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對“僞金交所”不能養癰成患,若任其野蠻生長,一旦聚少成多、集中“爆雷”,將嚴重危害金融市場秩序,必須警惕重視。要強化源頭治理,嚴把入口關,加大力度清理整頓從事不合規金融業務的“僞金交所”。投資者也需多加小心,擦亮雙眼,不爲虛幻的暴利所誘惑。

產品經過某“登記結算服務公司”或“資產備案服務中心”登記備案,年化收益最高可達10%以上……如此充滿誘惑力的投資產品,買不買?

這類看似資質合法、回報誘人的投資產品,其實由“僞金交所”備案發行,早已觸及監管紅線。近日,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召開工作會議,部署推進“僞金交所”專項整治工作,提出要妥善處置存量風險,防止新增風險。

在瞭解什麼是“僞金交所”之前,先來說說真金交所。金交所全稱爲“金融資產交易所”或“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是由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或省政府審批通過,進行金融資產掛牌、備案、交易等服務的平臺,其設立初衷是爲國有資產、非標資產的處置和轉讓提供渠道,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弄清了真的,假的也就不難理解。“僞金交所”就是指未經國家有關部門依法許可,卻打着“金交所”旗號變相從事金融資產登記、備案、結算等業務的一類公司。據有關機構統計,全國一度有上百家“僞金交所”。

明明是未經政府審批的“冒牌貨”,爲何能堂而皇之活躍於市場之中?一來是因爲市場有融資需求。近幾年,爲進一步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我國監管部門加強對金交所的清理整頓,明確禁止金交所爲房地產企業、城投公司等提供融資,金交所業務規模大幅壓降,風險明顯收斂。嚴管之下,部分違規、非法財富管理機構或實體企業轉而將一些“資產登記備案”公司作爲融資通道,向社會公開發行所謂經過備案的理財產品,一個個“僞金交所”應需而生。

二來“僞金交所”具有較強欺騙性。這類公司名稱雖然各異,但大多都帶有“資產”“交易”“登記”“備案”等看上去官方意味較濃的字眼,業務模式與真金交所類似,別說普通投資者,不少專業人士一時之間也難辨真假。並且,通過“僞金交所”掛牌備案發行的理財產品,往往以高息爲誘餌,在營銷人員精心設計的話術下,不具辨識能力的投資者很容易被哄騙,甚至掏空積蓄買入此類風險難測的不合規產品。

揭開“僞金交所”包裝花哨的外衣,背後問題重重。有的註冊地址異常、實繳資本極低,實際爲空殼公司,提供的“登記備案”並未進行任何實質性審查;有的備案發行的投資產品,底層資產不清,投資者購買後很難掌握資金去向和用途,一旦發行方出現資金斷裂,則面臨血本無歸的慘境。

對“僞金交所”不能養癰成患。“僞金交所”本身並不具備正規金融服務資質,卻從事着金融產品的備案、登記等業務,幫助發行方進行融資,吸收大量社會公衆資金參與其中,涉嫌非法經營和非法集資。如果任其野蠻生長,一旦聚少成多、集中“爆雷”,將嚴重危害金融市場秩序,必須予以警惕重視。

整治的關鍵在於“降舊防新”。各地監管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僞金交所”的違法性和危害性,一方面,強化源頭治理,嚴把入口關,不以任何形式審批設立或變相設立“僞金交所”;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清理整頓從事不合規金融業務的“僞金交所”,一旦發現風險苗頭,即採取措施“打早打小”,將相關違法活動扼殺在萌芽狀態,避免更多人深陷其中。

投資者也需多加小心,擦亮雙眼,對投資產品的備案方、發行方身份等仔細覈查,警惕“僞交易場所”騙局,不爲虛幻的暴利所誘惑。即便是遇到真的金交所,也應重點關注投資標的質量,不能因爲交易平臺背景的真實而忽略產品本身的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