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齊倩】拜登亞洲之行、“四方安全對話”峯會召開、“印太經濟框架”啓動……近一段時間,美國拜登政府在亞太地區動作頻頻,明裏暗裏地劍指中國。在此背景下,美國務卿布林肯5月26日發表對華政策演講,嘴上說着避免“新冷戰”,卻又竭力鼓吹構建聯盟“遏制中國”。

一套組合拳下來,拜登政府似乎是“來勢洶洶”。但不少美國專家卻十分困惑,認爲布林肯的演講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未能闡明其對華政策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其中,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分析師斯西索斯稱布林肯“講得很好”,“畢竟國務卿的工作特點就是要會說話”,這也凸顯了拜登政府“光會說不會做”。美國維克森林大學教授貝納卜杜拉則指出,演講中充滿了矛盾之處:一方面說避免“新冷戰”,一邊致力於塑造中國的周邊戰略環境來“遏制中國”。

此外,一些美媒和專家也注意到了演講中的涉臺內容。對此,部分人認爲這意味着拜登政府重申了美國對臺“戰略模糊”政策,值得肯定;同時也有人卻感到失望,聲稱美國需要更清晰的對臺政策。

美專家:演講中充滿矛盾

當地時間5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美對華政策演講。

儘管布林肯在講話中一再強調,美國希望避免與中國的衝突、建立所謂“開放包容的國際體系”,但他卻又拋出一系列對抗中國的計劃,多次提及美國“印太戰略”,揚言要把美國在俄烏衝突中的“反俄聯盟”擴大爲一個“更加廣泛聯盟”,利用它來對抗“中國威脅”。

據布林肯所說,美國政府認爲“中國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又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做到這一點的國家”。

布林肯直言,美國直接影響中國戰略方向的能力極爲有限,因此將轉而構建一個針對中國的“戰略環境”。他還宣佈,美國國務院將組建一個跨部門的“中國小組”,通過這個“外交工具”來協調和實施美國政府有關中國的政策。

這種同時夾雜着“胡蘿蔔和大棒”、前後矛盾的說法,讓一些美國專家和媒體感到困惑。

“我發現演講包含許多矛盾”,美國維克森林大學政治與國際事務助理教授貝納卜杜拉(Lina Benabdallah)告訴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她注意到,布林肯“一方面說避免與中國冷戰,但另一方面卻概述了美國塑造中國周邊戰略環境的步驟,着眼於推進美國的戰略利益”。

《外交學人》則質疑布林肯演講中關於拜登政府對華戰略的描述:投資、結盟、競爭。

首先,該戰略的第一部分“投資”與中國幾乎沒有關係,只是將中國實力增長作爲美國國內外投資的動力;其次,加強同盟友和合作夥伴的關係,不一定對中國有太大的直接影響;最後,在布林肯談論如何與華競爭部分,也缺乏具體實施措施。

《外交學人》還提到,布林肯在演講中一方面措辭嚴厲,一方面卻用了相當長的篇幅談論與中國合作應對全球挑戰的必要性和潛力。同前任蓬佩奧相比,布林肯似乎旨在避免加劇與中國的緊張關係。

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回應美媒置評請求時,否認中國有意“超越或取代美國或與之進行零和競爭”,並稱中美“有着廣泛的共同利益和深厚的合作潛力”。

劉鵬宇表示,“中美關係現在正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認真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加強溝通、管控分歧、聚焦合作,推動兩國關係儘早回到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上來。

“布林肯說得挺好聽,但就是光說不做”

除內容充滿矛盾、令人困惑外,美國專家和媒體對布林肯演講最多的批評在於,“光說不做假把式”,甚至未能闡明其對華政策的目標以及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華爾街日報》援引美國分析師的話稱,演講中描述的政策缺乏加強美國進入亞洲市場的措施。

“這對國務卿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演講,因爲這項工作的特點是要會說話”,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分析師斯西索斯(Derek Scissors)表示,“但這突顯出,拜登政府寧願誇誇其談,也不願採取行動。”

斯西索斯進一步指出,這也使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多年來一直處於同一個位置……就像之前的許多政府一樣:希望對中國表現得強硬,但不想做任何困難的事情”。

美國企業研究所另一名高級研究員庫珀(Zack Cooper)也說,布林肯的更多的是重申拜登政府的現行對華政策,而不是推出新的策略。他表示,演講中沒有更具體地說明美國對於中美關係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以及如何衡量進展,“這可能是會讓人們最爲失望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在布林肯發表對華政策演講之際,拜登政府在亞太地區的動作頻頻。5月20日至24日,拜登開始亞洲之行,相繼訪問韓國和日本。在訪日期間,拜登又促成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峯會,並啓動了爲抗衡中國影響力提出的“大動作”——“印太經濟框架”。

拜登政府似乎是“來勢洶洶”,但Politico報道稱,一些美國專家注意到,無論是“四方安全峯會”和“印太經濟框架”,都稱不上是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其中,美國智庫“民主保衛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辛格爾頓(Craig Singleton)直言,“不會導致簽署協議的峯會不是戰略,拜登政府似乎並不真正理解這一點”。

辛格爾頓指出,同美國相比,中國正在發展的夥伴關係存在很大差異——中方正同夥伴國家“制定一些正式的、戰略性的、持久的協議”。他還說:“如果拜登政府不能清楚地闡明其既定的政策目標,那麼它就有可能浪費美國有限的資源來應對中國每一次‘挑釁’。”

Politico記者歐維利(Steven Overly)在推特寫道:“突出的大問題是,布林肯將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反制中國的經濟行爲。過去幾屆政府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沒有能夠應對。布林肯真的沒有在講話中對這些問題透露出任何信息。”

演講中的涉臺內容,讓某些人失望了

多名參議員竄訪臺灣地區、國務院網站刪除“美臺關係事實清單”中關於“承認臺灣是中國一部分”和“不支持臺灣獨立”等表述……最近,美國政客頻打“臺灣牌”,並企圖鑽美方對臺“戰略模糊”政策的空子搞“以臺製華”圖謀。

不僅如此,在5月23日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拜登公然發出挑釁言論,聲稱美國將會“軍事幹預武統臺灣”,中國大陸“武統”臺灣的做法是“不合適的”。

《華爾街日報》稱,拜登上述言論讓美國盟友質疑,中美關係是否正在朝着更具對抗性的方式轉變。但白宮官員隨後火速澄清,稱拜登只是在強調美國根據“與臺灣關係法”向臺灣地區提供“軍事防衛能力”的承諾。拜登也強調,美國對臺所謂“戰略模糊”政策並沒有改變。

在26日的演講中,布林肯重申美國仍然支持“一箇中國”原則,但不打算放棄與臺灣地區建立所謂“非官方聯繫”和對臺軍售。他聲稱,美國不支持“臺獨”,但也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動。

“如果我們想與與中國打交道,降低涉臺問題的溫度很重要”,美國雪城大學教授穆雷特(Robert Murrett)支持布林肯演講中關於臺灣問題的表述,他認爲,這爲美國“保持態度強硬的同時試圖與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奠定了正確的基調”。

但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富納瓦萊(Matthew P. Funaiole)認爲,布林肯重申美國對“一箇中國”政策的承諾是意料之中的,可美國需要更清晰的對臺政策,因爲“美國政策的混亂印象並不能讓盟友和夥伴放心,而且會削弱其威懾力”。

秦剛大使在《南華早報》發表署名文章

5月26日,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在《南華早報》發表題爲《一箇中國原則是臺海和平的基石》的署名文章。

就美國所謂的對臺“戰略模糊”政策,秦剛指出,臺灣問題事關中方核心利益,沒有任何妥協退讓餘地。美方有關“戰略清晰”或“戰略模糊”的討論純粹是浪費時間。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