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長春

近年以來,教育界存在這樣一個怪象:許多家長一邊抱怨孩子的課業負擔太重,擔心影響他們的生長發育,一邊又一頭扎進校外培訓機構的紅海,爲孩子選擇各種培訓班、補習班,致使校外培訓異常火熱,甚至一些家長見面交流第一句就是“您的孩子培優了嗎?”。造成這種怪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長攀比心理作祟,別人家的孩子在上培訓班,自己家的孩子也要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另一方面則是校外培訓機構故意利用精心包裝的升學率數據爲家長制造焦慮與恐慌,引誘家長自投羅網;還有就是一直以來困擾諸多家長的“三點半難題”讓家長不得不選擇課外培訓。可以說全國上下,到處都盛行着一股“培訓熱”。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可謂爲高燒不退的校外機構培訓戴上了“緊箍咒”,必將有力整治行業亂象,爲其去去溫、降降火。

《意見》要求校外培訓機構要注重場所、師資、管理建設,依法履行審批登記手續,開展學科類培訓要向所在地縣級教育部門備案並向社會公佈,要實事求是制訂招生簡章、製作招生廣告,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意見》還要求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制定標準,要實行證照年檢和年度報告公示制度,全面推行黑白名單和負面清單制度,對通過審批登記的,在政府網站公佈機構名單及主要信息,對有負面清單所列行爲的機構列入黑名單。不難看出,此次《意見》的出臺對於校外培訓機構教什麼、怎麼教,政府部門誰來管、怎麼管都做出了具體要求。此舉必會將一批證照不全、辦學條件不達標、課程設置不合規的校外培訓機構清理出培訓行業,使失序校外培訓市場迴歸理性。同時《意見》也有利於進一步規範校內教學工作,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避免在職教師校外兼職,從而出現“校內不教校外教”的情況。

可以說爲規範校外培訓,進一步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政府部門一直是組合拳不斷,一套接着一套打,一招接着一招拆。2017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甚至一度成爲今年兩會熱點,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還就如何解決“三點半難題”在兩會的“部長通道”上進行過專門論述。此次出臺的《意見》中,列出黑白名單,進行社會監督等便是陳部長治理校外培訓機構良方的“第三階段”舉措。教育部通報數據顯示,截至8月20日,全國已摸排培訓機構38.2萬家,其中發現問題25.9萬家,已經整改4.5萬家。

教育行業有其獨特的內在規律,校外培訓的火爆是商業價值挑戰教育規律的結果,其不僅會破壞教育生態,也會破壞社會生態,既增加孩子的課外負擔又降低家庭的生活質量,進而影響到人民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校外培訓應當作爲學校素質教育的補充,多培養一些青少年的興趣愛好,鍛鍊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不是將重點放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性知識上面,做一些無用的、超出大綱範圍的習題。時間的問題要交給時間去解決,要有規則意識,等發令槍響了再起跑,否責一個人搶跑帶動一羣人搶跑,不僅成績無效,還白白浪費了自己的體力。也有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基礎不夠紮實,跟不上學校進度,如此大規模的整頓會不會使自己的孩子面臨無班可報的情況。事實上《意見》只是針對校外教育培訓秩序進行規範,並不是要關閉校外培訓市場,合法合規合理的校外培訓不會受到影響。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