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健康險行業迎三大挑戰,鎂信健康如何破局?

融資上百億,紅杉中國、高瓴、IDG、創新工場、騰訊、美團、螞蟻集團紛紛押注的健康險賽道,正在經歷一場大危機。

從2021年年中開始,包括互聯網人身險新規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以及互聯網紅利的逐步消失,健康險行業快速發展的勢頭呈現降溫趨勢:多家健康險企業被曝裁員、降薪和業務收縮。據瞭解,某頭部健康險科技公司從去年年底開始進行人員優化,截止目前的員工數已相較高峯時銳減了80%。

一時之間,市場質疑聲紛至沓來。“市面上的一些健康險科技企業只是將傳統線下的那一套打法搬到了線上,由此淪爲了營銷獲客和賣藥的工具,科技能力沒有得到體現。”一位長期關注健康險行業的資深投資人告訴動脈網。

不僅如此,數位一級市場的投資人和行業人士一致表示,健康險行業戰略過窄、現金流過緊、概念過熱、估值過高的問題已經顯現,這些都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

要知道,作爲投資機構青睞的細分領域,健康險企業的融資額在近幾年水漲船高,從數億到數十億不斷攀升,迅速誕生了多家獨角獸企業,並已有企業走向上市。

在危機之中,不少行業觀察者認爲中國的健康險行業沒有未來:當下健康險行業的熱度是資本催化的產物,萬億市場規模存疑,真正具有創新力的企業也十分缺乏。

健康險行業是虛火還是實火?行業面臨的難題是什麼?中國的健康險行業究竟有沒有未來?接下來,本文將進行詳細分析。

健康險成萬億藍海,真需求or僞需求?

要探討我國健康險行業究竟有沒有未來,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健康險萬億市場是真需求,還是僞需求?

有一種說法認爲,我國商保與美國商保存在巨大差異,因此以美國市場預測我國健康險行業發展是不合理的:在國家醫保廣覆蓋下,我國健康險與美國市場相比並不是必需品,用戶對健康險產品依賴度不高。因此我國健康險行業不能以美國爲參考,需求存疑,整體規模有限。

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但需要意識到,儘管市場情況有所不同,但我國健康險行業的發展仍然有巨大的底層支撐:其迅速起勢的背後,實際與醫改的走向息息相關。這從近年頻發的相關政策便可一窺。

更重要的是,從用戶角度看,健康險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供給側矛盾:於用戶而言,健康險的價值是能用可負擔的提前支出來應對未來不確定的醫療支出。畢竟當前大多疾病儘管有國家醫保兜底,且在集採政策下藥價有大幅下降的趨勢,但個人醫療自費負擔仍然較重。

所以無論是從政策端,還是從用戶端看,健康險的需求是真實且旺盛的。這也是健康險成爲萬億藍海市場的重要支撐。

當然,對於當下健康險行業面臨的挑戰,也亟待健康險企們的解決和破局。

三大挑戰之下,健康險企業如何破局?

由上文可知,健康險市場確實處在增長的快車道上。但在持續的增長中,整個行業仍面臨着巨大挑戰。

第一大挑戰是我國居民儘管擁有廣泛的醫療保險需求,但購買商業健康險的意識和動力還不足。所以在健康險行業的發展初期,進行用戶教育、渠道覆蓋和銷售創新就成爲了健康險企們着重發力的地方。

比如部分中小公司難以經營互聯網長期人身險業務,區域化線下業務由於缺乏營銷員對外難以支撐起業務規模。爲此,行業頭部企業鎂信健康構建了一套體系,可開展某一細分短期健康險領域業務,做到精、專、規模化。

隨着行業參與方的持續佈局,目前該挑戰正在逐步緩解。但是,如果只是進行用戶教育和營銷獲客,健康險往往缺乏用戶粘性。

爲此,健康險科技企業開始在健康險種增加醫療服務和保障等相關內容。而這,與我國人口老齡化提速,居民的醫療健康需求日益旺盛的大趨勢剛好吻合:老年人羣慢病佔比高,亟需健康服務保障。

健康險商業模式變遷 蛋殼研究院製圖

於是在服務的創新上,構建“醫藥險閉環”成爲了行業的普遍共識:衆所周知,患者買藥難、買藥貴以及缺乏療效保障是我國當前醫療健康領域突出的問題。所以如何讓優質醫療資源普惠可及考驗着行業參與各方。

以鎂信健康爲例,其通過聚合自費患者的需求,並將醫療和保險打通,幫助患者以更低成本、更便捷的方式享受到前沿藥品和醫療服務。爲此,鎂信健康已經構建起了涵蓋患者服務、商保服務以及藥企服務的多元化業務體系,即打造了康付健康、康付智保、康付智藥三個品牌。

如何理解?就是要讓老百姓用的到、用的上和用的好優質醫療資源。

比如在“用的到”上,鎂信健康一直積極參與的惠民保便是很好的嘗試。在惠民保中,除個別項目外,都可以做到全人羣投保,這使原先商業保險拒絕的人羣也能獲得不錯的保障。另外,行業內特別看重惠民保的綜合運營服務能力。在這一點上,鎂信健康的康付智保通過聚焦賦能保險價值鏈,提供了健康險服務和惠民保的綜合運營服務,從而使相關險種更好落地,提高參保率。

在“用的上”方面,鎂信健康的康付智藥面向醫藥行業,爲用戶提供了藥品全生命週期的商業化解決方案。而在“用的好”方面,康付健康通過面向C端用戶,聚合了多方醫療服務資源,爲用戶帶來了全面、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體驗。

不過要清醒地意識到,做“醫藥險閉環”的融合十分不易。原因在於,該模式要求健康險科技公司自身除了擁有大體量的保險客戶,還要擁有廣泛的服務和藥品網絡,以及強大的數字化能力。這對健康險科技公司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例如在此次的行業危機中,部分健康險科技公司在醫療服務的供給上就表現爲同質化嚴重,導致競爭力缺失,規模雖大但虧損也大,促使企業現金流喫緊。所以說,要做好“醫藥險閉環”,不是有醫療服務和藥品網絡就可以實現的,而要在多個維度進行創新與融合。

順此思路,就延伸出健康險行業的第二大挑戰,即如何充分挖掘用戶潛在需求和進行產品創新。

舉個例子,目前主流健康險產品存在着“保健康人,不保非標體”、“保短期,不保長期”、“保醫保內,不保醫保外”等供需錯配的現象。要知道,我國“非標體”人羣規模十分龐大,但由於技術不成熟、承保風險過高等原因,險企鮮少涉足該類保險產品,這也導致大量帶病人羣無法選擇合適的險種,保險行業運營出現長期供求不平衡的狀態。

正是基於這一問題,市場需要有面對腫瘤及特病患者、慢病患者、罕見病患者等羣體的創新健康險產品。爲此,鎂信健康旗下的康付健康平臺進行了相關健康險產品設計,從而實現了帶病體到次標體、健康體的全人羣覆蓋。據官方透露,康付健康累計節省醫療支出超20億,服務了超百萬患者,這大大減輕了患者負擔,也降低了醫療成本。

不僅如此,鎂信健康與險企深度參與的惠民保也在滿足用戶的更多需求。根據《2022年惠民保可持續發展趨勢洞察》報告,目前惠民保實現實現了高齡人羣保障的擴充,報告預估惠民保對60歲以上人羣的覆蓋程度已經超過10%。截至2021年底,已有27個省份推出了200餘款“惠民保”產品,參保總人次達1.4億,保費總收入已突破140億元。

這裏需要提到的行業背景是,作爲與基本醫療保險有效銜接的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項目,惠民保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其主要是通過低購買門檻、低價格和大承保尺度來體現其普惠性,因此對於產品的設計要求較高。

可見,鎂信健康圍繞用戶需求已經逐步構建起了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體系。

當然,在用戶意識和需求之外,健康險行業還面臨第三大挑戰,即風控安全和數據運維,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管理型健康險是否能持續健康運營。比如由於當前市場上的醫療健康數據基礎仍然相對薄弱,且缺乏整合的結構化數據平臺等,醫療數據驅動的精算定價及風險管控較爲困難。

針對此,鎂信健康依託真實醫療場景,爲險企打造了覆蓋“精算、營銷、覈保、 理賠、費控”保險全鏈路的智能保險工具庫和技術支持平臺,推動數據創新,提升全流程服務體驗,提高用戶續保率。

綜上,在聯動醫療服務機構、藥企、險企,並輔以自身智慧科技爲用戶帶來更好醫療體驗,以鎂信健康爲代表的健康險科技企業通過銷售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數據創新正在幫助醫療服務機構、險企做好產品開發和運維,併爲健康險行業帶來了新增量。

追問:中國的健康險行業究竟有沒有未來?

我國健康險行業究竟有沒有未來?這是很多觀察者在不斷探討的問題。

要知道,與國外成熟的醫療市場相較,中國醫療市場除基本醫保外尚未發展出大型支付方,藥房市場呈同質化競爭,且公立醫院佔據絕對優勢且未形成連鎖化、集團化,醫藥工業尚在發展的過程中。

整體而言,醫療供給端、支付端都較爲分散,這形成了中國醫療市場獨特的挑戰。

因此,中國的醫療服務市場亟需一個能整合支付方、供給方等各方資源的生態平臺,助力構建以基本醫保爲主體、輔之以城市政策保險作爲補充醫療保險、疊加商業健康險和個人自費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於是可以看到,我國從2014開始的藥物研發改革、2017年公立醫院將全面取消藥品加成、2018年整合多方醫療保障職責的醫保局成立,過去數年以“三醫聯動”爲核心的新醫改逐步推進,並邁入深水區;2020年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要加速建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推動支付方式改革和醫藥服務供給側改革。

在政策的大力驅動下,我國的就醫、用藥和支付體系加速優化,正在走向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商業健康險、健康管理等市場也相繼進入快速增長道。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行業的參與者更要推動醫療服務向價值醫療不斷轉化,即健康險的入局者們要以價值醫療爲導向,通過拓展資金來源、提供保險保障、整合服務供給、加強產業整合等方式,深度參與“三醫聯動”,成爲深化醫改的助推器,並在化解醫療費用風險的基礎上,助力推動醫療衛生模式從以治病爲中心向以健康爲中心的轉變。只有在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後,創新醫療支付才更具有實際價值與意義。

未來健康險的潛在用戶羣分析 蛋殼研究院制

不僅如此,站在社會效益的角度,健康險未來10年的專業探索之路,仍將聚焦以醫療健康管理爲驅動的保險保障,從而爲廣大人民羣衆帶來醫療健康管理實實在在的體驗。這既契合了“健康中國2030”所需要的健康服務目標,也是實現“健康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企業已經在行動。儘管從短期來看,挑戰艱鉅,但從中長期來看,勢必推動我國健康險市場走向成熟,且走出自身特色。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