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 在當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求進?5月28日,在新京智庫春季峯會2022“經濟之策:大內需 新消費——統一大市場,消費新變局”主題論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北大滙豐商學院創院院長海聞,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分別發表主旨演講,圍繞“穩增長”“促消費”“建設統一大市場”等帶來各自觀點。

經濟穩定、恢復信心尤爲重要

5月2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重要講話。李克強說,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把穩增長放在更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保護經濟韌性,努力確保二季度經濟合理增長和失業率儘快下降,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在論壇上,多位嘉賓談到,在當前內部經濟發展、疫情及外部形勢變化的情況下,經濟穩定、恢復信心都非常重要。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表示,首先要從政策、法律規則的層面建立恢復經濟的預期和信心。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控制好疫情,同時,要想辦法保證供應鏈的完整,要保障民生、穩就業。“受疫情影響,一些地區的小微企業碰到了很大困難,短期來看,要從制度政策層面紓解他們的困難,解決他們的眼前問題,讓他們能夠生存下去。”從長期來看,吳曉求認爲,還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深化市場經濟體制。堅定地推進市場化改革,實際上就是讓所有的市場主體都有積極性、創造性。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認爲,實現經濟增長需要從生產要素的積累和全要素生產率兩個角度來考慮。尤其要提高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和地區之間的配置效率。特別是勞動力、土地和人口等生產要素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實現一體化的配置。“勞動力在不同地區之間、在農村和城鄉之間實現自由流動,有助於各個地方實現產業的合理集聚和分工,這樣就會形成有的地方可大量集聚製造業和服務業引領國家現代化發展,有的地方承載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功能等。”

推動“供給側”改革發展,關注消費轉型 

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北大滙豐商學院創院院長海聞在主旨演講中指出,拉動GDP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和淨出口。在這“三駕馬車”中,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和根本目的。GDP的增長是爲了讓人民有更多的收入,人民收入的增長是爲了能夠更多地消費,改善生活質量,從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當代經濟中,消費尤其重要。“新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正像十九大報告裏面提出來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現實中供給方面不足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投資和生產主要是圍繞消費進行的,只有滿足消費的投資纔是有效的。”

海聞指出,促進消費,首先要關注“未富人羣“,要保證他們的收入和就業穩定。對於中等以上收入人羣,促進這部分人羣消費就要通過市場機制來了解他們的消費需求,使得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他們的需要。建立充分的公平競爭市場、推動“供給側”的改革和發展、進一步開放,都是促進消費的重要措施。

當消費從“節儉原則”向“快樂原則”轉變,當網紅、文創成爲新的商業模式,商家、企業應該做出哪些轉變?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指出,商業模式轉型、產業轉型的根本是人們消費原則的轉型,當人們越來越多的願意爲文創、體驗感、休閒文化買單時,企業要加大在科技研發、打造獨特競爭力方面的持續投入,實體商業也要從零售爲主變成休閒、文化、體驗、娛樂爲主。尤其是實體商業,要想根本轉型,就要從過去的賣商品爲主,轉型爲賣生活方式、爲消費者整合生活方式。“商業競爭的根本也從過去的商品品牌競爭、提升坪效,變成追求更多體驗的競爭。”

在主旨演講中,多位嘉賓提到了營商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吳曉求表示,各地要營造有利於企業發展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好,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纔會去。從當年的深圳,到現在的海南自貿港,都能體現出營商環境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海聞認爲,促進消費不僅僅是需求方的問題,還有供給方的問題。生產者必須提供人們願意消費的產品,“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充分和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這個市場的營商環境要好,企業能夠通過這個市場發現大家需要什麼樣的產品消費。同時,通過利潤的動力和競爭的壓力,讓企業積極地關注市場,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一個充分的積極競爭的市場,包括營商環境的改善,不同體制企業的公平競爭。這是生產者能夠準確瞭解消費需求,從而促進消費的重要機制。”

建設統一大市場,推動經濟平衡發展

4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佈,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升到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統一大市場所提及的大市場具有體量巨大、消費旺盛、需求多樣的特點,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定海神針”。“中國建立統一大市場是中國和世界共贏。”

“這個大市場是全球主義戰勝冷戰思維,有利於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當前,全球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及大小國之間差距較明顯,生活水平比較拉開的情況下,有利於我們彌補這種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這個市場中,共同遵守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以規則爲基礎的多邊體制原則,一切都以經濟發展爲基礎,對全球而言都有好處。”

魏建國同時認爲,統一大市場的市場不僅是創新交流的大平臺,也是資本、信息、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交流的平臺,全生產要素在這個大“碼頭”實行最佳配置,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這個統一的大市場像吸鐵石一樣,可以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生產要素在這個地方進行最佳的配置。”

吳曉求認爲,統一大市場重要的目標是要消除市場的分割和壟斷,無論是分割還是壟斷,都拖慢了經濟效率。強調統一大市場實際上是反對壟斷,提高效率,讓經濟競爭更具有公平性,這樣能夠使綜合經濟有更高的效率,能夠促進經濟要素合理自由的流動。

當今,保護知識產權、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全面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效能與成果轉化都顯得尤爲重要,賴陽認爲,統一大市場對於全國統一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防假貨體系、食品安全衛生保護體系,以及出現糾紛之後統一的判罰標準、企業跨地域投資、資源流動、准入門檻都是一個有力的支持,經濟發展也會在統一大市場推動下更加平衡。

統一大市場需市場和政府功能協調配合

“我們提統一大市場,絕不意味着否定市場差異性。”吳曉求特別強調。他表示,不要以爲統一大市場就意味是“用計劃經濟的理念手段來走今天的路”,“統一大市場不是‘計劃經濟’,而是推動市場更有效率,同時尊重市場的差異性。”

在構建統一大市場的過程中,陸銘認爲,要更好地發揮市場功能和政府功能之間的協調和配合。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地發揮價格機制對於生產要素配置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對於跨界的公共基礎設施如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需要政府進行全國範圍內的協調建設。此外,全國要有統一的市場監管標準,行業進入的負面清單等,這樣才能夠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

陸銘還特別提出,當前存在擔心統一大市場不利於區域平衡、片面強調人口和經濟集聚成本、忽視國內移民的積極性三大觀念障礙。他認爲,目前我國人口在逐漸集中,並正向經濟集中的趨勢靠攏,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均GDP差距在逐漸縮小,中國正在走一條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的道路。同時,技術的進步和管理的改進,人口集聚所帶來的污染和環境等問題也在不斷克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