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金斯NBA總決賽的一記隔人暴扣,不僅扣碎了凱爾特人球迷的心,也把國產品牌匹剋扣上了風口浪尖。

維金斯天王山之戰拿下26分13個籃板的兩雙數據,既是庫裏最好的幫手,也是勇士單兵防守的核心,可維金斯打得越好,國產品牌匹克反而越尷尬:

因爲在總決賽的舞臺,作爲匹克官方代言人的維金斯,腳上穿的是一雙黃色耐克球鞋,而非匹克。

更耐人尋味的是雙方對於此事的回應——看似你情我願,實則卻有一種啞巴喫黃連,有苦說不出的無奈。

縱觀近些年球星的代言之路,國產品牌在球星身上投入得不小,但遇到矛盾和摩擦時,喫虧的似乎都是國產品牌。

季後賽裏的黑色膠布

NBA總決賽也是運動品牌爭奇鬥豔的地方。總決賽舞臺,庫裏腳踩安德瑪的球鞋,克萊·湯普森和盧尼的球鞋是安踏,塔圖姆穿着耐克球鞋,斯馬特和格林則分別代言了彪馬和匡威。

幾乎每個品牌都希望能夠在總決賽的舞臺擁有更多的曝光,卻有一雙球鞋頗爲另類。

那是一雙耐克Kobe AD Exodus,鞋幫卻佈滿黑色膠布,把LOGO貼得嚴嚴實實——這正是維金斯的球鞋。作爲匹克代言人,維金斯本應該身穿匹克出戰總決賽,但他腳上卻穿着競品耐克。

或許是不想引發更大的關注,維金斯選擇了一雙通體黃色的球鞋,這個顏色正是匹克大三角球鞋中最經典的一款配色。但在網絡如此發達的當下,這樣的選擇與其說是“渾水摸魚”,不如說是“掩耳盜鈴”。

事實上,季後賽剛開始時維金斯還穿着匹克球鞋征戰賽場,但到了西部半決賽第四戰時,維金斯腳下的球鞋便突然換成了貼滿膠布的耐克。

這個突然的變化,甚至讓匹克都有些猝不及防。畢竟在匹克籃球的官方微博中,兩天前他們還剛剛發佈了維金斯穿着自家球鞋打出精彩數據的消息。

但是自從5月10日對陣灰熊的G4之後,維金斯便再也沒有換回匹克,一直延續至今。

直到一個月後的6月6日,維金斯纔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消息,告訴大家不穿匹克的原因:

“我知道大家最近就我的球鞋問題議論紛紛,在此我想做出聲明。很不幸,我的新球鞋由於郵遞問題沒能及時送達,我最近才收到。我通常需要3-5場比賽來磨合新鞋,但現在是總決賽,我需要在場上打出最佳表現,把球隊放在第一位。”

“所以我的團隊和我本人向匹克方面提出總決賽暫時不穿匹克的鞋子。整個過程下來我一直在做溝通,我真的很感激匹克能夠理解我的難處,並從比賽角度出發,同意了我的請求。”

“我會永遠支持匹克,就像他們支持我一樣。我相信你們會很快見到匹克推出AW1(維金斯1代)。”

丟了面子,失了裏子

從維金斯的聲明中便能看出,維金斯與匹克仍處合約之中,甚至還有推出簽名款球鞋的後續合作。這本該是雙方更密切合作的預兆,卻被季後賽的“換鞋風波”潑了一盆冷水。

半天不到,匹克也在官方社交媒體上發佈了回應,“對於匹克簽約球員維金斯提出的總決賽暫不更換爲其打造的全新鞋款的申請,經過與維金斯反覆溝通,對於他以球隊利益爲先做出的決定表示理解。”

“匹克將依據協議條款對運動員未穿着品牌產品上場比賽進行相應處理。感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也希望大家繼續支持維金斯和他的球隊,也預祝他們取得好成績。”

這篇本意是給輿論降溫的回應,卻又一次掀起了輿論。

在互動量常年維持在兩位數的“匹克籃球”官方賬號下,這條微博湧入了2501條評論,其中點贊數最高的一條評論收穫1217個點贊,“一個維金斯至於嗎?拿出我們的態度和該有的硬氣行不行?”

事實上,這並不是維金斯第一次與匹克之間出現摩擦。早在2021年10月,維金斯便在一場比賽中突然穿上了一雙貼標的耐克Kobe 6。

彼時輿論也鬧得沸沸揚揚,但匹克並沒有正面回應。但網上卻流傳出了一張匹克內部工作流程文件,上面寫道:

“匹克球員服務部收到了維金斯醫療團隊的反饋,由於球員腳型發生生長變化,特製的匹克大三角球鞋(鞋碼US15)不再匹配,希望可以重新對維金斯的腳進行3D掃描,並根據結果調整全新尺碼球鞋,以適配球員要求。”

如果說因爲腳長大了和國際物流原因,讓維金斯貼標競品球鞋上場情有可原。那麼當類似的問題再次出現時,解決方式竟然毫無長進,難免讓人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物流寄不到,那派個人坐飛機專門送過去總可以吧。”當網友紛紛給出解題思路時,一絲尷尬也悄然而生。

相比尷尬,這次爭議當中錯過的營銷機遇和損失的品牌信譽度纔是關鍵。

季後賽意味着更高的關注度和更密集的信息轟炸。以維金斯西決隔扣東契奇爲例,僅僅這一球便讓勇士官方連發10條關於威金斯的推特,其中僅對此次扣籃不同角度的回放就有4次;而這個扣籃集錦僅在NBA官方抖音號上便獲得了9萬點贊。

可惜的是,在信息瘋狂轟炸的各類視頻裏,維金斯腳下並沒有匹克的身影——“好了,現在全世界都知道穿匹克鞋會影響個人發揮和球隊利益了。”一位網友如此寫道。

這樣的負面影響要花多少時間來彌補,結果不得而知。但唯一清晰的是,維金斯事件當中,匹克既丟了面子,也失了裏子。

喫虧的總是我們

維金斯“換鞋風波”中,匹克本身其實是受害者。

早在2020年12月,維金斯便正式成爲了匹克的簽約代言人,當時諸多媒體報道,匹克和維金斯簽訂的是一份代言和獎金相加接近每年100萬美元的3+2代言合同。

這份代言合同相比4年一億人民幣拿下霍華德,安踏十年一億美元鎖定克萊,李寧千萬美元+公司股份與韋德簽下終身合同而言,性價比十足。

畢竟彼時的維金斯不僅不是全明星,還頂着“高薪低能”的名號來到人生的轉折點,勇士之旅在當時只是一段前途未卜的故事。

球鞋合同便能反應一切,當維金斯結束和阿迪達斯5年1200萬美元的代言合同之後,他一度處於運動品牌無人問津的“真空期”,這纔有了匹克適時介入敲定代言協議。

彼時匹克看中的,是維金斯背靠勇士球隊的高曝光,以及“保溫杯”、“枸杞哥”的玩梗屬性。但隨着勇士戰績回暖,維金斯也首次進入全明星,身價自然水漲船高。

但雙方仍處合同期內,自然要遵循契約精神,因此纔會在聲明中強調“匹克將依據協議條款對運動員未穿着品牌產品上場比賽進行相應處理”。

只不過國產品牌與國際球員合作時,往往都處在弱勢地位——比如早年和樂福簽約的361度,仍然允許樂福在比賽中穿着競品耐克上場比賽。

國產品牌,任重道遠

代言糾紛發生時,國產品牌似乎也沒有一套成熟的應對機制。

此前東京奧運會匹克贊助的巴西男足奪冠後本應穿着匹克領獎服上臺,他們卻清一色身穿耐克球衣,將匹克領獎服別在腰間。

雖然匹克對此進行了抗議,但最終的結果似乎也沒有下文,只能在聲明中留下一句,“匹克力爭展現中國製造品質和大國品牌形象,積極實現中國品牌出海的過程中,也曾遇到不公平待遇。”

這段話既是匹克的心聲,也是國產品牌向世界舞臺前進時共同的現實。

相比國際品牌,國產品牌的發展不過20年上下,在國產品牌掀起科技內卷的這幾年,產品力的提升有目共睹。

如匹克的“態極”、安踏的“氮科技”、李寧的“䨻”,都成爲了各自的主流科技,並獲得了市場的認同。在亞馬遜平臺,搭載“態極”科技的閃現1曾一度高居新鞋銷量榜的前三位,安踏也在去年反超阿迪達斯成爲全球第二的運動品牌。

但在文化積累、營銷公關和商業糾紛的後續保障方面等需要沉澱的領域,國產品牌尚且處在“喫一塹長一智”的摸索階段,往往喫虧後只能打掉牙往肚裏咽。

這不只是球迷口中“品牌能否硬氣一些”的選擇題,而是一套背後商業邏輯和溝通紛繁複雜的應用題。

硬實力方面,國產運動品牌已經有了和國際品牌叫板的實力與本錢;但在軟實力方面,國產品牌仍然任重而道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