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報文章

在啓動對地外文明的搜索後,“中國天眼”取得重要進展。日前,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宇宙學與地外文明研究團組中國地外文明搜尋首席科學家張同傑教授透露,其團隊使用“中國天眼”發現了幾例來自地球之外可能的技術痕跡和地外文明候選信號。張同傑說,這是幾個不同於以往的窄帶電磁信號,目前團隊正在抓緊進一步排查中。“‘中國天眼’的搜尋之路漫漫,我們一直在努力。”

可疑信號有待進一步證實和排除

最近,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宣佈,在探測器“隼鳥2號”採集的小行星“龍宮”樣本中發現了20多種氨基酸,這是人類首次直接確認“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由於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也是探究地球生命起源的重要線索。這一發現被認爲很可能證明生命起源於地球之外,同時引起人們對於外星生命的廣泛猜想。

作爲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在搜尋地外文明上也被寄予厚望。這也是“中國天眼”五大主要科學目標之一。

張同傑說,“中國天眼”在低頻射電波段上極高的靈敏度,對於搜尋地外文明有着重要作用。爲此,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展三方合作,組建了地外文明搜尋研究團隊。

2018年,“中國天眼”安裝並調試了專門用於地外文明搜索的後端設備,其主要作用就是從“中國天眼”浩如煙海的電磁信號中,篩選出有用的窄帶候選信號,而把天體和人工信號排除掉。

2020年9月,“中國天眼”正式啓動了對地外文明的搜索,搜索方式主要是共時巡天觀測和系外行星目標觀測。

張同傑透露,2020年,在對“中國天眼”2019年的共時巡天觀測進行數據處理時,團隊發現了兩組地外文明可疑信號。2022年,團隊又從系外行星目標觀測數據中發現了一個可疑信號。

“可疑信號是某種射電干擾的可能性也非常大,都有待進一步證實和排除, 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張同傑說,可喜的是,在近幾年的觀測和數據處理過程中,團隊針對FAST19波束觀測模式,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地外文明搜尋多波束匹配模式和地外文明信號頻率漂移和偏振判據,使地外文明信號的鑑別過程更加科學完備。

“中國天眼”會不會率先發現外星人

“‘中國天眼’將對已經發現的可疑信號進行重複觀測,以進一步甄別並探測新的信號。”張同傑表示,經過科學家60多年的不懈探索,地球之外構成生命的有機分子和氨基酸已經被發現,地外智慧生命的最終發現和確認也很快會到來。“我們期待着‘中國天眼’能夠率先發現和確認地外文明的存在。”

但如果銀河系存在大量的地外文明,那爲什麼連飛船或探測器之類的證據都看不到?爲了搜尋地外文明,人類嘗試過各種各樣的辦法,比如從地球上向外太空發射無人飛船或者電磁波信號,比如主動接收外星人的信號。

其實,射電望遠鏡一直是探索地外文明的主力軍。20世紀6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開啓了第一個現代搜尋地外智慧生命的實驗,他使用當時美國最大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展開搜索,結果一無所獲。

電磁波是最適合進行星際通信的載體或者信使,不論颳風下雨,它都可以全天候地穿透地球大氣層。

張同傑說,“中國天眼”在搜尋地外文明上有三大優勢:具有更大的觀測天區、高兩倍的靈敏度和接受不同天區信號的19波束。之前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一直無法發現可信信號,可能就是它不具備“中國天眼”的三大優勢,當然也不排除其他未知原因。如今,隨着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地外文明的搜尋重任,就落在了“中國天眼”上。

有意思的是,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期待FAST未來能在三個方向產生新成果,其中之一,便是在例如疑似地外文明信號、系外行星等探索性領域取得一些新進展。中科院FAST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彭波則公開表示,“中國天眼”接收到的信號很可能有外星文明信號,“但我們還沒有時間識別”。(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