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消費 徐霽

今年1-5月,韻達、圓通、申通等快遞公司均實現了業務優化,順豐速運卻出現了業務量、單票收入、總收入增速的全面落後。

快遞價格戰讓順豐控股實現了業務量的大增長,但付出了業績下滑的代價。如今價格戰剛一結束,順豐便被打回原型。那麼,曾經轟轟烈烈綁上全行業的價格戰,意義何在?

順豐掉隊?

今年以來,快遞業頂住疫情壓力,一掃前兩年的價格戰陰霾,交出了一份令行業振奮的中期答卷。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1-5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累計完成業務量409.5億件,同比增長3.3%,業務收入4005.5億元,同比增長2.0%。

其中,頭部快遞公司們的表現可謂“百花齊放”。

今年前5個月,韻達股份(002120.SZ)快遞業務量69.27億票,在A股四大快遞公司中繼續領跑;單票收入2.52元,同比增長18.87%,價格回升幅度最大,這可能也是業務量增速僅爲4.65%的主要原因。

圓通速遞(600233.SH)則是希望在單票收入和業務量之間保持平衡。2021年1-5月,公司業務量65.13億票,同比增長9.96%,單票收入2.57元,同比增長14.94%,總收入167.32億元,同比增長26.39%。

去年陷入鉅額業務虧損的申通快遞(002468.SZ),今年打了個翻身仗,不僅一季度扭虧爲盈,前5個月的業務表現甚至好過韻達和圓通。

1-5月,公司業務量44.93億票,同比增長14.47%,增速第一;單票收入2.57元,同比增長12.72%,與韻達圓通保持在同一水平;總收入115.49億元,同比增長28.92%。

再加上業務量老大中通快遞-SW(02057.HK)持續提升市場份額,極兔速遞逐步完成對百世快遞的整合、日均業務量突破3000萬大關,那麼,壓力就來到了順豐這一邊。

今年2-4月,順豐控股(002352.SZ)度過了一段幾乎黑暗的時光。速運物流業務單票收入增速下滑,業務量大幅降低,導致該板塊的收入連續下滑。

即便這一趨勢在5月份得到逆轉,1-5月的運營數據也相當拉胯:業務量40.79億票,同比下降1.97%,單票收入15.94元,總收入650.36億元,僅同比增長了3.57%和1.59%,大幅落後於同行業公司。

業績壓力

中國快遞行業誕生於1993年,申通的聶騰飛和順豐的王衛,分別在長三角和大灣區底層崛起。經過20多年的發展,頭部快遞公司們在2016年-2017年迎來上市潮。

之後,快遞業便進入瓶頸期。行業層面,持續多年的業務量增長開始減速;公司層面,業績增長、創新探索、減持套現等多重壓力襲來。

於是,順豐控股等企業,打響了又一輪價格戰。

隨着中國快遞業接近成熟期,在各類優惠政策的扶持下,快遞單價3整體下降明顯:2009年寄一個快遞的平均價格爲25.8元,到2019年僅需11.8元。

2019年年中,原本以商務件爲核心的順豐,以降價爲手段,向四通一達優勢的電商件進攻。隨後,通達系也以價格戰應對。

內卷之下,2020年快遞行業的平均單價硬生生被打至10.6元,同比下降10.2%,創下7年以來的最大跌幅記錄。

那兩年,全行業苦不堪言,始作俑者順豐控股,付出了2021年Q1業績暴雷、股價暴跌的代價。

儘管2021年的後面幾個季度奮力追趕,也未能完全挽救業績。當年,公司營業收入2071.87億元,同比增長34.55%,歸母淨利潤42.69億元,同比下降41.73%,扣非淨利潤更是下降七成。

現在的情況是,2021年下半年以來快遞價格戰逐步鳴金收兵,韻達、圓通、申通等公司逐步恢復正常,順豐卻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單票收入漲不回來,只能維持在價格戰後的階段;業務量此前一度超越申通,現在卻進入萎縮週期。

在供應鏈及海外業務的助力下,順豐控股的營業收入增長無虞,盈利能力卻難以回到曾經的鼎盛時期。

要知道,速運分部一直是公司的盈利核心。這幾年速運業務“以價換量”,導致公司毛利率從2019年的17.42%降至2021年的12.37%,與四通一達的相對優勢,逐漸被消弭。

價格戰白打了

順豐控股曾經以降價策略推動業務量大漲,2019年-2021年分別爲48.3億票、81.4億票、105.5億票,整體增速遠超行業均值。

但是,快遞這個行業的殘酷在於,它沒有渠道慣性。你的價格相對較低,業務量上漲,一旦價格相對提高,客戶便馬上棄你而去。

順豐速運2022年1-5月業務量下滑,基本可以宣告,這一輪價格戰尚未實現戰略價值。

普通人體驗不到快遞價格戰對自己的影響,因爲絕大部分人都是被動與快遞公司打交道。真正有選擇權的電商平臺和商家,對這一分一毫分外敏感。

中國快遞看浙江,浙江快遞看義烏。在小商品之都,快遞單價動輒被打至一兩塊,一度還有0.8元/單的超低價。不然,淘寶和拼多多哪來這麼多九塊九包郵的商品?

反倒是中通快遞,始終在保持業績體面的同時,穩步提升市場佔有率,幾乎成了這一輪價格戰最大的贏家。

電商件本來就不是順豐的核心市場,試問,有多少電商企業能接受10塊錢以上的快遞成本?

況且,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順豐在時限、準時率以及公衆滿意度上的優勢,很難再繼續提升,中通、京東快遞等公司逐漸追了上來。

無法與四通一達展開錯維競爭,順豐控股便只能回到自己的核心市場,向更高、更廣處深挖自己的護城河。

一方面,大力搞基建。除了自有航空公司的數十架飛機,其投入巨資的亞洲最大專業貨運機場——花湖機場,即將正式投入使用。

另外,通過收購嘉裏物流(00636.HK),公司也加強了在國際市場和供應鏈領域的佈局。

但是,如果中國快遞市場迴歸到順豐京東與通達系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那麼順豐這幾年付出巨大代價的價格戰,豈不是白打了?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