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听专家建议,如何做对选择

撰文|蜜姐

最近两天,关于专家建议的话题连上三个热搜,“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专家称今年6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

戏剧化的是,最终“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冲上了热搜第一。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观点不仅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同时也引发了更多吐槽。

比如,有人称专家要实名制,好方便大家知道该骂谁。

实际上,无论是买房还是炒股等其他投资,关于专家的建议,被诟病由来已久。

但真正骂得厉害的人,或许恰恰是曾经迷信过专家意见,被“伤害”得最深的一批人。

对此,蜜姐表示非常理解,既理解专家的建议,更理解网友的反应。

首先,从网友们的角度来看,对于买房这事儿,这些年专家们给出过不少意见,比如提倡租房的,比如高调喊拿出全家“六个钱包”上车的,比如提倡住公租房、廉租房的......不胜枚举。

有的网友听了某些专家的意见,获益了,大概率是不太会上网表扬的,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总是喜欢把成功归功于自己。投资成功更愿意相信是自己眼光好、能力强,而非听了某人的建议。

不过一旦听信某位专家意见,做出决策后,结果不满意,则更容易偏向于对外归因,不只是买房或投资,生活或工作中亦是如此,这是人性,也是基本的心理学常识。

当我们对这两点基本常识有清醒的认知后,就更能客观看待所谓的专家建议了。

蜜姐身边有不少买房听专家意见,结果很让人辛酸的案例。

比如,其中一位是某央媒的前同事,2008年之前,这位前同事手里的钱能在北京买一套小三室。但彼时有一派专家认为,北京筹备奥运会开支巨大,等到开完奥运会,北京的楼市就会大幅下跌。

加之2008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彼时上述观点一度十分盛行。北京当时的楼市颇为冷淡,打折促销效果也不理想,市场观望情绪很重。

但事实是,2008年之后,北京的楼市不冷反而热闹了起来。

公开报道显示,2009年北京楼市热销,全年纯商品住宅(除去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期房的签约量是12.3万套,比2008年的6万套大增105%!

一些人发现市场风向转变,纷纷上车。但前同事依然选择了观望,两年后,手里同样的钱,却只能买一套小两室了。

无论是买房还是投资,实际上我们除了要关注宏观经济外,更要正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差异,尤其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目标。

所谓专家,可能是大学教授、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或实践者(如交易员等),他们因自身的研究成果、社会身份地位等获得了在更多公共场合发言的机会,掌握了更多的公共话语权,对于他们而言,传道授业或宣传自己的观点,更像是一份工作。

其次,从专家的角度看,公共领域的观点交锋也是必然存在的,而不可能对于某人具体的买房或投资行为负责。因此,专家建议归建议,自己决策归决策,毕竟你的钱只能自己负责。

吐槽专家建议,我们能得到一时的口舌之快,而反思如何结合专家建议来决策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事情。

比如,蜜姐身边有位投资人,每当专家预测经济大危机来临,市场情绪极度悲观的时候,他就拿专家的意见当反向指标,认为恰恰是如此悲观之下,投资的风险降低了,起码价格是不贵了,大家都不抢了,而他格外需要留意投资的机会了。

再说回买房这件事儿。

十年前,蜜姐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一年后就买房了,尽管心里也不想“压榨”父母的钱包,但我们一家人商量讨论后认为,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市场上买房热情不减,与其让父母的钱闲置贬值,作为刚需,不如咬牙先上车,也几乎是掏空了家里所有的钱包。

当时,重庆的公租房已推出,身边也有朋友选择了租住公租房而不是买房。但基本也仅仅是延缓了买房时间,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大部分人考虑孩子读书等问题,还是得买房。

而买房的压力让蜜姐和家人更加重视挣钱、投资理财方面的问题,尽管前面两年的压力颇大,但到第五年房贷就还清了。

如果按照常规的经济学知识或专家建议,是不要提前还房贷的。但从我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当时想辞职创业,为了不给家人造成负担,提前还完房贷,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开始新征程。

现在的房价当然比以前的房价涨了不少,但买房的基本逻辑依然变化不大,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自己到底是否需要?需要程度有多强烈?

如果坚定选择租房,能否接受长期租房,考虑通货膨胀,如果租房,自己该如何将手里的钱进行投资以便保值增值,而不是因为租房就大手大脚花钱,不考虑明天的问题。

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将专家意见和市场情绪作为参考指标,比如确定买入、卖出的时间。

如果买房或投资决策作出后,你发现与预期的不一样,甚至亏了,骂专家,找个人来背锅自己的决策错误当然很容易,情绪感受上也很爽,但对于你的投资能力提升毫无益处。

不如梳理自己思考和做出决策的思路,找出问题所在。也许你反复思考后,并未发现问题,只是当下的市场行情与你预期的不符合,比如不涨反跌,那么不妨耐心等待时间检验。

总之,吐槽他人是容易的,反思和提升自己是难的,但我们坚持走难的路,长期来看反而是会越来越轻松的。反之,长期倾向于从吐槽中寻找安慰,能获得大概就是一时的口舌之快而已。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