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福州日報

陳秀娟(右二)在生產車間指導繡球菌栽培。本報記者 張人峯攝

昨日,在閩侯南通的福建容益菌業繡球菌生產基地,陳秀娟正忙着指導繡球菌栽培。有工人推車經過,就和她熱情打招呼:“菇婆來啦!”……工人口中的“菇婆”陳秀娟,是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所長,深耕食用菌、蔬菜栽培及農產品加工領域20多年,既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科特派”。

讓菌渣“變廢爲寶”

“倉庫裏還有大批菌包不知道怎麼處理。”兩年前,陳秀娟剛被選派到容益菌業當科技特派員,帶團隊上門服務時,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在後院倉庫,大量的繡球菌廢菌包堆疊成山。原來受疫情影響,過去常來收購廢菌包的有機肥工廠不得已中斷了合作,這對日產菌包3萬袋的容益菌業來說,着實頭疼。

“廢菌包就堆在那生蟲子,污染環境又浪費資源。”回想起當時場景,容益菌業有關負責人繆雯皺起了眉頭。

依過往經驗,陳秀娟當即有了些想法。她和團隊先將菌渣取回實驗室,研究分析發現菌渣內含蛋白、脂肪、還原糖、灰分等營養物質,如果只是漚肥用或當柴燒,利用率太低。“我們就想着能不能把廢渣應用在蔬菜的無土基質栽培上。”陳秀娟說。

經多次試驗,菌渣利用取得新突破。利用菌渣,研發獨家配方,可用於繡球菌的二次栽培和蔬菜的無土栽培,還可直接還田改善土壤環境。在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基地,在“菌渣”中長大西紅柿、草莓香甜可口,飽滿多汁。

截至目前,廢菌包二次循環利用技術累計推廣應用700多萬袋,節約成本超過350萬元,產生不少經濟效益。陳秀娟及其團隊也憑此菌渣在蔬菜無土栽培中的應用,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件。

菌渣還能繼續作“文章”,比如用在蔬菜種子包衣技術上。“其實目前企業的菌渣利用率只有20%,菌渣的應用還有廣闊的空間。”陳秀娟說。

把發展“鑰匙”交給企業

在陳秀娟心裏,惦記的不只是菌渣。在包裝車間,她看到工人修剪繡球菌,挨個兒裝盒,不甚美觀的碎菇落了滿箱,其中七成可以食用,便主動聯繫農時通公司、閩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福州職業技術學院食堂採購,提高碎菇利用率;看到一朵朵潔白的繡球菌,結合過去主辦食用菌烹飪大賽的經歷,她提出將繡球菌製成凍乾製品、飲品等想法。

行走田埂多時,陳秀娟不僅腦袋裝着技術,眼睛還盯着市場。“我一直在思考,服務企業不應只停留在一產,還可以延伸產業鏈,爲企業找到發展‘鑰匙’,找到新的增收點。”隨即,陳秀娟又笑着說,“這麼說來,我是比較愛折騰。”

在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裏,一間嶄新的食品實驗室去年剛建成投用,置辦凍幹機等一系列農產品加工設備,爲接下來拓展食品加工領域研究做足準備,爲食用菌企業涉足食品加工“探路”。

每月,陳秀娟總會到容益菌業好幾趟,生產車間裏的100多名工人都聽過“菇婆”的課。“她在我們這的人氣很高呢!”繆雯說。

到農企去、到田間去、到學校和社區去,陳秀娟總是鼓勵科研骨幹們傳幫帶,率領年輕的科技特派員們送種子,送技術;與龍頭農業超大農業等集團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也走進遠洋小學等校園裏,爲“雙減”下的孩子們開闢一隅田園樂園。

“科技成果不能‘鎖’在抽屜裏,要實現轉化,要不斷突破推廣的最後一公里。”陳秀娟說。說這話時,她從包裏拿出了一個黃澄澄的辣椒,“可以嚐嚐,這是我們所裏種的水果辣椒,不會辣。”陳秀娟的包,也是她很重要的“推廣”工具。

相關文章