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市场变化无常。年初基金发行遇冷,投资者避险情绪明显,新发行的债券型低风险基金成为投资者首选。而在2021年初市场高点时,偏股基金则受到基金公司热捧,现如今这些老基金大多遭遇巨额亏损。

风云变幻之下,新基金往往最先觉醒,债券基金成为市场主流。5月27日晚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末,我国基金总数量达到了9761只,相比3月份增加了92只。其中,债券基金总数量到达了1910只,超过了股票基金的1873只。此外,债券基金4月份新增数量为29只,大大超过股票基金的18只。

值得注意的是,次新基金业绩同样出色,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回报率不仅超过同类老基金近18个百分点,还跑赢同期沪深指数近16个百分点。

对于以上现象,琢磨金融研究院院长姚杨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新基金由于本身有一定期限的建仓期,基金经理可以根据产品合同、市场走势及自身判断来灵活判断建仓时机。而且即使市场持续下跌,因为次新基金的仓位一般而言要低于老基金,其产品净值下跌幅度相对也会较小一些。

不过姚杨也提醒:“投资者要理性的辩证看待,无论是投资新基金还是老基金产品,总体而言可以在市场狂热时冷静,在市场冰冻时乐观。”

次新基金跑赢同类老基金

近期,公募基金有回暖现象。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公募基金市场数据,4月份公募基金规模增至25.5万亿,投资者增持了8200亿份货基。仅在4月份,新成立的公募基金就增加了92只。

次新基金不仅在数量上有所提高,在业绩上也超过同类老基金。

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来计算,截至5月28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168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股票型FOF基金,份额合并计算)成立以来平均回报为-2.23%,比主动权益类老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的-20.915%高了18.69个百分点。沪深指数年初至今涨跌幅为-19.01%,次新基金回报同样跑赢其16.78个百分点。

对此,姚杨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中国A股资本市场在过去的2019、2020和2021年均取得了总体不错的表现,上证综合指数连续三年收红,给较早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带来了不错的回报。但2022年以来,由于美联储缩表、俄乌冲突和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叠加扰动,包括A股在内的资本市场普遍迎来调整。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收盘,上证综指年内下跌14.2%,沪深300下跌19.18%,创业板指更是大跌30.14%,受此影响,中证偏股基金指数也下挫高达21.61%。

在此背景下,对于权益型产品而言,若是前期已在正常运作的老基金,其所持有的权益仓位将不可避免的遭遇市场波动所带来的净值影响。

“相比之下,新基金由于本身有一定期限的建仓期,从募集成立到减仓完毕有以月度为单位的建仓周期,基金经理可以根据产品合同、市场走势及自身判断来灵活判断建仓时机。往往在市场下跌或调整过程中,有可能以更加优惠的价格吸纳到更加便宜的筹码,对产品净值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即使市场持续下跌,因为次新基金的仓位一般而言要低于老基金,其产品净值下跌幅度相对也会较小一些。”姚杨表示。

对于次新基金表现明显好于同类老基金的原因,排排网旗下融智投资基金经理胡泊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主要是因为次新基金初期成立的时间包括建仓时间,都比同类老基金有明显差异。

他表示:“从今年行情表现来看,前四个月基本处于回调状态,因此仓位越轻、建仓越晚的基金业绩表现反而会越好。老基金今年行情一开始就始终处于一个满仓的状态,而次新基金今年来正处于建仓或者成立的过程中,次新基金往往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才逐步完成建仓,所以次新基金的回调幅度是小于老基金的。”

不过姚杨也提醒投资者要冷静的看待新基金产品的建仓期,次新产品不一定业绩好过老基金产品。因为建仓期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市场持续大幅上涨,新基金因为没有原始仓位积累,建仓期也可能面临踏空的风险,涨幅或反弹跑输老基金。

在市场冰冻时保持乐观

当前,市场底是否已出现,持续观望还是主动抄底,成为围绕在基民们心头上的最大疑问。

近日,博道基金董事长莫泰山、正心谷董事长林利军、朱雀基金总经理梁跃军等多位资管老将纷纷发声,认为当前A股市场已处于底部区间。基金经理们也大多持此态度,多家次新基金开始积极建仓。

老基金靠谱还是次新基金稳健?建泓时代投资总监赵媛媛为《华夏时报》记者给出了答案:“站在目前市场已经筑底的时点,我认为新基金可能反而因为仓位不高而不具优势,建议投资者选择相对收益型老基金,或净值较高仓位不受风控约束的绝对收益型老基金。”

展望后市,赵媛媛认为,在疫情管控放松的假设下,看好可选消费板块如汽车产业链、线下消费、奢侈品;在美联储加息预期缓解的假设下,看好食品饮料或新能源。

中欧基金百亿级基金经理刘伟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合理地期待后续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政策也很可能再次加码,出现降息降准等动作。

展望下半年,刘伟伟依旧很乐观。他研判:“由于战争和疫情,经济面临的压力加大,政策放松的力度可能也会进一步加大,以刺激整体流动性。下半年整体的经济水平可能会呈现出一个逐月甚至是逐季度抬升的状态。而各个行业的优秀成长性公司在上半年的大跌后,其估值已经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这也许是一个逢低布局的好时机。”

和赵媛媛一样,刘伟伟同样看好新能源板块。针对新能源板块的未来形势,他认为“好的行业格局必定是量价齐升”。

首先从量的角度,去年由于马来西亚的疫情管控,汽车芯片产量紧缺,导致市场对新能源车产量心存担忧。“但可以肯定的是,整车企业会优先保障新能源车的芯片供应,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就是通过新能源车的新产品来占领市场,所以芯片产量对于新能源车产业而言并不产生制约。”刘伟伟表示。

再从价的角度看,去年四季度,上游原材料如碳酸锂、钴、镍等都迎来了一轮涨价,至今碳酸锂的价格几乎有近10倍的涨幅,这表明行业的需求是超预期的。但是根据过去的几次涨价后的数据看,新能源车的销量依旧不错,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以及新能源车的产品力都比预想中强。再看六氟磷酸锂、VC、钴镍等原材料的扩产进度相对更快,其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较好地缓解了电池成本上升。

“因此,我们预期这些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在下半年的需求回升后会出现上涨,逼近一个顶部位置,随后电池成本会进入一个持续下降的通道。从行业发展的中长期逻辑来看,这都是有利因素。”刘伟伟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