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基風雲

基金經理的一季報觀點關鍵詞主要有市場、行業、疫情和估值,其中,基金經理頻繁提及“經濟”(117次)、“疫情”(108次)。在2022年疫情出現反彈的局勢下,基金經理對未來市場走勢持短期謹慎觀望、長期積極樂觀的態度,更關注公司的經營質量和長期發展潛力。

近一個月滬指迎來反彈,從3000點以下的位置站上了3100點,但目前又處於橫盤震盪狀態。期間對於後市走勢的研判,公募和私募也有在不斷髮聲。

曾有媒體在2008年的4月以“3000點保衛戰打響”爲噱頭吸引了衆多讀者眼球。如今,A股是否會繼續反彈,是否處於較低估值區間,也成爲市場關注重點。

作爲主流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和一些頂流私募的操作成爲了市場的風向標,它們正在不斷地向市場宣告,當前投資A股具有一定中長期價值。同時,一些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也逐漸放開限購,一些百億和幾十億級別的私募公司也在進行着大手筆自購的行爲。

即將步入6月,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股票還會好嗎?基金還能繼續拿着嗎?

艱難的開局

歷史總是如此的相似,時隔十四年,A股市場又一次發出“保衛3000點”的呼聲。4月25日,A股的一次下跌打破了衆多投資者的預期,三大主流股指跌幅均超過5%,上證指數收報2928.51點,而滬指上一次收盤跌破3000點還發生在2020年6月30日。

“今年開年過得太難了”,一位公募基金從業人士這樣形容。A股市場在今年以來遭遇了一次猛烈下跌,滬指從3500點跌到2800點只用了一個多月時間。截至4月27日,行業板塊除了煤炭之外,幾乎“全軍覆沒”,電子板塊的跌幅排在申萬一級行業指數的首位,超過了35%,其餘板塊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4月底那段時間的急跌幅度甚至比2020年那波還要劇烈”,一位投資人士如是說。東方財富數據顯示,3月3日滬指盤中最高達到3500.29點,4月27日滬指盤中最低跌到2863.65點。

有關“保衛3000點”的呼聲近期再次在A股市場傳來,這一次與歷史有着諸多相似之處。記者梳理近14年同月的滬指表現發現,自2008年以來,除了2015年之外,每年4月份滬指的點數總是在3000點上下浮動。2008年4月23日,滬指收報3278.33點,就在前一日滬指跌破了3000點,當日在金融股的反彈帶領下,“3000點保衛戰”最終有驚無險。今年4月25日,滬指跌破了3000點,收報2928.51點,有關“保衛戰再次打響”的調侃聲音也在各大平臺傳出,但這一次的主角不再是證券、銀行爲首的金融股,率先反彈的是近兩年最火熱的新能源板塊。

而在這之前,滬指已經歷了年初以來的一輪下跌,今年第一個交易日,滬指的收盤點數還在3600點之上。對於很多投資者而言,不僅4月份的投資收益不理想,年初以來的整體投資體驗也同樣糟糕。

截至4月29日收盤,滬指回暖重新站上3000點,此後滬指一路震盪向上,但前期市場的急跌已經造成了情緒面的波動。截至5月27日收盤,滬指報3130.24點,當前滬指在3100點上下震盪,不僅投資者開始擔心未來的風險收益比,基金公司們也正時刻注意投資者的情緒,並同時穩住基金業績。

但一些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年內已經有不小虧損,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6日,有173只混合型基金和177只股票型基金年內淨值跌幅超過30%(份額分開計算),最大淨值跌幅已經接近45%。

市場下跌,基金也跟着大跌。面對公募基金開年業績不佳的現象,有投資者在社交平臺表示,早就已經習慣了基金的下跌,只要不賣出就永遠不會虧。也有投資者表示願意與市場死磕到底,只要下跌就會一直定投基金。

有公募基金經理在面對這樣一個開局不利的場面時,不僅在季報中承認了業績不佳不能“甩鍋”給市場以外的因素外,也坦誠反思和重新審視了自己多年來建立的投資框架。經過年初以來的市場大幅調整之後,投資者從過去兩年對基金的狂熱中逐漸冷靜,最明顯的便是新基金不再普遍那麼熱銷,基金經理也會重新重視市場估值是否合理。

基金經理們的反思

對於基民在內的衆多投資者而言,這段時間固然難熬,而對於基金經理同樣也是如此。

要拿什麼來拯救市場前期下跌之後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因素,比如,因爲短期恐慌導致的基金規模遭遇大額贖回,因爲不太看好未來市場走勢而暫時不買基金。作爲二級市場的主流專業投資機構,公募基金公司中有着諸多掌管上百億規模權益類基金的基金經理,他們正在面臨着較大的業績與規模的雙重壓力。

據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共有35只股票型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去年四季度末規模超過100億元的股票型基金共有44只;共有57只混合型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去年四季度末這個數字爲86只。對比來看,百億級別的“巨無霸”基金們正在減少,投資者對業績的走勢是敏感的,一旦業績不佳就會選擇“出逃”,基金經理們在季報中表現出更多的是坦誠相待,直言投資的風險和不足。

中歐基金經理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目前是混合型基金中規模最大的一隻,截至4月29日,年內淨值跌幅超過24%,一季度末規模環比減少約72億元。一季報顯示,中歐醫療健康的重倉股主要來自醫藥生物、醫療器械等板塊,基金經理葛蘭在業內也有“醫藥女神”的稱號,生物醫藥科班出身的她重倉股也大多來自這個行業。

雖然一季度醫藥板塊屬於調整較大的板塊,但內部仍然不缺少一些突出的細分領域。葛蘭在季報中也表示,選企業要以長期投資價值爲投資導向,她更看好核心創新藥、創新器械,創新產業鏈,醫療服務以及消費性醫療等方向。

“創新相關的市場還遠未觸及國內市場的天花板,海外市場也在逐步蓄力中。具體到公司層面,企業轉型創新的趨勢仍在延續,創新藥臨牀申請數量逐年創出新高。創新質量方面,近幾年整體研發管線佈局更加理性,資源向差異化方向傾斜,甚至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品種誕生。”葛蘭在季報中表示。

雖然生物醫藥具備中長期投資機會,但葛蘭也明確表示,短期市場波動難以避免。

管理規模遭遇大幅下跌的還有易方達基金經理張坤,他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一季度末規模爲552.72億元,環比減少超過120億元,一季度區間淨值漲幅爲-14.99%。一季報中,張坤錶示,與基金持有人一樣,他也對基金淨值的明顯下跌感到焦慮,他認爲“焦慮可能不僅來自於已經實現的下跌,更來自對未來繼續下跌的擔憂”,這是大腦天生的一種感知趨勢,就好比投資的股票上漲,就會釋放令人滿足的多巴胺。但大腦的有些特性是不利於投資的,張坤認爲,雖然無法改變特性,但可以坦然接受,才能保持心態平和。

“儘管短期市場面臨不少的困難,但這也爲長期投資者提供了相當有吸引力的價格。我們相信,企業每天不斷累積的自由現金流將反映到其價值的積累中,而不斷增長的企業價值終將投射到其市值增長中。”張坤在一季報中表示。

與上述二位基金經理一樣,銀華基金經理焦巍管理的銀華富裕主題在一季度也遭遇了一定幅度回撤,一季度末基金規模爲173.36億元,環比減少超50億元,一季度淨值區間漲幅爲-20.17%。

銀華富裕主題在最近三個季度的區間淨值都是下滑,焦巍在一季報中毫不避諱地說“不能再有資格將淨值表現推諉於天災和外部不確定性的影響”,作爲行業裏提出投資要聚焦南宋版圖的基金經理,焦巍的觀點和看法總是充滿了話題性,他今年首季度的投資體會充滿了反思和總結。

雖然身處困難時刻,焦巍認爲悲觀主義者往往因爲不盲目的樂觀等待而更加能夠做好充分的準備,樂觀主義者則面對超出樂觀預期的偏差而心理崩塌。他對自己的持倉做了調整和堅持。

從焦巍管理的銀華富裕主題來看,一季度末重倉股中,保留和增加了能夠直接和終端消費者對接的醫美及OTC中藥品種,減倉了創新藥的疫苗,以及 CXO 龍頭公司。焦巍意識到投資不能再集中於過去基金抱團較多的消費和醫藥賽道,他開始轉變爲以 C 端商業模式爲主,和有限能理解範圍內的B端商業模式爲輔。不過,這並不會改變他對醫藥和消費“在過去的很長時間內都是水草肥美盛產牛股的豐盛之地,此後也仍然不會改變”的看法。

焦巍還意識到,估值和邊際變化對組合大部分公司的重要性,這也讓他不再死守堅決不賣出好公司的信條,而改之爲動態平衡。

“既然身處其中難以窺其全貌和別人的底牌,不如迴歸時間的維度,在年報、季報的時點明牌翻出之後,對標的和當時的決策場景進行後手的覆盤。這樣才能秉承慎獨的心態,找出自己的失誤和致勝之處,並進行紀律性糾正。”焦巍在一季報中如是說。

國海證券研報指出,基金經理的一季報觀點關鍵詞主要有市場、行業、疫情和估值,其中,基金經理頻繁提及“經濟”(117次)、“疫情”(108次)。在2022年疫情出現反彈的局勢下,基金經理對未來市場走勢持短期謹慎觀望、長期積極樂觀的態度,更關注公司的經營質量和長期發展潛力。“製造業”(37次)和“新能源(36次)”是未來展望中提及次數最多的兩大行業類詞彙,軍工製造業和新能源行業的高成長潛力正成爲百億基金經理的共識。

來自公司層面的信心

滬指3000點的“保衛戰”在今年上半年不期而遇,市場行情不好,投資者不買單,基金公司曾一度給投資者們做“心理按摩”,各家基金公司利用媒體平臺公開對外發表對市場當前投資價值的看法,這些看法大多是樂觀或者中性的態度。

華夏基金總結了今年以來市場下跌的主要原因,包括美聯儲超預期緊縮(1月27日)、俄烏戰爭(2月24日)、上海疫情(3月28日),但三因素對市場預期最悲觀的階段正在逐步過去。

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指出,自4月26日階段性低點以來,截至5月23日,上證指數累計反彈9%,核心賽道如新能源汽車指數(+30%)、光伏指數(+37%),均已接近或觸及3月中旬本輪上海疫情爆發前的點位,基於疫情好轉、供應鏈修復帶來的盈利改善交易基本完成。而短期疫情衝擊過後,國內經濟仍面臨庫存週期高位、經濟增長放緩,疊加美國庫存高、生產能力恢復、零售回落,對出口產業形成拖累,因此仍然需要強力政策以擴大內需,也使得市場對於穩增長政策存在較高預期。雖然基本面和海外風險目前尚未出現轉機,但上海疫情已有明顯好轉,且LPR調降落地,宏觀流動性環境明顯改善,這將爲市場底部抬升提供支持。

除了積極發文穩定投資者情緒外,基金公司在實際操作中還會選擇自購。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7日,今年以來共有76家基金公司宣佈自購,這其中包括基金公司爲了提振投資者信心,自掏腰包購買的基金,也有一些“發起式”基金按照成立條件,需要公司和高管進行認購一定金額。

實際上,早在年初市場持續下跌時,就有易方達、廣發、匯添富基金等20多家基金公司自購,也有基金公司持續加碼自購,更多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每日每戶限額的限制也得到了放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知名私募公司也在今年以來進行了大手筆自購。知名私募寧泉資產在4月26日宣佈運用固有資金申購旗下基金1.1億元,完成該筆投資後,公司共計持有旗下基金約2.1億元。據瞭解,寧泉資產背後的實控人便是興全基金原總經理楊東。楊東曾在2007年市場高位時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此後他也多次寫信爲投資者提示投資風險與機會。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今年有15家規模在百億元以上的私募基金宣佈自購,自購資金規模合計超過20億元,其中,九坤投資自購金額爲3.6億元,寧波幻方量化自購金額爲3.5億元。規模在50億元至100億元,20億元至50億元,5億元至10億元區間的私募公司中,均有自購產品的行爲。

對於基金公司而言,自購不僅可以提振市場有心,還有利於自家產品的口碑營銷。“私募自購,一方面是認可當前市場已經處於底部區域,對接下來的市場行情充滿信心;另一方面通過自購這種利益捆綁的方式,可以增強投資者信心,降低投資者非理性贖回帶來的損失,提升投資者持有體驗。”私募排排網創始人李春瑜表示。

市場能否持續反彈

對於基金公司而言,眼下最重要的是根據市場走勢和多種不確定因素來迅速作出倉位調整。

據有關券商統計數據,一季度公募基金增倉銀行股,減倉電子股,而銀行股在內的金融股目前估值仍處於低位。對於投資者而言,他們最想了解的還是接下來A股究竟會是何種走勢,目前是處於築底區間還是會有明顯反彈?

招商基金認爲,展望A股未來,儘管當前政策效果不明朗且仍需時間摸底,但投資者已轉向開始正視穩增長,開始更加積極地尋找低估或錯殺的投資機會。其中,業績確定性仍然是未來市場聚焦的核心風格,市場或將從關注單一的業績確定性轉向關注業績確定性的邊際改善,其中穩增長穩需求的投資主線將會開始真正顯現。將重點關注銀行、地產、基建板塊;此外,參考歷史上“穩增長”政策週期下行業之間的接力,大消費板塊,包括食品飲料、農林牧漁以及社服板塊,有望逐步迎來較好的配置機遇。

“儘管近期市場有所反彈,但其性質主要是超跌反彈,背景是去年四季度以來A股連續大幅度下跌,絕大多數個股價格依然在歷史底部區間”,長城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向威達表示。

“我們感覺雖然短線反彈可能告一段落,但中期角度看 A股絕大部分風險基本釋放,繼續下跌的空間不大。考慮到短期反彈有獲利回吐的壓力,未來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今年政治生態又相對比較複雜,短期經濟回升有難度,外部環境也日趨嚴峻,我們認爲,未來一到兩個月A股總體還是以震盪築底反彈爲主要格局,短期內對反彈高度不宜期望過高。”向威達表示。

某位私募投資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短期來看,很難判斷是否有積極因素出現,目前更多的基金投資者還是更偏向於右側投資,但基金經理則更希望能夠提前在左側埋伏,導致目前很多基金都在面臨着大額贖回壓力。該投資人士認爲,市場底部大概率要到6月份纔會形成,當前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減少投資者的“追漲殺跌行爲”。

正所謂“熊市不言底”,某私募投資經理表示,滬指在此前跌入3000點以內之後,市場中的某些資產開始呈現出一些較好的性價比,但目前來看需要等到基本面好轉,以及宏觀經濟層面的擔憂消失,可能纔會是一個相對較好的選擇。

向威達認爲,對A股當前的點位和估值,投資者不必過度悲觀,而應該從戰略上對基本面紮實、長期景氣度向上、低估值、高股息的公司逢低佈局。結構上,繼續逢低關注穩增長相關的基建產業鏈和地產產業鏈,包括建築建材、煤炭、鋼鐵和銀行等方向;從中長期、戰略和國家安全的角度,重點關注科技、軍工、新材料等板塊以及新能源產業鏈;繼續重點關注農業農藥、化肥及醫藥股等。

記者:夏悅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