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社融信贷数据反映的是疫情冲击加剧经济需求压力,阻碍了稳增长政策发力。而随着疫情缓解,政策不断强化,直至经济修复,银行股可能具有更好的机会。

本刊特约作者刘链/文

央行发布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20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增速下滑明显。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24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4 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909亿元,同比多增816亿元。疫情反复,政策提振经济效果不足,投资和消费需求疲弱,后续政策继续加码或将激发信贷反弹扩张。

贷款需求疲弱,票据融资冲量。4月份,住户贷款减少2170 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其中,住房贷款减少605亿元;不含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减少1044亿元;经营贷款减少521亿元。一方面,房地产销售景气度不足,住房贷款需求减少,按揭贷款投放减速;另一方面,疫情反复加剧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居民经营和消费意愿,消费贷、经营贷呈负增长且同比少增。4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784亿元,同比少增1768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948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652亿元,同比减少395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5148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增加2437亿元、1961亿元。短贷负增长,中长贷缩量增长,企业贷款规模增长主要依托票据融资冲量,信贷结构进一步恶化。经济增长承压,企业经营面临多重困难,投资扩产意愿低迷,实体融资需求疲弱。

鉴于金融数据当前处于探底期,随着后续疫情管控,经济稳增长政策继续加码,宽信用转化落地,信贷有望修复实现反弹扩张。年内稳增长基调不改,宽信用带动信贷增长的确定性强,银行业绩释放动力充足。

融资需求偏弱

5月13日,央行发布2022年4月金融数据,人民币贷款项偏弱,贷款需求持续偏弱,4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9102亿元,同比少增9468亿元,主要受到人民币贷款项的拖累,具体来看,从表内融资来看,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616亿元,同比少增9224亿元,外币贷款减少760亿元。信贷增长不及预期,反映出近期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叠加要素短缺、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

4月新增政府债券3912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发行速度有所回落。3月29日,国常会对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做出部署,要求抓紧下达剩余专项债额度,2021年提前下达的额度5月底前发行完毕,2022年下达的额度9月底前发行完毕。预计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将成为拉动社融的重要因素。

从人民币贷款角度分析,居民及企业贷款需求偏弱。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454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8246亿元,其中票据融资规模同比增加5148亿元,反映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分部门来看,居民部门人民币贷款减少2170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其中,住房贷款减少605亿元,同比少增4022亿元;不含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减少1044亿元,同比少增1861亿元;经营贷款减少521亿元,同比少增1569亿元。一方面疫情爆发严重,居民收入端受到影响,消费贷款数据偏弱。另一方面,居民按揭贷款需求减少,与房地产销售数据较弱相互印证,目前多地已对地产政策边际放松,未来需关注因城施策对地产销售端的带动作用。

企业部门贷款增加5784亿元,同比少增176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94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652亿元,同比少增3953亿元。票据净融资额5148亿元,同比多增2437亿元,呈现托底冲量现象。近期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叠加要素短缺、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后续稳增长政策的实施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加快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企业部门贷款需求有望逐步恢复。

从存款端分析,疫情扰动叠加资本市场波幅较大带动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增。截至4月末,M2余额249.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环比提高0.8个百分点;M1余额63.61万亿元,同比增长5.1%,环比增长0.4个百分点,与降准及资本市场波幅较大有关。

4月新增人民币存款909亿元,同比多增8161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0.4%,增速环比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新增存款同比增加8668 亿元,企 业新增存款同比多增2346亿元,与疫情扰动叠加资本市场波幅较大有关。财政存款本月新增410亿元,同比少增5367亿元,反映出财政支出力度加大。

总体来看,4月社融数据偏弱,主要因为居民和企业贷款需求不足。未来需要关注疫情扰动因素的消退和房地产宽松政策的落地实施的效果。央行在答记者问中表示,下一阶段政策的着力点在于“稳定信贷总量、降低融资成本、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后续期待更多稳增长政策的出台。

4月社融新增9102亿元,同比少增9468亿元,增速10.2%,环比减少0.4个百分点。人民币信贷新增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增速10.9%,环比减少0.5个百分点。M2同比增加10.5%,增速环比增加0.8个百分点;M1同比增加5.1%,增速环比增加0.4个百分点。

4月社融同比大幅少增9468亿元,信贷少增8231亿元,主要归因疫情冲击,上海等地施行静态管理,导致消费、经营、生产均受到较大影响;同时一季度信贷投放力度较大,导致出现一定的透支效应。

从细项来看,居民贷款、企业一般贷款同比分别大幅少增7453亿元、3754亿元。从居民贷款来看,住房按揭贷款同比大幅少增4022亿元,一方面地产销售延续承压态势;另一方面疫情影响面签,按揭审批投放流程受阻。类似于2020年2月,居民中长贷增量同比下行83%,幅度大于销售下滑幅度(30大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滑69%)。从经营、消费类贷款均净收缩且同比少增,同样可以类比2020年2月情况(居民短贷减少4500亿元,同比多减1572亿元)。

从对公贷款来看,企业中长贷净增2652亿元,显示稳增长政策仍然在发力。一般性企业贷款同比少增和票据多增,显示在疫情扰动下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

5月上海、北京等地疫情仍在发酵,预计5月或为社融增速,当前见到了曙光。疫情管控及稳增长政策是核心变量,边际已见到积极信号。5月13日,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指出,要努力在本月中旬实现社会面清零,届时将实施有序放开、有限流动、有效管控、分类管理。

4月29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央行答记者问上,提出“加快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积极主动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宏观杠杆率会有所上升”,明确释放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的信号。5月各地房地产政策加速放松,“四限”(限购、限售、限价、限贷)放松延伸至更多二线城市,全国各地不断有放宽购房限制政策出台,稳增长举措力度有望加码。

实体贷款首现负值

安信证券认为,4月投向实体部门的贷款首次出现负值。我们定义实体贷款为:社融口径下人民币贷款扣减信贷收支表口径下的票据融资,4月新增实体部门贷款为-1532亿元,为有统计数据以来首次出现负值,表征当前融资需求比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一季度(疫情刚爆发)均要更差。

“开门红”对公项目储备释放接近尾声,新增融资意愿不足。4月新增对公短期贷款虽减少1948亿元,但略好于2021年同期,符合季节性规律;新增对公中长期贷款仅为2652亿元,同比减少3953亿元,2021年底银行储备的项目贷款在一季度集中投放,此前2月的数据已显疲态,此次数据进一步弱于季节性。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企业停工停产,即便还在继续生产的企业,可能也面临供应链不畅通导致的原材料短缺,叠加PPI仍维持在高位,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加大。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活下去,增加资本开支、扩大融资规模的意愿不足,最终银行对公信贷增长不得不依靠票据融资冲量。

4月新增住户贷款-2170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与2月类似,居民部门再度出现当月净融资额为负值的情况,居民部门呈现“缩表”迹象。从具体分项数据来看,当月新增按揭贷款、扣除按揭的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均负增长。

年初至今,大多数城市放松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并下调按揭利率,但商品房销售一直未有改善,叠加受疫情持续反复、部分居民收入下降、线下看房难度增加,居民买房的意愿和现金流均不足,并且随着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不断增大,每个月的还款额也在逐渐增大,导致4月新增住房按揭贷款为-605亿元,再度出现负值。

居民消费贷款增长取决于消费意愿与消费能力,疫情阻碍了线下交流活动,在缺乏消费场景的情况下,居民更多选择必选消费,可选消费意愿较弱;叠加部分居民收入下滑,消费贷款增长也较为乏力。

在监管层以及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的环境下,4月仍出现个人经营性贷款负增长的情况,弱于往年同期,对小微业主而言,目前的融资条件是比较宽松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或者不愿增加开支,导致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滑,拖累个人经营性贷款增长。

非信贷类的社会融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月新增社融不及预期主要是受信贷增长乏力的拖累,而扣除贷款之外的社会融资均同比保持基本稳定的态势,其中,4月新增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同比变化,延续改善的态势,显示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表外业务压降趋近平缓,同时监管层也在逐步放松地产、城投平台融资条件。4月新增企业债券、政府债券、股票融资与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或小幅改善,这或许表明在利率维持低位、政府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股票发行注册制环境下,融资条件其实并不差。信贷“塌方”,与扣除贷款之外的其他社会融资维持稳定,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表征融资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疫情影响下,企业与居民融资趋于观望或谨慎,而政府部门、类政府部门还在进行融资扩张。

M2与社融增速的背离。M2代表金融机构的负债端,社融代表金融机构的资产端,但由于两者包含的范围、派生渠道并不一致,因此并不存在对等关系。2021年8月以来,M2增速持续回升,而社融增速却呈现一波三折,并且2022年4月末,M2增速回升、社融增速明显回落,两者同样发生背离,主要有以下原因:1.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居民投资的金融产品(基金、信托、股票等)资金回流至银行体系,形成存款;2.银行拆借给非银机构的款项增加,这部分资金计入M2,却不计入社融;3.财政支出加快,政府部门存款转移至企业或居民部门,形成存款。

实体部门流动性并不差。4月末M1增速为5.1%,自2021年10月以来持续回升,M1主要构成部分是企业活期存款,一方面,银行下架高收益的结构性存款,企业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下降;另一方面,疫情冲击下,企业投资意愿低迷、持币观望,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

从政策工具来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财政进一步发力,据报道,财政部催促各地加快发债,6月底前发完大部分地方政府专项债,为后续政策实施留出空间,预计财政支出力度会明显加快;2.贷款利率预计仍将下行,监管层通过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带动降低企业融资利率,激发融资需求;3.在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下,各地预计将加快复工复产的节奏,近期上海也在推进复复市。虽然疫情仍对5月中上旬信贷增长带来压力,但随着上海疫情防控逐步转向常态化管理,融资需求也有望改善。

政策力度或继续提升

4月社融信贷数据反映的是疫情冲击加剧经济需求压力,阻碍了稳增长政策发力。市场对4月金融数据已经有一定预期,对经济和政策担忧已经显现。4-5月经济数据压力,引发经济和政策的担忧,或扰动银行投资,而随着疫情缓解,政策不断强化,直至经济修复,银行股可能带来更好的机会。

中银证券认为,结构性政策和宽信用政策仍在发力,且后续力度仍将强化。疫情冲击,加之3月冲量和4月季节性因素,信贷显著放缓。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前四个月合计同比少增1546亿元。我们仍可以看到政策在发力:票据持续高位新增5148亿元,同比多增2437亿元,1-4月同比多增1.52万亿元,企业短期贷款减少1948亿元,同比少降199亿元,1-4月同比多增1.05万亿元。冲量需求仍在,宽信用仍在发力,中小企业、结构性政策持续发力。

央行答记者问中明确:政策未来着力点第一就是“稳定信贷总量”,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明确“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同时,4月政治局会议等也针对房地产需求和融资提出放松举措、财政增加发力举措,此外,薄弱环节特别是居民端等支持力度可能强化。此外,随着存款成本下降,融资端不排除进一步引导LPR下降可能性。

疫情等阻滞政策发力,企业经营和投资需求受到影响。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652亿元,同比少增3953亿元,1-4月同比少增9153亿元,基建发力或仍有阻滞,房地产影响持续,中长期贷款也反映企业端疫情影响,3月地方国企利润总额增长转负,规上工业企业亏损数近两个月持续高位。

居民端需求受损显著,消费和经营融资需求压力凸显。居民信贷大幅下降,疫情叠加房地产压力,居民端融资需求受损显著。居民贷款下降2170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其中,住房贷款减少605亿元,同比少增4022亿元;不含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减少1044亿元,同比少增1861亿元;经营贷款减少521亿元,同比少增1569亿元。房地产销售持续走低,中长期信贷压力,有前期踪迹可循,疫情对消费和经营的压力更为凸显。

社融同比少增,信贷、票据少增,地方债、企业债贡献减弱。4月社融同比增速10.2%,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社融增量9102亿元,同比少增9468亿元。第一,社融同比少增主要来自信贷,其中,对实体人民币贷款增加3616亿元,同比少增9224亿元。第二,表外监管的影响继续消退。委托贷款减少2亿元,同比少减211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15亿元,同比少减713亿元。第三,地方债贡献阶段性减弱,新增3912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企业债新增3479亿元,绝对水平仍较高,基数较高,同比少增145亿元。

财政投放力度加大,非银存款回升。4月人民币存款新增909亿元,同比多增8161亿元。其中,财政存款增加410亿元,同比少增5367亿元,1-4月财政存款合计增加3836亿元,考虑2022年以来央行上缴8000亿元,财政实际投放力度仍较大,远超过去年前四个月。4月居民存款减少7032亿元,居民存款同比少降8668亿元,企业存款少降2346亿元,存款积极M2/M1同比增速提升。居民存款减少和非银存款的增加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非银存款新增6716亿元,同比多增1448亿元,2022年非银存款首次同比多增。

东海证券分析认为,4月份新增社融显著低于预期,创阶段性极值。3月底以来,上海等多地疫情持续升级,我们对4月数据的心理预期也随着时间推移逐步降低,但实际数据仍然比我们已经降低的心理预期更低。4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数据创出阶段性极值。如果把一年各月分为社融的大、中、小月三个等级,那4月是一个传统的中等月份,本次4月数据甚至低于最小月2月,几乎成为我们观察的近三年各月新增社融之最小值。4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仅9102亿元,仅小幅高于2020年2月,而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仅3616亿元,低于2020年2月成为近年来最低。虽然新增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同比少减,以及股票融资与政府债券同比多增,但相对于人民币贷款的少增仍显得微不足道,与人民币贷款可比性较强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以及企业债券同比亦少增。

本次疫情影响的地域特征能很大程度上解释4月份社融数据受冲击大于武汉疫情时期这一事实。4月,深圳、广州疫情防控仍在收尾阶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对疫情前仍受到较多限制;上海疫情处于爆发阶段,社会面管控非常严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很大影响;北京4月下旬开始出现小范围疫情持续至今,企业生产经营也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几座城市为代表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重量级经济圈生产经营均受到不同程度溢出的影响。从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来看,2021年,江浙沪、京津冀、广东三个区域社融规模增量占全国省份总和的28%、10%、13%,合计占比超过50%,因此,这三个地区同时受到影响意味着超过50%的社融或多或少受到负面影响。

房地产市场惯性下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低迷对解释4月社融极值同样重要。2020年2月,武汉疫情爆发,当时全国范围内的疫情管控要严于当前上海疫情造成的全国范围内的社会面管控,何况2月存在春节这一季节性因素、相对4月是一个小月,因此,我们认为,疫情因素并不能单一地被用以解释4月数据弱于2020年2月数据的事实。实际上,至少当下房地产市场的惯性下滑以及已于一季度显露出来的实体经济需求不足这两个因素对解释4月社融极值同样重要。4月依旧低迷的房地产融资和销售数据以及已于一季度企业贷款增量暴露的结构性问题可以佐证这一点。

尽管房地产宽松政策在逐步加码,但4月政策效果尚不明显,房地产贷款同比大幅少增拖累社融。房地产融资方面,根据中指研究对样本企业的统计,2022年4月房地产融资同环比均减少,信用债、信托融资、ABS等可观测数据环比均下降,三者合计环比下降13.8%,同比则大幅下降48.6%,这些融资对房地产银行贷款融资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预计4月份房地产银行贷款增量仍然较弱。拿地数据也可以侧面印证我们对4月房地产银行贷款融资数据较弱的判断,据中指研究对TOP50样本开发商统计,4月拿地金额同比下降59%。销售方面,4月TOP100开发商销售额同比继续大幅下降(降幅58%),与4月居民住房贷款同比大幅少增(同比少增4022亿元,环比则出现年内的第二次下降)相互印证。

非金融企业融资需求不足进一步体现。非金融企业融资需求不足的问题已经在一季度的社融数据中暴露,1、3月份,社融增量数据虽然乐观,但主要是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同比明显多增所致,中长期贷款同比仅维持当量,2月社融增量数据则较弱,其中,中长期贷款则明显少增。4月,在疫情冲击下,企业贷款需求脆弱性暴露,单月同比由多增转为少增,短期贷款冲力不再,市场抱有期待的中长期贷款同比也明显下降(同比少增近4000亿元),只有票据融资依然保持同比多增的势头(同比多增约2400亿元)。

社融增速与M2增速背离,反映资产端堵点较多。与社融增速走低(社融存量增速下行0.4个百分点至10.2%,人民币贷款增速下行0.6个百分点至10.7%)形成鲜明对比,4月份M2增速则明显提升(环比提升0.8个百分点至10.5%),M1增速也有小幅提升(环比提升0.4个百分点至5.1%)。4月M2增速的提升一方面是由于2021年同期基数为阶段性低点;另一方面或是由于财政靠前发力(本月财政性存款同比大幅少增)、财政存款对企业和居民部门存款的分流效果明显低于去年。考虑到低迷的社融增量,料4月贷款派生存款对M2的贡献偏弱。社融增速与M2增速的背离反映出当前资金供给与融资需求存不对称,说明当前资金相对充裕,但资产投放出现了较多的堵点,与前文所述融资需求不足及投放节奏受到影响相互印证。

社融数据明显改善最早或出现在5月之后。上海疫情爆发以来,各类积极政策不断加码,货币政策依然保持以我为主的定力保持相对宽松,越来越多的城市为限购政策松绑,财政政策加快发力。政策发挥效果仍需要一定时间,5月金融数据或仍面临压力。5月已经过半,目前生产经营所受的负面影响依然很大,社融数据的明显改善或最早出现5月之后。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