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農業生產需求,精準補齊裝備、技術、服務等短板,推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風吹麥浪,麥穗飄香,又是一年夏收時。眼下,各夏糧主產區小麥陸續成熟,大規模機收全面展開,廣袤田疇間,一臺臺“鐵牛”大展身手。“靠着新農機,350畝小麥兩天收完,麥粒乾淨、丟損少,太省心了!”今年收麥,河南省靈寶市西閻鄉種糧大戶常項生變身“田保姆”,服務帶動2000多農戶,爲鄉親們帶來便利和實惠。

  從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揮鐮割麥,到現在農機“長眼睛”“裝大腦”,麥收速度不斷刷新,鄉親們收麥方式的變化見證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天上飛着無人機、地上跑着大農機,我國農業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了機械化爲主導的新時期。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我國冬小麥97%以上都靠機收,其中30%爲跨區機收。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升,農機作業服務提質擴面,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升農業經營效益和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相比,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依然存在短板。農業機械化在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品種、不同環節上的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重要農產品機械化生產、重要農時農機作業服務等方面有的還跟不上。比如,適應南方丘陵山區的小型機械相對缺乏、機收減損潛力還有待挖掘、農機農藝融合尚不夠全面。針對這些問題,迫切需要瞄準農業生產需求,精準補齊裝備、技術、服務等短板,推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農業農村部日前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國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1億千瓦左右,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這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裝備看,要通過農機補貼等政策引導,強化科技硬支撐,對聯合收割機加快更新換代、改造升級,積極發展智慧農機、專用農機,推動“有機可用”轉向“有好機用”。從技術看,要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需求,加快適用品種、實用農藝升級,促進機械化與農藝制度、農田建設深度融合,加強對於農民和機手的技術培訓,提升機械作業的效率和質量。從服務看,應進一步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託管服務、代耕代種、農機維修、糧食烘乾等服務,助力糧食顆粒歸倉,豐收變增收。

  每年夏收,都有一大批農機手轉戰南北、跨區機收。數據顯示,今年夏收參與跨區機收的機具達25萬臺。加強組織調度,保障跨區機收作業有序進行,確保夏糧收得上、收得好,將爲全年糧食豐收贏得主動權,爲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築牢堅實基礎。

  農機更給力,種地就能更省力。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機縱橫馳騁,農民辛勤耕耘,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美麗畫卷將更加色彩斑斕。

原標題:農機更給力 種地更省力(話說新農村)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