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專家:當前情況不一樣,建議儘快直接向居民發放生活補貼

當下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提振消費顯得尤爲重要。今年以來,圍繞“直接給老百姓發錢”的話題,不少經濟學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該不該發”、“能不能發”、“怎麼發”以及“各地發放金額是否應該一致”等問題上,不少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6月8日晚間,北大國發院舉辦第61期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在會上,北大國發院教授、教育部-北大人力資本與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豔,就“提振消費的短期與長期考量”爲主題,發表了演講。

沈豔表示,基建雖然可以拉動需求,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建議儘快向百姓發放直接補貼。如果要發放,她建議由中央統籌、地方各盡所能,儘量對不同家庭一視同仁。如果要有所傾斜的話,也應該優先照顧低收入家庭等弱勢羣體。 

她建議,發放補貼時應該針對民生關鍵行業,尤其是基本生活品領域。同時發揮現金的撬動作用,採用現金+消費券的形式發放,這一過程中要加大信息透明和監督力度。在“錢從哪裏來”的問題上,沈豔認爲,資金可以從多個渠道籌集,特別是可以考慮發行抗疫特別國債。 

當前情況不同以往,專家建議:儘快向居民發放直接生活補貼

沈豔表示,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保經濟主體一直是我們的政策重點。就過往來看,我們在穩經濟、保民生方面成績斐然。但是當下我們遇到的困難是消費不振,這會導致經濟難以反彈。其中比較明顯的一個原因是疫情反覆,它不僅影響經濟活動,更影響消費者預期。

從時間上來看,疫情已經進入了第三年,不少家庭現在獲得收入的能力在下降。一些家庭即便有儲蓄,也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從結構來看,低收入家庭現在生活尤爲困難,他們很可能容易陷入再次返貧的狀況當中。

沈豔表示,“我們建議儘快直接向居民發放生活補貼。這個補貼可以考慮每個人現金500元+消費券500元的結構。”她解釋道,自2022年3月以來消費出現了四個特徵:一是下滑程度深;二是線上線下共振,同時下跌;三是地域廣;四是牽扯的行業多。“消費不足這個矛盾是相當突出的。”

沈豔指出,當經濟出現下行的時候,傳統手段是增加基建的財政投資。但是當前情況不同以往:現在是新冠疫情導致經濟活動減少甚至停頓,所以即便做了這些投資,也沒法很快讓經濟活動活躍起來。

另外一方面,政府的投資支出當然可以增加總需求,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投資到消費的整個傳導鏈條非常長,而且短期之內觸達面是比較有限的。如果老百姓口袋裏面已經沒有錢了,下個月就不知道怎麼生存了。很長期的投資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有政策空間,有樂觀前景:中國消費券發放效果可以高於國外

直接發放補貼給老百姓,我們有沒有政策空間呢?

沈豔認爲,中國是有的。

美國在疫情早期,進行了多次現金補貼。好的一方面是消費需求上去了,但是代價是商品價格大幅上升,通貨膨脹嚴重。我們國家到目前爲止是“保企業”來保民生,在控制疫情的過程中,我們的企業狀況還好,問題在於疫情對居民收入影響很大,所以現在消費需求不振。

由於消費需求不振,價格處於較低水平。所以我們現在有這樣一個空間:通過發放直接補貼來提振消費,同時不至於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導致通貨膨脹。

在沈豔看來,發放直接補助,也符合我們國家現在財政政策重點從投資轉向民生的大方向。而且在消費券發放方面,國內外都是有經驗的,不管是內地還是香港特區,都積累了一些經驗。就香港的情況而言,測算結果顯示:100元可以拉動整個消費109元,主要體現在非耐用品的消費上。

沈豔表示,就內地而言,有評估研究發現,中國消費券發放的效果可以高於國外,北大很多研究團隊也得到相似的結論。在第三產業佔比比較高的地方,消費券顯著增加了交易活躍程度,而且對低收入人羣增加消費,可以有明顯的提振作用。

可以考慮發行抗疫特別國債

沈豔表示:“最後的關鍵點是怎麼發。”圍繞這一問題,她提出了四點建議:

其一是建議中央統籌、地方各盡所能。沈豔表示,過去是地方政府自主去發,而她們建議,後面可以由中央統籌。因爲過去的經驗發現,有財力的地方,發放補貼確實提振了消費;但是對於一些比較困難的地區,他們沒有財力發,這就陷入了惡性循環。

因此建議儘量對各地區不同收入的家庭要一視同仁。“如果我們真的要有傾斜的話,應該是中央統籌,讓我們對更困難的地區、更困難的家庭,儘可能地去優先發放、加大發放的力度。”

第二個建議是同時發消費券和現金,同香港模式類似。疫情進入第三年,要想刺激消費,基礎是大家口袋裏要有錢才能刺激消費。因此在儲蓄大量消耗的情境下,儘可能考慮發放現金,起到撬動作用。

直接生活補貼針對什麼行業發放呢?沈豔團隊建議,還是要針對民生關鍵行業,特別是基本生活品領域,讓大家起碼能夠保證最基本的生產生活狀態,所以可以考慮小額、有效期短、使用靈活的發放方式,而且可以考慮跟現有的數字平臺合作,減少發行成本。另外,也可以考慮與數字錢包掛鉤。

沈豔表示,在具體使用環節當中,可以對現金髮放和消費券使用做一定的捆綁,最大程度地把現金在一定時間內轉化成消費,儘可能地去提振消費。如果沒有數字技術怎麼辦?有的人沒有數字能力(不擅長使用數字軟件)怎麼辦?她表示,可以考慮藉助社保個人賬戶體系。數據顯示,2021年底全國持有社保卡的人數已經達到了95%,所以即便是在中國的貧困地區,我們也有發放措施。

最後一個問題是,發錢,錢從哪裏來?

沈豔建議,資金可以從多個渠道籌集,特別是可以考慮發行抗疫特別國債。

沈豔表示,我國2020年年末中央的國債是20.9萬億,地方是25.7萬億。即便我們考慮各種各樣的隱形債務,把這些都加進來,我們國家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目前在全球也是處在低位的,我們是存在發債空間的;如果考慮到赤字,中國赤字率現在也是相對比較低的,同樣也是有空間的。

此外目前大量基建項目,可能因爲疫情延遲,那麼也可以考慮先調撥資金用來發放居民補貼,將來可以再把這部分投資資產安排到下一個財政年度。只要消費能夠提振起來,那麼其他事情就更好辦了。

沈豔表示:“最後還有一點就是信息透明,加大監督,能夠讓我們要發放的現金,儘快地、儘可能公平地、全面地發到老百姓手中。”

(發言未經本人確認,有關內容經刪減排序整理)

來源|觀網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