。藏格礦業和鹽湖股份都是老滷提鋰,即以生產鉀肥後的老滷爲原料製備。察爾汗鹽湖是生產鉀肥之地,具有天然的資源稟賦。

鹽湖股份鉀肥生產裝置中每年排放老滷量約有2億立方米,目前藍科鋰業生產一噸工業級碳酸鋰需消耗約2000立方米滷水。

未來,藍科鋰業的滷水供應是否仍然充足,存在斷供風險嗎?

科達製造表示,鹽湖股份、藍科鋰業及公司已於2020年12月簽署成鋰滷水長期供應協議,鹽湖股份將確保藍科鋰業存續期間,長期向其持續供應符合生產要求所需的成鋰滷水,且供應量滿足目前生產及未來擴大產能的需求。

鹽湖股份有關人士則表示,察爾汗鹽湖擁有豐富的氯化鋰資源,資源儲量大,完全能夠滿足擴大裝置滷水用量。同時公司採用新技術,在原滷端進行原滷提鋰實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