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崎

近期,一項貿易數據把深圳和越南放在了一起。其結論是,2022年一季度,越南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均超過深圳。

據深圳市近期公佈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市進出口總額7404.8億元,同比下降2.8%。而越南一季度貨物貿易總額爲1767.5億美元。

如果僅僅只是將越南一個國家與深圳一個城市的進出口數值相比,意義或許並不大,這背後有着疫情防控帶來的短期擾動因素,何況越南、深圳的進出口貿易有着巨大的結構差異。真正引發思考的是,越南是否正在挑戰中國有着“世界工廠”之稱的全球製造業中心和產業鏈中心的地位?

無論是在中國或者國際的很多研究者看來,答案都是否定的。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當前越南製造業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位置,越南製造業還有一段路要走,永遠不會取代中國成爲世界工廠。長期看,深圳製造業的多個優勢仍在。在疫情過後,深圳會恢復過來。

最新數據印證了這一觀點:深圳港4月份進出口吞吐量爲255.73萬標箱,同比增長14.5%;1月至5月中旬,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國際及地區貨運航班進出港同比增長38.0%,進出口貨量同比增長22.4%……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產業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丁可在5月26日的一場線上論壇活動中指出,中國不僅是超大規模市場,更有着非常齊全的工業門類,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地位是很難替代的。

深圳的水平和耐力一直都在,未來會跑得更快!

近期,隨着東盟國家放寬入境限制,開始復工復產,東南亞進出口市場一片火熱,其中以越南表現最爲亮眼。一季度,越南GDP總量921.75億美元,實際增速5.03%。累計進出口總額達1767.5億美元,同比增長14.3%,其中,出口額爲891億美元,同比增長13.4%。

世界銀行最近發佈的越南宏觀監測報告顯示,由於出口導向型製造業和復甦的服務業的強勁表現,越南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得到鞏固。

而中國的供應鏈則受到了局部地區疫情的階段性擾動。這也導致了,在服裝、傢俱等領域,以越南爲代表的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出口形成了一定的替代。

但評判地方的經濟發展,不能僅侷限於看短期一個階段內的表現,而是要拉長時間尺度去看。

中信證券聯席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近期的撰文分析中指出,從微觀層面來看,包括中小企業訂單外流、部分紡織服裝企業面臨毀單等現象,放大了市場對於中國出口替代的擔憂。短期內,由於國內供應鏈在整個二季度仍將處於逐步修復狀態,預計中國出口同比或呈現“先低後高”的態勢。其中4月出口預計較3月同比將有所下降,並使得當月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的貢獻進一步回落。

但拉長時間維度來看,隨着國內穩外貿、穩外資的政策逐步形成合力,以及局部地區疫情緩和供應鏈逐步修復,中國出口增速或重回一定水平,並繼續爲GDP增長作出貢獻。

以深圳的情況來看,今年4月以來,隨着疫情好轉,深圳外貿進出口出現了明顯好轉,海運貨物吞吐量明顯增長。深圳海關數據顯示,4月鹽田港貨物進出口吞吐量爲125萬標箱,同比去年同期增長9.7%,較一季度月均水平增長26%。整個深圳海港4月貨物進出口吞吐量爲255.73萬標箱,同比去年同期增長15%,環比增長18%。

1月至5月中旬,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國際及地區貨運航班進出港8262架次,同比增長38.0%,進出口貨量共計28.8萬噸,同比增長22.4%,以粵港澳大灣區爲中心的貿易圈向東南亞、歐美、中東等區域不斷拓展。

魏建國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形象地指出,打個比方,深圳和越南,就像兩個進行長跑比賽的人,現在深圳暫時落後了,但現在還未到終點,還不是下結論的時候。深圳的水平和耐力一直都在,相信深圳未來緩過來之後會跑得更快。

中國仍然是吸引外商投資的一塊樂土

明明還指出,實際上,“東盟出口高增”這一現象並非最近的“新鮮事”。

2020年,在疫情反覆干擾之下,東盟的出口曾經歷兩輪修復。於此期間,東盟與中國在以紡織服裝爲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領域就出現了較強的出口替代效應。進一步分析東盟主要成員國的出口結構,我們可以發現東盟的出口替代效應更多體現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在部分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領域內表現明不明顯。

不可否認的是,在一些領域,以越南爲代表的東南亞國家,對中國部分產品的出口市場形成替代。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等聯合發佈的《2021年版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越南》顯示,越南主要工業產品有計算機、手機、機械設備、汽車、紡織服裝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製造業的轉移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將高端製造留在本國,相對低階製造外移是經濟體發展到成熟階段後的大趨勢。中國轉移的往往並不是某個整體產業,而是在產業鏈條上仍然以中國爲主,並且核心流程在不斷優化提升,基礎、末端鏈條上的環節,諸如組裝環節則外溢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國可以更好地發揮“鏈主”企業的作用,帶動和幫助周邊國家的產業升級。

另一方面,全球正在形成新的經貿格局,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成本不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而區域化、近岸化、本土化、短鏈化等趨勢日趨明顯。

回顧歷史來看,本世紀初,日本曾提出“中國+1”戰略,即轉移部分產業鏈到第三國。國際貿易摩擦以及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下,西方市場試圖降低對單一市場供應鏈的依賴,並與更多國家開展貿易往來。跨國公司保留部分生產於中國境內供給當地市場,同時將部分產能轉移其他地區,例如東盟。這更不是“去中國化”,恰恰相反,中國的地位仍然不可或缺,難以替代。

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在其2020年出版的著作《溢出》中指出,製造業向越南的所謂“轉移”,實際上是中國供應鏈的“溢出”,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一事實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

施展在書中寫道,在越南和珠三角的調研告訴我們,從中國向越南轉移的,並不是某些行業中的整個產業,而是該產業生產流程中的某些特定環節,主要是對供應鏈需求較低、人工成本佔比較高的環節,通常是最終的組裝環節。其他環節很難轉移出去,仍然留在中國的供應鏈網絡中。

也正是因此,中國仍然是吸引外商投資的一塊樂土。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全國新增合同外資1億美元以上大項目185個,相當於平均每天有1.5個外資大項目落地。1至4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786.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5%。這是在去年高基數基礎上實現的兩位數增長。

應對內外部挑戰,深圳仍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2021年,深圳市進出口3.54萬億元,同比增長16.2%,其中出口1.92萬億元,增長13.5%,出口規模連續第29年居內地外貿城市首位。

在《中國海關》雜誌發佈的“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榜單中,深圳已連續14年蟬聯榜首。該榜單不僅僅關注外貿規模,評選標準包括城市外貿水平競爭力、結構競爭力、效益競爭力、發展競爭力和潛力競爭力等。

儘管一季度深圳的外貿遭遇了一定的挑戰,但深圳無疑仍然有着諸多無可比擬的優勢。

最首要一點,從昔日的“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再到模仿創新,再到成爲如今的科創高地,深圳早已演進形成了獨特的、發達的、高度細分化的、極複雜的網絡化分工體系,構成了產業鏈協同分工效應,更構築了競爭壁壘,難以在短期內被複制,尤其是深圳早已成爲了全球最發達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之一,擁有完整的汽車電子產業鏈,坐擁比亞迪、華爲、騰訊等龍頭企業。

相比之下,越南製造業尚還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位置。越南製造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電器加工、製鞋、箱包製造等,從貿易結構看,越南出口的產品以紡織品等爲主。

第二,深圳擁有一個龐大的高水平技術人才羣體,這個羣體不僅包括工程師、研發人員,也包括各類技術工人等。2021年末,深圳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到216.63萬人,比上年增長9.4%,其中具有中級技術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61.70萬人,增長7.1%。

越南當地媒體今年3月報道,越南勞動力正在從傳統農業領域向生產和服務領域轉移,但技術人才供給仍然面臨不少困難,技術工藝和銀行等領域高技能人才缺口較大。目前,越南每年有超過7萬名信息技術人才缺口。

最後,深圳擁有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優異營商環境。深圳一方面既在扮演“服務者”的角色,爲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另一方面也在扮演“開拓者”的角色,制度創新走在全國前列,立法機構和政府部門緊跟產業發展步伐,能敏銳地觀察到新經濟帶來的新需求,爲創新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魏建國認爲,在短期之內,由於疫情防控的原因,深圳的優勢無法發揮出來,可能有些訂單流失了,但長期內不會。我們不能因爲一些短期的現象否定深圳的根本優勢。深圳製造業的優勢仍在,相信在疫情過後,深圳的經濟、進出口會恢復過來。當前越南製造業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位置,越南製造業還有一段路要走,永遠不會取代中國成爲世界工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