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吳依涵

來源:光子星球(ID:TMTweb)

OV同出一脈,都信奉着本分,但後來各自的成長之路卻是南轅北轍。從表面上看,OPPO不安於現狀,打法激進;而vivo貓在OPPO身後,保守溫吞。

日前,Conterpoint公佈了國內手機市場數據,2022年第一季度,vivo在中高端市場以28.2%的市場份額摘得桂冠,OPPO以20%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三,兩家佔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然而,數據也表明激進並不一定總能勝過保守,OPPO的市場份額與vivo差了不少。

在面向中高端的轉型之路上,保守的vivo實現了超越,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外部市場份額的變化,內部則潛藏着一股暗流,光子星球從多個渠道瞭解到,在國內手機市場下行過程中,OV內部並不祥和。

“善變的考覈指標勸退了我”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吐槽某手機大廠離職績效被改,年終獎也被打“骨折”,尤其是選擇浮動制的員工。一位2021年年中離職的員工表示 ,公司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年終獎拆分成兩筆,一筆算作工資發放。這就導致了自己在2022年年度彙算時,還要補繳上萬的稅。

該大廠令人詬病之處不僅僅在於離職績效及年終獎的核算上。

一年前還在OV工作的王冰,面對沒日沒夜地加班,感覺自己搭進去的成本太高,健康、時間、機會全都被工作佔據了。後來,他決定離職,“因爲我在這裏看不到前途。正好當時的公司有調整計劃,鼓勵主動離職,也會給到員工相應的離職補貼。”最終他拿着年終獎和離職補貼離開了工作兩年的地方。

當年,王冰帶着對進入大廠的美好憧憬,毅然決然地離開家鄉去到廣州,入職沒多久,他開始覺得不對經。

公司的無效加班十分嚴重,白天開會、填表,晚上幹活。王冰回憶起曾經的工作吐槽道,“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半,我們不是開會吵架就是在填表,晚上7點喫完飯才正式開始自己的工作。”9106(早九晚十,一週六天)是他的工作常態,自己算了一算,一年下來有6-7次是在公司通宵度過的,而每次都是測試、開發、項目一起加班。

時間久了,他越來越不能忍受這樣的工作節奏,好幾次因加班感到煩躁而動過離職的念頭。中途也有去了解過其他公司的招聘情況,因沒發現合適崗位和機會,最終也都不了了之。

然而,善變的考覈制度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司的考覈制度說變就變,指標也不清晰,甚至一個月一個指標。我記得有一次在兩個月內,主管就來找我們換了三次考覈指標。到年終考覈的時候,他又會提前一個月給你換指標。”王冰感覺自己每天圍着毫無意義的工作打轉,做着無用功。像大多數手機行業的年輕人一樣,改變不了大環境,他也只能選擇逃離。

其實,這些問題困擾的不只王冰一人。但他們更多的只是私下吐槽幾句罷了,然後繼續按部就班地工作。“離開這裏,未來的新工作說不定還比不上現在的呢”這是一部分人的心聲,他們並沒有勇氣去面對未知的世界。對於追求穩定的人來說,他們會選擇留下;而對於那些有理想,敢打敢拼的人來說,他們不想在此耗費掉自己的青春,而王冰顯然是後者。

對於王冰所遇到的困惑,在何宏看來,其根源在於管理層的不穩定。“公司的中層領導經常更換,每個領導都有一套自己的工作作風與管理方式,下屬需要一定時間適應,一旦你適應了這個領導的節奏一切會變得輕鬆許多。可惜結果往往是沒等你適應過來,突然又換領導了。”

領導一換,基層員工也跟着一起開始調整工作節奏來適應新的管理模式,個人時間與精力大多浪費於此。員工越來越忙,但效率卻越來越低。“這種情況公司也是清楚的,老闆不止一次發文明確指出了問題,但就是沒辦法解決。”

何宏同樣飽受考覈折磨。有一次,他所在的部門在年末時安排考覈自動化的比例,等他們把人力都投入到自動化的時候,主管臨時又改規則了,告訴他們要考覈其他指標了。

何宏的經歷與王冰有些類似,他在去年有動過辭職的念頭,但是受疫情影響各行各業都不景氣,擔心自己離開公司也未必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忐忑與猶豫中捱過了一年。直到今年互聯網寒冬“公司進一步縮編,讓P職級轉外包。”何宏認爲這是公司在變相裁員,自己也有了心理準備。

與此同時,工作量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離譜。“需求加倍不說,還要我們達成所有用例65%自動化目標,這其中還有不少的重複工作。”何宏感覺自己沒有必要再耗下去了,離開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雖然在何宏看來公司的槽點很多,但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說實話,OV除了管理上有很大的問題外,其實對待員工的福利方面還是很大方的。”相對於那些績效被降,年終獎打“骨折”的離職人員,他算是幸運的那一位。

其實OPPO與vivo組織結構上差別不是很大,何宏曾經的一個領導告訴他,如果從OPPO跳槽去vivo,同崗位可以無縫銜接。但有一個前提條件,如果是被公司開除的員工,是無法跳槽去到另一家公司的。

而眼下,他感覺這個行業現在很難有新的起色,想換個賽道打拼。經過考察,他將目光放在了當下的熱鬧賽道,“我現在正在考慮新能源車企、智能工廠之類的新賽道。哪怕去車企幹個測試也比我現在的這個工作強。”據他透露,自己身邊有不少同事有離開的打算,有的正着手尋找下家。

“我不想變成溫水裏的青蛙”

一位有過6年vivo工作經歷的人表示:“從vivo出來之後就沒遇到過比vivo還要好的工作。”

“vivo有兩個極端,團結與固化。”這是許琴跳槽到vivo,工作1年以來最直觀的感受。

vivo的員工很團結,也很排外。如果你是一個有過一定工作經驗的社招人員,是很難融入這個集體。除非你真正的認同並融入這個文化,不過這樣的人很少,更多的是裝作本分。這就造成一個問題,劣幣驅逐良幣,逆向淘汰。最終能留下來的那部分看上去本分,實則很有手段的人,會活得更好。

vivo一直以來宣傳就是大家庭式模式管理模式,經過這種文化模式培訓出來的人,大部分有着很強烈的企業文化認同感,甚至還會產生歸屬感。

“這些人其實挺單純的,他們安於現狀,服從性強。”許琴認爲這團體過於“佛系”自己很難融入其中,當然她也不想融入。

在進入vivo之前,許琴有過一段的工作經歷,已經形成一套自己的工作模式;對於企業輸出的價值文化,她有自己的考量。“我有自己的想法、價值觀念,如果要磨平棱角去融入這個集體,我做不到。”

許琴無法接受vivo這種過於追求集體主義與傳統價值的企業。在她看來,工作與生活必須分開,工作就應該有個嚴格的規章制度,靠關係與情面的確能給工作帶來不少便利,但這並不能久長。

習慣了快節奏的她最不能忍受的是經常開一些無意義的會議,“一場5-6小時的會議下來,一套實施方案都討論不出來,最終也沒有敲定下任何決策。我實在不能理解這樣的會議存在的價值。”類似這樣的會議經常上演,導致他們經常加班到12點。這側面反映出了vivo內部的效率問題。

一個有危機意識的人其實並不適合留在這種模式下的企業工作。他們覺得在這裏待久了會把自己的警覺性給養沒了,漸漸地會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但“如果你是一個沒什麼創造力、甘於平庸且尋求安穩的人,那麼vivo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今行業中有不少人是從BAT跳槽過來的。“尤其是有一定資歷的小領導,一方面,隨着年齡的增長,對於高強度的工作深感疲憊,想換一個清閒穩定的工作;另一方面,因其履歷上有BAT的背書,他們具備較強的競爭力,薪資待遇也十分可觀。”

一位vivo員工表示,他們組的領導就是從阿里跳槽過來的,而組內有一半的人來自BAT。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在外打拼多年,面對業界激烈的競爭,最終選擇退回到自己的舒適區。“相對於前東家,我們領導很滿意現在的節奏,工作少壓力小,還多出了不少時間迴歸家庭。說直白點,我們就是來養老的。”

然而,對於那些一畢業就進入vivo的員工,他們若想從這個集體跳出去,極大可能會碰壁。因爲他們接受的那套訓練很傳統,長此以往思維固化,漸漸與外界發生脫節。這種“佛系”文化培養出來的人已經跟不上當下“狼性”競爭環境。

陳威即是如此,他剛開始不太能適應新環境的工作節奏,“從舒適區走出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跟不上新工作的節奏。不過我是做渠道的,工作內容相對於其他業行來說也大同小異,如果做其他品牌,也不會有太長的過渡期。若有人打算跨行業發展,請謹慎行事,因爲沒有人帶你,自信心很容易被擊碎。”

vivo過於保守,這是陳威決定離開的主要因素,他認爲保守意味着發展空間受限,在行業見頂的時候,不革新只會走下坡路。從長期職業發展來看,應該跳出這個圈子,爲自己另謀出路。從vivo離職後,陳威陸續換了幾份工作,只是待遇與壓力幾乎同步增長。漸漸地,他卻懷念起曾經在vivo的日子。

“也聽說過有從vivo出來的人,在外兜兜轉轉一圈,最後選擇回去。”陳威雖離開vivo有些年頭了,依然會經常關注公司動向。雖然懷念,但他從未想過回去,“我的自尊心不允許我後悔,即使再最艱也要咬牙堅持下去。”

他告訴光子星球,如果有機會再作一次選擇,他還是會離開vivo。“相對外面的世界,vivo雖好,但我不想成爲溫水裏的青蛙。”

結語

vivo的文化屬性造就了一個具有強烈服從性的集體,員工將這份對企業的認同反映在了生活中,一些人將自己的手機、電腦桌面甚至是頭像都設置成與公司相關的圖片。這一點充分證明了,vivo的高層具有很強的人際組織管理能力。

但這也造就了一批缺乏棱角,沒有個性的的員工。從某種意義上講,在手機行業性能溢出、缺乏革新的市場環境下,vivo這類“慢公司”還可以活得很滋潤。

固守一隅的vivo一心求穩,這傳統守舊的觀念間或地抹殺了企業的創造力。而OPPO不斷試探自身邊界,似乎也沒有與vivo拉開多大差距。

相較而言,OPPO更具有冒險精神,也更有創造力。早期OPPO依靠自身的零售基礎及強勢的營銷模式,迅速擴充市場,順利擠進行業前茅。後來vivo也成功地復刻了OPPO的模式。不得不說OV在那個特定環境下,抓住了機遇。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個行業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大家都沒有創新,大部分新品也是換湯不換藥。所謂的產品迭代,實際上只是爲了緩解焦慮罷了,根本問題一點也沒有得到解決。

當下面臨衆多不確定因素,誰也說不準保守派與革新派哪個能成爲真正的贏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